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

书籍名:《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作者:罗智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是友感悔,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尝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传习录》
  有一位朋友常常因为生气而责备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反身自问。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如果能反身自问,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责备别人呢?舜能感化象的傲慢,关键只是舜不去看象的不对之处。如果舜执意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就会看到象的不对之处了。象是一个傲慢的人,必定不肯认错,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于是,这位朋友感到后悔。
  王阳明说:“你今后只是不要去评论别人的是非,每当要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一个大私欲除去才行。”
  
  一些人在面对朋友的缺点或做错的事时,往往会当面指出:“你错了,让我来告诉你正确的做法吧。”“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此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见解。而且,他们还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说成是自己“性格率直”、“直言不讳”,“实话实说”等,好象还算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性格一样。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
  我们知道,根据心理学家研究,无论哪一个人,都有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需要,这就是所谓的“自尊心”。
  如果是我们自己发现了错误,我们也许会自觉地改正它。但是由别人“直言不讳”地当面指责自己做错了时,自尊心这种本能反应就起作用了,它动员全身的神经、肌肉来抗拒、反击这种指责。所以,一个人面对指责的反应,通常是面红耳赤脖子粗、气急败坏地和别人争辩,竭力捍卫自己的观点。
  因此,我们永远不要希望别人是从善如流的圣人,孔老夫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一想自己如果受到别人的指责,自己会怎么样,你就会预见到别人面对指责的反应了。
  作为下过“致良知”苦功的大儒,王阳明虽然没学过现代的心理学,但也洞悉了人性的弱点。他深深知道草率地责备他人会引起什么后果。
  他举了一个舜以自身行动感动其弟弟象的例子,说的是舜被征用后,象还每天想着去杀舜,在普通人看来,象这种邪恶的本性真是不可救药了。
  难能可贵的是,舜这时已悟到了自己过去过于急切地想让象变好,对他过于严厉,当初才使得象要杀自己。
  舜悟到自己的过错后,便决心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象,而不再直接去纠正他的邪恶。因为舜已知道,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再去直接指责象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他的恶性,事情将会变得更糟。
  有了这一经历,舜才知道功夫只在自己,不能去责怪别人,于是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以身作则,最后,他那真诚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弟弟象,兄弟之间终于达到了和谐。这是舜的动心忍性、增加能力的地方。
  
  对于与友人的学术辩论,王阳明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朋友之间的辩论,即使有浅近粗疏的地方,或是露才扬己的时候,都是毛病发作。应对症下药才行,不能因此怀有轻视别人的心。否则,就不是与人为善的君子之心了。”
  王阳明又说:“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这样才是正确的。”
  后来王阳明又告诉学生陆九川说:“和朋友一起探讨学问,应该委曲谦让,宽厚待人。”
  这些都是教导我们不要轻易指责他人的真知灼见。
“志于道”与“游于艺”
  ——处理好事业与爱好的关系
  
  问“志于道”一章。
  先生曰:“只‘志道’一句,便含下面数句功夫,自住不得。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经营成个区宅。‘据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依仁’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游艺’去是加些画采,美此区宅。艺者,理之所宜者。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苟不‘志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
  ——《传习录》
  有人请教《论语》中“志于道”这一章。
  王阳明说:“只有‘志于道’这一句话,就包含有下面几句话的功夫,不可只停留在志于道上。比如建造房屋,‘志于道’就是想着选择地方收集材料,把房子建成。‘据于德’就是把房子建成有地方居住。‘依于仁’就是长期居住在这房子里,不再离去。‘游于艺’就是加些装饰,美化住房。艺,就是理的最恰当处。如咏诗、读书、弹琴、射击等,都是为了调习我的心,使其能够纯熟于道。如果不‘志于道’而去‘游于艺’,就象没头脑的愣小子,不先去建造房屋,只管去买画装点门面,不知他将画挂在哪里?”
  
  王阳明强调要首先弄清自己要什么,确立真正的目标,才去做其他的事。而其他的事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目标而已。在他看来,“志于道”是首要的目标,所谓的“志于道”,其实就是要在各种事之中去探寻心灵的奥秘与规律,而“游于艺”,则是指在做各种事情时放松自己的心情,调控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身心在工作中同时得到磨砺,慢慢达到完善的境界。
  “志于道”的理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人生理念。因为在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只有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融入其中,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诱惑我们,使我们有限的精力白白地浪费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虚度了光阴,最后一事无成,给人生留下了遗憾。
  有一个年轻人,人很聪明,也很能干,开始大家都认为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前途无限。
  但年轻人因为头脑灵活,对许多东西一学就会,不仅足球、围棋、书法、吉他等玩得很好,甚至还攻读了中医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可谓“多才多艺”,他也很喜欢听别人夸奖他“是个天才”之类的话。
  然而,由于他不能处理好爱好与事业之间的主次关系,将时间与精力过多地投入在各种与事业无关的爱好中,业务工作自然受到了很大影响,导致老板对他越来越不满。数年过去,他不仅没有得到提拔,还因此被所在公司辞退了。
  由此可知,健康的爱好虽然有助于身心修养,但也要适当而为之,如果沉溺于各种爱好而将事业置之度外,这就是玩物丧志,在人生之路上决不能有所成就。
  与上面那位因爱好广泛而被辞退的年轻人不同,另一位年轻人却凭借自己广泛的爱好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这位年轻人是个剧作家,他博学多才,在爱好方面所涉及的领域也很广,而且创作的剧本获得过许多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朋友们都很惊奇,他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能获得成功?而且,他的爱好如此广泛,怎么还有精力和时间写出这么多内容深刻、情节感人的优秀剧本?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后来,年轻剧作家当上了导演,朋友们前去祝贺时,剧作家谦逊的一番话道破了天机,他说:“作为导演,我觉得我的修养还不够呢。”
  “修养还不够”,看似一句谦逊的话,其实,这正是他能成为一个著名剧作家的奥妙所在。原来,他是借助广泛的爱好来提高自己的各种素养,而不是一味沉迷于爱好之中。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各种爱好对他来说,只是一种调剂和修养而已。正如陆游所说:“功夫在诗外。”专业外的爱好,运用得当的话,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从而获得一种与心灵相融为一的能力的。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至于事业无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又应该做什么?而是面对各种爱好及外物诱惑时,自己一昧地妥协,沉迷于其中,得过且过,结果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落了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所以,我们要想使自己将来不后悔,就必须在现在就选择好自己的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应该静下心来,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才行,只有这样,才知道人生的路要如何走,才能摆正爱好与事业的主次关系。对个人爱好不能任其发展,而要加以引导,使之有益于自己的事业,如果爱好已经影响到事业的话,就一定要果断地停止,否则长此以往,必将消磨奋斗的意志,致使事业荒废。古人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实在很有道理。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才不会被前方种种诱惑所迷失方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