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拿破仑时代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拿破仑时代

第83章

书籍名:《拿破仑时代》    作者:[法]乔治·勒费弗尔
    《拿破仑时代》章节:第83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这种合作应该组织起来。

戴高乐完全赞同阿登纳的这一观点。

阿登纳接着说,这个协定可以保证法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真正协调一致。如果愿意的话,法德两国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可以发展得更

好。例如组织青年人大会师,让法国青年到德国,德国青年到法国,促进他

们的融合,加深他们问的了解。两国教育系统也可以互为沟通,大学间彼止

承认学位等等。

阿登纳向戴高乐强调,德国打算在各个方面同法国真正统一协调起来。

戴高乐补充说,加强两国的政治合作才应是首要问题。这一点阿登纳当然有

同感,他一向把政治联盟作为最高目标。而最关键还应该是行动,分手之前,

戴高乐再次提起这个问题,他说他回国之后将尽快把两人之间口头协定的草

案寄送给阿登纳。然后就可以委托外长们综合拟定有关合作条款。

这时,阿登纳已八十六岁,他对法德两国关系以条约固定有一种十分急

迫的心情。联邦德国内部对他与美国的疏远而与桀骛不驯、颇有独立精神的

戴高乐关系密切颇有微词。同时,对阿登纳以“总理民主”独揽大权不满的

人也越来越多。阿登纳政策在国内也面临很大的阻力。过去,阿登纳曾悄悄

地对他的亲朋好友说:“我控制着这个政府的70%。”现在,他甚至难以挑

选一个中意的人做他的继承人。基民盟议会党团推举了具有浓厚“大西洋色

彩”政治观点的经济部长艾哈德。阿登纳对艾哈德的评价是:管经济行,政

治上十分幼稚。他不能设想在没有作好具体规划之前,将联邦政府总理重任

交给一个没有政治经验的人。阿登纳怀着急切心情争取以条约形式固定法德

关系可以说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要保证在他去职后,欧洲联合政策能得以

继续推进,因为他认为这是使联邦德国在未来欧洲,自由欧洲在未来世界的

发展中取得它们政治上和军事上应有地位的唯一的、并且是最有效的途径;

再是,也可以借助于此,使联邦德国保证它的实力地位,以法德联合的形式

在美国面前强调德国利益,从而可避免美国同苏联搞“越顶外交”而使联邦

德国利益蒙受损失。阿登纳将它看成了欧洲政策继续下去的最后保证。

1963  年1  月22  日,阿登纳终于和戴高乐一起在巴黎签署了法德友好合

作条约。这个条约规定法德两国政府首脑一年定期会晤两次,部长们每三个

月会晤一次,以便在外交、防务和文化等方面合作发展。条约还提到法德准

备成立一个委员会,促进两国青年之间的交往。同时,条约还规定两国政府

在采取任何对外政策上的重要决定之外,都应该相互磋商等等。

1  月23  日,阿登纳在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之后,发表了一次电视讲话。

他对这个条约赋予了极其崇高的意义。他说:

“..法国外交部和联邦共和国外交部对这项条约进行了

长达数月的、极其细致的准备工作。我相信,这项条约的形式在

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因为它考虑到维护两国人民世世代代

的友好关系。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应该维护这种友谊。

“法国总统戴高乐把签订这项条约称为载入史册的一项事

件,我认为这是有充分理由的。我们在看到这项条约时,必须清

醒地回忆到以往的岁月。四百多年以来,德国和法国之间存在着

经常流血战争的紧张局面和争执。请允许我回忆一下,同法国最

近的一次战争还过去不久,我们在这次战争中是失败者。请允许

我也回忆一下,当时德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危险,也就是德国被

分裂和肢解的危险。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相互统一起来。因而这项

条约和过去同其他国家订立的条约一样,也列入了有关柏林的条

款。

“我们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眼前的变迁,这种变迁的一部分

已经在两国人民的关系中实现,一部分将通过这项条约来进一步

促其实现,事实上,我必须说,这两个民族历史上的进步是多么

巨大啊!这两个民族位于欧洲的中心,他们是近邻,他们共同面

临着危险的威胁,过去他们的命运也跟世界的命运休戚相关;将

来,他们的命运也跟世界的命运休戚相关。现在这两个民族经过

探索接近了,这是多么巨大的幸福啊!”

