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 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

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

书籍名:《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作者:罗智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传习录》
  当已达到能分辨清楚、思考慎密,问得已详细,已学会了,还继续不间断地用功,这就叫做切实地实行。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笃行的能力尤其重要。在这个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如果能克服急躁的情绪,就意味着你比别人占得了先机,在人生的道路上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
  这种浅尝辄止的情况,可能我们在学生时代有更多的体会。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触类旁通和拓展。学习的时候,好象自己对这些问题已经了解了,做什么事从来不去深入地思考一下,所以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就做不出来,也做不好。到了关键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变通,就又不知道了。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所“学”到的那些知识只是到达大脑的浅层意识上,这时大脑能记住知识,也能理解一点,好象自己懂得了不少东西,自我感觉良好,但懂得的还是很肤浅的,只是别人的东西而已。
  只有经过反复学习、思考,将所学到的知识不断反馈到大脑的深层意识里去,让这些信息一次次地刺激潜意识中心,才能把知识提炼、消化到心里,从而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和能力。
  李白年幼时,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由于他很聪明,看什么书一看就能记得,于是就有点骄傲自满,一味贪恋玩耍,读书时只是敷衍了事,不太愿下苦功学习了。
  父亲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担忧,害怕儿子这样下去,会毁了他自己,于是便送他到山中去读书,让他能在那里专下心来学习。
  来到风景秀丽的山中后,李白还是贪玩,对读书没有兴趣深入钻研,只求能记住就行了。
  一次父亲考他,问他对一首诗的理解,李白凭着自己对此诗的“理解”,解说得乱七八糟的。父亲很生气,斥责他:“如此读书,何时成才?!”李白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那首诗了呀,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他找个借口,说去练书法,就溜出去了。面对顽劣的儿子,父亲摇头叹息不已。
  正当李白在写字时,面前飞过一只蝴蝶,这一下把他的兴趣吸引过去了,忙放下笔,蹦蹦跳跳地去追蝴蝶。
  一路追逐着蝴蝶,李白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的一条小涧,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答道:“我在磨这根铁棒呀。”
  李白感到更奇怪了:“你磨铁棒干什么用呀?”
  老婆婆说:“我呀,我想把这根铁棒,磨做一颗绣花针。”
  李白简直惊呆了:“那么粗的一根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一颗绣花针啊?”
  老婆婆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事,没有成不了的。这根铁棒虽然粗,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看到这一切,李白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以往不论做什么事都浅尝辄止的做法,与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绣花针的精神相比,真是太惭愧了!
  从此,李白痛改前非,无论射箭、练书法、读书都非常用心,力求精益求精。经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了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作为天资聪颖的一代大诗人,尚且要如此笃行才能成功,我们作为普通人,要想取得一点成就,就更要下苦功去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了。
  首先要立志,古人说:“志为气帅。”人的志向在哪里,能量就会随之而流动到那里。如果我们把志向放在某一件事上,念念不舍,久而久之,注意力和精力就会全部集中到这件事上,而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来,就可能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我们还要转变观念,当下的每一次努力,都会产生你看不见的效果,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
  做一件事,之所以不能坚持下去,往往是由于我们不能看到背后的希望和实现目标的可能,到了关键时候,看不到目标时,信心就动摇了,我这样做值不值得?会不会成功?结果最后往往是失败的念头占了上风,我们在关键的时刻退却了。
  在做学问或其他事时,有时候会觉得心浮气躁,杂念纷纭,感到很累、很难受,难以坚持下去。这时要注意“涵养性情”,把做事的过程当作是磨炼自己心性的机会,这样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兴趣,自然就能深入地做下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