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做人做事有门道 > 第37节:第四章 深谋远虑,防患未然(7)

第37节:第四章 深谋远虑,防患未然(7)

书籍名:《做人做事有门道》    作者:柳明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 知止所以不殆

  世间万物能知足就安乐,贪婪必定招祸甚至身亡。试观人生之祸大多是由于不知足而起的。《红楼梦》中第一回就讲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因嫌官职小而钻营上爬,结果落得触犯国法,锒铛入狱。这就是贪婪带来的恶果。唐人李群玉在《放鱼》中说:"须知香饵下,触口是?〖HT5,6〗钅〖KG-*3〗舌?钩。"世上又有多少贪食贪财之人,还不是在?〖HT5,6〗钅〖KG-*3〗舌?钩上送命?在今天的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案犯,又有几个不是由于贪而面对铁窗的呢?几千年的道家鼻祖老子对此看得清清楚楚。他在《道德经》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意是说,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由此可见,"知足常乐"、"知足常安"。

  老子又说:"知止所以不殆。""知止",适可而止、适时而止,见好就收。"殆",危险也。

  三国时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统一北方,这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分不开。他遇事"知止",见风使舵,及时避险,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

  一次,他挥师进攻被刘备占领的汉中,初战告捷后,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时大将司马懿进言道:

  "应立即加紧进攻,乘胜追击,将大军推进蜀地,消灭刘备。否则,就会延误时机。"

  然而曹操却说:

  "人最苦于不知足,既已得陇后,何须再贪蜀焉?"意思是说:不要冒险攻蜀了,见好就收吧。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战略。

  几年后,刘备气势汹汹又攻入汉中,曹操亲自率兵应战。刘备采用"以逸待劳"、"釜底抽薪"战术,切断了曹军的粮草补给线。精于战略战术的曹操对此深感不安。他深知劳师远征、粮草不济的危害,战则不利,因而有退兵之意。夜晚,巡夜官前来问当晚的口令,曹正吃(又鸟)肋,信口说了声:"(又鸟)肋。"诸将不解其意,唯有主簿杨修知曹操心思,他悄悄吩咐士兵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问杨修何以知之,杨说:"(又鸟)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汉中犹如(又鸟)肋,居之无益,不若弃之,是以知之。"后来曹操以蛊惑军心杀了杨修,但还是退兵了,保住了曹军的元气。

  曹操遇事知道适时而止,适可而止。所以,他得以维持政治、军事的优势,最终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而后来的子孙们不"知止",导致了司马氏的篡权。可见人贵"知止"。

  □ 这年头,谁怕谁

  个性懦弱的人常自惭形秽。在人际交往中,懦弱内向的人,对于别人的误解、责难爱用"我没有这样想,事情是这样的,你误解了"等话来为自己解释。而外向的人、强悍的人则常用攻势。小赵一直被上司误解、发难,他从心理咨询专家那里学到了自我肯定的训练方法。有一天,他吃过午饭回到办公室自处(因为大家欺侮他,不如自处轻松),经理走进办公室大声吼道:"你太糟糕了,你怎么把复印室弄得乱七八糟?"小赵习惯地想解释说:"我今天可连复印室都没进呀。"但马上想到刚学到的自我肯定的办法,即从容地从桌边站起,目不余视地盯住他平时敬畏的上司,大声地说:"你马上向我道歉!"经理被平时像绵羊式的小赵的举动惊呆了,"为什么?""为什么,就是因为你不问清楚而随便大声吼叫就必须首先道歉。"结果,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反驳成功了,从此他在同事眼事的形象再不是一个忍气吞声的出气筒了。至于对别人的要求自己无力相助,或心中不想接受,同样需要不加解释地回绝,千万不要拖泥带水,吞吞吐吐。

  个性懦弱的人常会坐失良机,他们永远等待机会,但这样是不行的。有一位朋友的人缘极好,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谁都对他有无限的好感,他虽然有做大事的野心,但是,他在初出校门的时候,却当一个工程制图员,而且并无怨言。他一直留心着寻找机会,后来有一个博览会,他知道那里一定是需要工程人才的,于是就辞去职务而跑到那边去,因为他有讨人欢迎的脾气,所以不久就和一位有政治势力的人做朋友,他们两人合股经商,包做了电话公司不少的工程。后来他被聘请为高薪的工程师了。现在他是一位拥有千万家财的富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