宠文网 > 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 > 第3页

第3页

书籍名:《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    作者:富兰克林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关于国民财富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写于1769年。它不象前三篇文章那样具有锋芒毕露的论战性质。文章很短,有十二条,约1,500字,是一个纲要。他试图从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历史地论证他的劳动价值论,解析价值的构成,并说明利润的来源。他简述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先后出现的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的关系。这篇文章有着鲜明的重农主义色彩。 
  关于《贸易原理》,原编者引用了威廉·田波·富兰克林的一段话,说明富兰克林撰写和发表这篇文章的经过。他说,这篇文章“于1774年初次出版,它是由乔治·惠特利和富兰克林博士合写的。初稿确定是惠特利起草的,然后送给富兰克林,由富兰克林修改和补充。在他们之间曾经引起友好的争论:谁最有权利说自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他们争论的结果,决定不暑名,只用‘皇帝和国家之善良的祝愿者’的名义发表。”原编者认为,要是细心审阅,或许能够分辨出他们每个人贡献的那一部分。但是,如果这样做,就会损害这篇十分有价值的文章。从事情的细节来看,可以相信该文中包含的一切原理,都是富兰克林博士赞同的。可以说,它就是富兰克林的著作。 
  《贸易原理》的内容,包括贸易的定义,贸易的目的,铸币与纸币,汇兑与汇兑乎价,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生产的关系等等。中心内容是阐述他的自由贸易思想。 
  (三) 
  富兰克林的经济理论。 
  1.关于财富及其源泉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从研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及它们的生产和分配开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在政治经济学的初创时期,财富是它的首要课题。那时研究经济学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富兰克林关于财富的观点,深受重农主义学说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民族获得财富唯一正当的途径是农业。人类从撒进大地的种子获得真正的增殖。人们通过劳动能够大量增加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以及衣服原料等等。这些物质生活资料除供给生产者本人和家属消费以外,还有剩余。“这些东西的剩余就是财富。”(本书第40
  页)换言之,“有余”便是财富。在生产尚未发展的阶段上,或者说,在商品流通的初期,正是农产品的多余部分转化为商品,构成商品交换的主要对象。富兰克林的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北美洲商品生产的发展程度。 
  富兰克林突破了重商主义所谓的货币(金银)就是财富的观念,以至否认货币是真正的财富,而断言它只是“财富的符号”。这与他对货币的性质和职能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有关。 
  富兰克林认为,农产品的剩余是制造业、商业赖以产生的基础。他说,人们有了这种多余的生产物或财富,才有可能雇用劳动者,兴建城市,建筑房屋,制造工业品等等。而房屋和制造品不过是由粮食和维持生活的物品转化成的另一种形态。人们拿他们的剩余物品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就是贸易。 
  至于土地的增殖,富兰克林并不以为它是“自然的恩赐”,他更看重人类的劳动。他说,就是依赖于自然生产物的民族,也得“靠采集植物和捕获动物的劳动而生存”。(本书第40页)如果当他们感到自然生产物不敷应用时,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开发土地。“土地必须由人类和牲畜耕作而发生增殖。”(本书第48页)大自然是人类一切食物和维持生活物品的来源,但是,人类必须依靠劳动才能获取它们。一国的财富,应由它的居民能购买的劳动量来估价。 
  因此,富兰克林积极提倡勤劳,他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采取一切手段鼓励和保护任何形式的勤劳;应该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根除懒惰。游手好闲是一种“没有补偿的消耗”(本书第48、49页)。他倡导家庭妇女把家务劳动之余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一年的零碎时间的总和,对于单个家庭,乃至相应地对于整个国家都是非常可观的。他的格言是:“丧失时间就是丧失生计,因而也就是丧失财富。”(本书第49页) 
  2.价值理论 
  富兰克林的价值理论师承配第,但并非依样画葫芦,他有独到的见解,对于经济学说的演变有其实在的影响。 
  谈到斯密的价值学说,人们往往注意到它同配第的理论联系;虽然也有人探讨过富兰克林的经济观点对斯密的影响,但这似乎未曾引起人们的重视。 
  传记作家们早已注意到一份史料,那就是斯密在写《国富论》时,曾将草稿拿到富兰克林及其他学者那里去,“耐心地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从他们的议论和批评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有时整章整章地重新改写,甚至否定原来的一些主张。”①这是富兰克林对洛根博士讲过的话,在1829年洛根夫人写的一封信上第一次见诸文字。研究斯密的学者们对这份史料,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上述说法即使有夸大的地方,却似乎没有理由全盘否定;也有人说,是否真有其事尚属疑问。事实究竟如何,留待传记作家们继续考证吧。 
  ①约翰·雷:《斯密传》,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9页。 
  然而,如果我们拿富兰克林的《试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1729年)一文,与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一书,阐述商品价值的部分,加以对照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基本思路是何其相似乃尔!尤其是关于“能购买的劳动”这个范畴,不仅基本观点,甚至用词用语和所举事例都有雷同之处。富兰克林的论文和斯密著作的出版年代,先后相距近五十年,所以,看来并非不谋而合,而是有其渊源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