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拿破仑时代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拿破仑时代

第41章

书籍名:《拿破仑时代》    作者:[法]乔治·勒费弗尔
    《拿破仑时代》章节:第4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这些办法是:

1.四大国要求联合国在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中发挥良好作用。

2.四大国一致同意由中立国家组成的、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的委员会。

3.如果四大国愿意亲自执行监督,那就得保证四大国中的任何一国不得

损害或偏袒德国的任何一个政党。..

“苏联4  月9  日照会,提供了由四个占领国组成委员会对自由选举的先

决条件进行审议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一建议意味着苏占区政府在研究自由

选举的先决条件方面,认识到一向采取断然拒绝的态度是不对的。照我的看

法,应充分利用这种审议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委员会开始工作,就可以提出

诸如观察苏联设置的监狱等项要求,这当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苏联的建议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假如联邦德国放弃加入西欧一体化,特

别是放弃加入欧洲防务集团,德国的重新统一或许真的可以实现。战后德国

中立主义、民族主义的势力很大,社民党的舒马赫和基民盟在柏林地区的头

面人物雅各布·凯泽就是典型的代表。到底是促进上述西方两个重要条约尽

快签订,使西欧一体化的重大步骤得以完成呢,还是迎合苏联以及本国反对

派的意愿,争取一个中立化的德国统一的前景?这是不是一次真正的实现德

国统一的机会?——阿登纳总理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政治抉择。

苏联的攻势在西方国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止是德国社会民主

党,部分英国工党和法国社会党人也有类似想法。尤其是在法国,苏联照会

中关于召开一次四国会议的提议得到了积极响应。1952  年6  月11  日,法国

政府发表了一项公告,这项公告使法国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活跃起来。

公告表示:

“法国政府欢迎四国会谈,但此种会谈只限于对两

个德国(东德和西德)的统一直接有关的内容明确的问

题。在这些问题的决定,应由有关四国全体作出。在目前

谈判阶段,尚不能提供关于这一问题的明确内容。”

英国人的态度也很有意思。6  月10  日,当工党议员诺埃尔·贝克提出质

问,说四国会议是否比继续交换照会能更快地弄清俄国人的意图时,艾登说:

“我并不排除这样的想法。”

只有美国人态度强硬,美国人至始至终认为在这一时刻举行四国会谈是

不适宜的。艾奇逊坚信,同苏联可能进行的谈判还不会有什么用处,他努力

设法对法、英两国政府及社会舆论施加影响,以便最后作出明确的决定。

在这个时候,阿登纳坚定不移地表现了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立场。他不

遗余力地驳斥社会民主党人有关响应苏联中立、非军事化统一德国的观点。

苏联第三次照会(即5  月24  日照会)的发出正好在5  月26  日、27  日德

国条约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签定的前夕,公众中就批准两个条约是否意味着

德国东西两部分无法统一的争论十分激烈。阿登纳全面反驳这种毫无意义的

判断。他指出:二旦两条约生效,联邦德国将参加到历史上最广大的防务体

系中,能得到可以设想的最大安全,并且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再也不是任人

摆布的对象,并且成为合作共事者。这对于处于东西方两大实力集团间鏖战

地带的德国来说,是通过和平途径,消弥现有紧张局势,实现在自由情况下

统一德国的最好选择。

阿登纳设法让公众明白,联邦共和国没有西方国家的支持就不可能存

在。他当时分析道,从政治观点来看,德国的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它处在欧

洲的中心,又无可保无虞的边界。自从上一世纪70  年代以来,德国就在寻找

盟友。最初“铁血宰相”俾斯麦想通过1872  年建立的德奥俄三皇同盟为自己

找到盟友和安全,但俾斯麦很快看出,单纯地建立在君主制思想基础上的同

盟不可能长期稳固。三皇同盟很快就破裂了,于是随后形成了两个同盟体系:

1882  年的德、奥匈、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同盟。俄法联盟早已存在,

后来在德尔卡塞的倡议下,  1900  年至1904  年成立了英法间的亲密协约,

这一演变过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作好了准备。二战后,欧洲又形成了

两大实力集团的对抗,为了确保自由,联邦德国比任何时候都要依靠同盟者,

在权力真空的游离只会使德国像东欧一样,失去自由,完全为苏联所控制,

只有西方防务体系才能确保欧洲和德国得到自由与和平。

另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是,联邦德国加入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组织,是否

