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拿破仑时代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拿破仑时代

第51章

书籍名:《拿破仑时代》    作者:[法]乔治·勒费弗尔
    《拿破仑时代》章节:第5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1918  年10  月22  日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莫斯科苏维埃、工厂委员会和工会联席会议上的

报告,见《列宁全集》1956  中文版第28  卷第106  页

他们不折不扣地按列宁的口号行事:“谁有了德国,

谁就有了欧洲”。

——《阿登纳回忆录》(一)

就像阿登纳自始至终都在呼吁欧洲团结,促进德美关系一样,阿登纳自

始至终都在不懈地告诫西方世界要警惕俄国人的阴谋。

从冷战一开始,阿登纳就是西方冷战政策的坚决拥护者。他认为俄国人

在战后的目标就是要继续自彼得大帝以来历代沙皇的侵略扩张政策,要向西

方推进,要在欧洲占有或征服新的地盘。对德国,阿登纳认为,俄国人表示

得很清楚,首先他们决不会放弃已经取得的德国领土,而且他们还有野心致

力于进一步吞并整个德国,西方无论如何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1952  年,俄国抛出了中立化、非军事化统一德国的方案。联邦德国和西

方国家中中立主义的观念陡然盛行,阿登纳从苏联人政策的各个方面对西方

分析,呼吁这只是俄国人的一次狡猾伎俩,是引西方上当的圈套。阿登纳非

常同意美国驻莫斯科外交代办乔治·凯南当初对苏俄的看法,后者认为苏联

人对理智的逻辑不感兴趣,却会屈服于武力的逻辑。阿登纳说,占有苏占区

和柏林从各个方面来看苏联的政策都是相当重要,俄国决不会放弃。首先苏

占区和柏林是苏联可以对西方施加决定性影响的一个重要阵地。其次,如果

苏联松手放开,其后果即使不是苏联在东欧建立起来的整个卫星国地带全部

瓦解,也是要引起卫星国的严重的动摇。阿登纳指出,即使西方与苏联的和

解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也只能是在时机成熟时才会实现,而在眼下看不到

这种可能性。阿登纳不辞劳苦地寻找途径向西方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有关这

一切。由于阿登纳的坚持,西方国家顶住了苏联的压力,坚持了阿登纳提出

的在自由与和平中统一德国的主张。

1953  年春天,斯大林去世,这使得一向高度极权的苏联内部受到一次强

烈的震动。苏联最高领导层一度出现权力交接过程中的不稳定事件,这使得

苏俄在外交政策上放松,显示出了一种比较容易接近的态势。西方国家以一

种开朗的心情关注着来自克里姆林宫失去最高权威后的一切变动。4  月份,

艾森豪威尔主动向苏联提出了一个和平倡议。5  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又就建

议召开四国首脑会议在英国下院发表了演说。

为了给相互谅解指出一条可能的途径,丘吉尔在讲演中提到了洛加诺公

约。一次大战后,德国是借助于它冲破凡尔赛条约约束的。邱吉尔将洛加诺

公约作为解决德国问题的一个办法提出。

这种微妙的变化立刻引起了阿登纳的担心,长期以来在东西方关系中他

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西方盟国越过联邦德国去与苏联搞谈判妥协,这不仅

将损害联邦德国的利益,而且会使得他的德国统一政策失去基础。按照阿登

纳的构想,德国统一必须要在西方足够强大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只有西方

足够强大,才能迫使苏联按照有利于西方的意愿条件统一德国。否则,不以

实力为谈判基础而和苏联搞妥协,必将损害德国的利益。5  月15  日,飞抵伦

敦的阿登纳在唐宁街10  号与丘吉尔就他对当前形势的担心进行了详细的交

谈。尽管丘吉尔保证英国不会越过德国去进行谈判,但阿登纳的担心却仍然

不能解除。

阿登纳也完全有理由作这样的担心。因为西方三大国并不是联邦德国,

他们的国家没有分裂,他们是战争的胜利者。在波茨坦,西方在与苏联讨论

时就是这样讲的:让我们以牺牲德国为代价而相互达成一致吧!正是这样,

德国分裂了。以一项大国的共同政策加于德国的危险自1945  年以来就一直存

在。在联邦共和国建立以后也是如此,阿登纳从一开始起,对外政策的目标

之一就是要竭力摆脱这种危险。最后的对德和约尚未能达成,西方国家只在

口头上而没有在法律上,承担同联邦德国一起为实现德国在自由中统一而努

力的义务。因此,阿登纳政府不得不经常强调这一点,以重新得到这样的肯

定和保证。阿登纳打了个比方,说联邦德国随时处于四大国磨盘上,如果它