“..要是没有法国和德国的真正和解作为先导,就不会有

欧洲;要是没有法国和德国的合作,而能出现我们迄今已经创建

的所有这些欧洲的机构,那是不可思议的。我十分郑重他说,如

果现在同法国还存在着战争结束时的那种紧张状态,那么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将来就不可能享有现在所享有的地位。

我坚信,这项条约将被看作是战后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条

约之一而载入史册。

我坚信,它将有利于两国人民,有利于欧洲,有利于世界和

平!”

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正如阿登纳在讲话中所说的,在法德两国关

系史上是划时代的。但是,它并没有带来此后德法关系令人鼓舞的发展。在

西德国内,很多人不能理解阿登纳签定它的真实意义,条约在联邦共和国内

引起很大争议。1963  年5  月联邦议院在批准条约时给它加上了由社会民主党

人、西柏林市长维利·勃兰特提出的解释性的序言,序言着重强调大西洋联

盟军事一体化、与美国的合作、尊重经济共同体以及共同体接纳英国的必要

性。戴高乐本来打算将两国条约作为在美苏间制衡的武器,但附加的序言却

抵销了条约在政治上的大半意义。戴高乐对它也不尽满意。在国际上,法德

条约还招致各种非议:苏联指责戴高乐是打开了禁锢“德国复仇之神”的瓶

塞;欧共体伙伴国批评条约违反了“罗马条约”的精神,在共同体内建立法

德特殊关系;美国干脆粗暴地让波恩在法国和美国之间作出抉择。有人说,

阿登纳想踩上法、美两支船却不能踏实:有人认为阿登纳成了戴高乐政策的

附和者,将联邦德国变成了服务于法国政策的工具。各方的责难一齐涌来,

如何协调、处理好这些问题,阿登纳已没有时间和精力了。他只是把这个政

策给固定了下来。

他已经是八十七岁了。

第十章

危机

柏林墙筑起来了

柏林墙,淋漓尽致地把康纳德·阿登纳的德国政策的界限,

但也把西方国家德国政策的界限勾划出来了。

——维利·勃兰特《会见与思考》

1957  年初,萨尔终于回归联邦德国。春天,阿登纳又同西欧五国一起签

定了罗马条约。这一切使得阿登纳的执政生涯达到辉煌顶峰。回顾联邦德国

建国以来的历程,每一时期都留下了阿登纳历史足迹:政治上,西德这时已

经不仅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而且有了相当程度的行动自由和国际地位;军

事上,西德取得了防务主权,并在此范围内建立起了联邦国防军,成了大西

洋联盟内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经济上,西德的发展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

它从无到有创造了一切,并且越来越成为西方最稳定的国家之一。1957  年秋

天的联邦议院第三次大选是这一切成就最有力的说明。阿登纳所在的基督教

联盟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赢得绝对多数选民的支持,从而组成了

一党执掌的政府。阿登纳的个人威望也达到空前。西方各大报纸竟相报道,

盛赞阿登纳缔造了一个新德国。

但这样一个“鼎盛时期”却危机四伏。1958  年下半年,国际形势突变,

一直伴随阿登纳成功的幸运星辰开始陨落。

1958  年7  月,首先是伊拉克政变引发了又一次的近东危机。两个月之后,

远东的金门、马祖危机使东西方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卷入了台湾与中国的冲

突。莫斯科的语调也变得强硬,东西双方都加强了戒备。在德国,由于东德

关闭了与西德之间的私人旅行通道,事态也引人注目。东德在这一年所发的

旅行签证比1957  年减少了80%以上。赫鲁晓夫在他多次的讲话中,也以越

来越刺耳的语气攻击联邦德国。

1958  年9  月22  日.赫鲁晓夫接见了莫斯科《真理报》记者,他用极为

强硬兼威胁恐吓利诱的话攻击了阿登纳和法国新领导人戴高乐刚刚发表的科

隆贝双教堂公报。赫鲁晓夫说:

“..法国统治阶层寻找西德军国主义分子的共同语言和

外交政策的共同舞台的种种企图引人汪目了。这些阶层显然是想

得到欧洲的一个极端反动的政权,譬如说西德政权的支持,因

而也就是想牺牲法国民族的切身利益,在东方边界建立一个愈来

愈强大的军国主义势力..

可是,现在阿登纳总理到达了法国。..这样,在慕尼黑事

件之后二十年,又重新试图把法国绑在德国战车的绳索上,并唆

使法国成为反对东方的远征军。要是有谁当真指望在欧洲东部进

行的某种冒险还能取得胜利,那他一定是丧失了任何现实感。

也不得不指出的是,最近几天,在巴黎狂热地掀起了一股反

苏热潮。这股热潮是在法国官方的知悉和赞同下,完全仿照美国

的众所周知的方式推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