会刺激苏联转而发动进攻。阿登纳指出,尽可能保持软弱并不能阻止一个高

度武装的极权国家进行侵略。近20  年来的历史提供了两个最好的例证:当希

特勒扩充军备的时候,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方面最初毫无动静。由于希特勒

知道这些国家军事上软弱无力,所以等到他自以为强大到足以很快赢得胜利

时,他就动手干了起来。如果在希特勒开始扩充军备时其他国家也加强防御

力量,希特勒决不会胆敢发动战争。

1945  年后的情况也类似。由于苏俄保持了战争时期强大的武装,而其他

各国则在裁减军备,所以苏俄肆无忌惮地使用它的军事优势征服了现在的东

欧卫星国。尽管苏联当初有这个实力,但假如苏联不得不担心其他国家会出

面阻止的话,它是不会这样干的。

因此,结论只有一个:西方防务力量加强一分,苏俄不会转而搞热战的

可能性也就增长一分。

东西方以后的照会交换内容停留在双方原则以及具体问题的分歧上,西

方国家主张以自由选举和确定一个公正的调查委员会作为重新统一德国和缔

结和约的第一步,这一委员会应对两部分德国进行调查,以便确定为成立一

个有资格的自由的德国政府而举行的自由选举是否业已具备先决条件。而苏

联在原则上是不同意一个代表自由政府的德国举行谈判和缔结和约的,因此

坚持于己有利的德国中立和非军事化统一的立场。“照会战”以苏联对西方

国家1952  年9  月23  日的照会置之不理而告终。显然,西方不想冒让德国实

现中立化统一这样的风险。对此,艾奇逊之后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经讲过

一段十分耐人寻味的话。他说:“如果必须让我在一个中立化的德国和一个

苏联阵营中的德国之间进行选择,那么似乎是选择处于苏联阵营中的德国更

好一些。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中立化更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选择。”

这段话说明当时西方国家对德国问题的基本政治考虑,是必须使德国成为一

种“可以预测的势力”,而“一个由共产主义分子和中立分子统治的德国”

却是完全不可能预测的。阿登纳的立场赢得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他的

绝对信任。

从这时开始,俄国1952  年的照会成为联邦德国和西方国家激烈讨论的重

要话题。直到1958  年西德联邦议院的一次辩论中,还就此发生了剧烈争执。

支持阿登纳的人认为苏联在1952  年的任何时候都没有为德国重新统一提出

过可接受的条件,即实现全德自由选举,牺牲东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权,照

会攻势的目的是在于“安内”和“干扰”,即以主动出击的态势全力以赴巩

固自己的阵营,促进民主德国的稳定,同时借此把西方拖入一场无休止的谈

判中,以拖延德国条约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的签定。另一种说法则是所谓的

“机会错过说”,认为1952  年斯大林照会是准备认真对待德国重新统一,而

问题仅仅在于斯大林到底想走多远。因而西方国家应该通过直接谈判来进一

步探测斯大林的意图。然而,阿登纳和西方都不愿选择德国实现中立化统一

这一“危险的解决办法”,认为西德加入西欧一体化,在欧洲统一中实现德

国统一更有益,所以提出了苏联人不可能会接受的建议,如全德政府要享有

行动自由等,从而错过了德国统一的一次历史性的机会。

这已成为一个争辩不清的历史问题。无论怎样,若是出于干扰德国条约

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签署的目的看,苏联的照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发挥了作

用。无论在巴黎或是在伦敦,人们对批准德国条约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总是

迟疑不决,德国国内由于社会民主党的抵制而延搁。各国对这两个条约迟迟

不作出进一步决定,最终使其束之高阁。这一结果令阿登纳最为痛心疾首。

三读条约

这是一项在制定基本法时根本谁也不敢设想的成

就。我们已经取得了这个成就,这是因为联邦政府自从它

成立的那一天起,就选择了一条演进的道路,一条逐步继

续前进的道路;这是因为它没有采取那种吃了败仗的人民

会具有的一些执拗而颇不聪明的立场——“要么全部,要

么全不”。

——《阿登纳回忆录》(二)

缔结德国条约表明阿登纳政府向盟国争取独立的自决权的工作暂告一段

落。正当需要巩固这些所取得的成就和通过批准这些条约以恢复联邦共和国

自决权的时候,反对党又一次来阻挡阿登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