被卡进磨盘当中去,它就完了。所以他必须随时警惕这一点。

艾森豪威尔的4  月声明和丘吉尔5  月11  日演说之后,苏联方面通过《真

理报》社论发出了一个信号,说“苏联一向愿意极其认真地考虑任何旨在保

证和平与促进各国之间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尽可能紧密联系的建议”,美英法

三国决定召开一次三国外长会议。阿登纳感到大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十分动荡

的局面中,这种形势要求德国人特别小心谨慎,因为它将直接涉及德国问题

和德国的利益。阿登纳决定要赶在西方三国外长会议之前,再次通知西方三

国重新确认重新统一德国的立场。1953  年5  月29  日,阿登纳向艾森豪威尔

总统递交了一份备忘录。6  月10  日,根据联邦政府的倡议,阿登纳向联邦议

院也提交了一份决议,再次确认和平和自决是重新统一德国的先决条件。

1953  年6  月17  日,在东德和东柏林地区暴发了一次起义,使得阿登纳

的要求在西方国家看来合理而及时。

这次起义直接的导火线是民主德国的部长会议在1953  年5  月28  日作出

的一项决定,其中规定将生产定额平均提高十个百分点。这一决定在工人中

引起了很大的骚动。6  月16  日,柏林斯大林大街(即过去的法兰克福大街)

建筑工会工人团宣布抗议提高生产定额而举行罢工、游行,行动得到许多人

响应。人们涌向市中心莱比锡大街的占领区政府所在地,要求取消提高生产

定额,并要举行自由选举,乌布利希政府下台,等等。尽管德国统一社会党

当天发表声明,建议取消提高生产定额,形势并未好转,反而是整个东部德

国都骚动起来,许多城市,甚至农村都发生了示威游行。在柏林,苏军出动

了几百辆坦克和战车进行封锁,苏联军事司令官宣布处于紧急状态,并对起

义者实行镇压。起义后,苏军全面加强了对东德和东柏林地区的封锁。

起义事件让阿登纳感到东部事态的危急,认为有必要借此重新提醒西方

大国警惕俄国人的阴谋。原订于6  月中旬召开的西方三国外长会议由于丘吉

尔患病而推迟,改期在7  月10  日。阿登纳给外长会议主席杜勒斯去了一封信,

突出阐述了他对德国问题和欧洲防务集团问题的想法。他委派部务主任布兰

肯霍恩飞往华盛顿向杜勒斯递交,并指示布兰肯霍恩在会议期间留在华盛顿

设法参加会议。

西方三国已决意要召开一次四国会议来讨论德国以及欧洲安全的问题,

阿登纳无力阻止,但他仍然想借此提醒三国重视俄国对德国怀有的野心。在

这个问题上,由于杜勒斯的帮助和布兰肯霍恩的机智,阿登纳成功地对三国

发挥了影响。三国会议并没有邀请联邦德国派代表出席,而未受邀请径自出

席难免会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尽管是不速之客,但布兰肯霍恩却以机

智灵活的方式充分表达了联邦德国的意愿,完成了阿登纳交给他的艰巨任

务。杜勒斯也帮了阿登纳一个大忙,他在三国外长第一次会见时,就宣读了

阿登纳写给他的信。这封信对会议的进程起了积极的影响,三国外长同意了

阿登纳在信中所提的各项要求。

7  月23  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给阿登纳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因东柏林起

义事件而对德国问题和欧洲防务集团问题产生新的想法。英国外长索尔兹伯

里勋爵在他向英国上议院报告关于华盛顿外长会议经过情况时,也指出英国

应支持德国的自由选举和自由的全德政府的根本原则。勋爵说,“我相信,

至于德国是分裂还是重新统一,则将由全体成员来共同作出抉择,而不会听

命于某一个国家的野心,这是千真万确的。”法国皮杜尔虽未明确表示支持

联邦德国的要求,却也显示出对苏联照会的谨慎。在这种情况之下,阿登纳

对行将于1954  年1  月到2  月召开的四大国柏林外长会议方稍许放心。

1953  年12  月,阿登纳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防务集团参加国召开

外长会议的机会,在巴黎再次主动找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单独谈话,并与他们就苏联人的态度和将要召开的柏林四国会议深入交换了

意见。

阿登纳向他们仔细分析了苏俄政策的特点。

他说,他曾经反复研究过俄国人的政策理论,他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论证

苏俄统治者以他们的意识形态、强权感确信共产主义总有一天将统治全世

界,西方国家反复出现的不团结加强了苏联人这种意识,苏联人认为资本主

义世界,特别是作为资本主义体系主要基地的美国,总有一天会发生经济崩

溃,那时共产主义胜利的时机就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