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拿破仑时代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拿破仑时代

第217章

书籍名:《拿破仑时代》    作者:[法]乔治·勒费弗尔
    《拿破仑时代》章节:第217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他既不得不整顿帝国财政的烂摊子,于是便加重税收并考虑开征所

得税,虽特权阶级也不能豁免,因此招致对他更多的不满。正如在普鲁士一

样,俄国贵族也把这些革新斥之为法国的影响;因此当对法战争迫在眉睫时,

他被指控有叛国罪行,因为他同巴黎保持着通信关系,其实他这样作是奉沙

皇之命而且是为了沙皇进行“秘密”联系的。但是为了抵抗拿破仑,亚历山

大需要贵族的拥护,1812  年3  月29  日,他流放了他的这位朋友。

至于约瑟夫二世的君主国,它的政策的彻底改变博得反动贵族的喝采,

因为弗兰茨一世既固执己见又见识浅薄,不管什么样的改革一概拒绝。拿破

仑体制见之于奥地利者只有对自由思想的压制与警察恣意专横;但是这些并

非是从外国抄袭来的,因为比较地来说,拿破仑尚非蒙昧主义的顽冥不化之

徒,他还具有自由主义君王的形象。奥地利政府全力以赴要解决的是财政问

题。为了付给法国的战争赔款,奥国不得不把皇室的银器拿去抵押,并发行

强制公债;即使如此到1811  年还有一千七百万尚未付清;女婿拿破仑允许延

期偿付,而在罗马王诞生之际,又慨允延到1813  年7  月4  日之前偿付,后来

由于形势变化,当然他一文也未到手。为了应付国内的支出,奥国政府印发

纸币。奥多纳心力交瘁而死,继任的瓦利斯伯爵于1811  年2  月20  日宣布破

产:规定纸币以五分之一的价值兑换新币,而新币的价值又很快地一落千丈。

匈牙利的议会反对极为猛烈,以致奥皇不得不解散议会,并公然违反宪法实

行独裁统治。

反对法国的斗争因而从来没有失去其社会性质。在拿破仑的所谓盟国

中,旧制度下的贵族保持住他们的优势地位,但是他们看出,如果大陆体系

大功告成,这种地位必然难保;因此,贵族把拿破仑的失败当作自己的胜利

来欢庆。贵族把神圣同盟变为反对资产阶级和农民的一种保险公司;从今以

后,奥地利显然要成为领导这个公司的国家。

二、盎格鲁撒克逊人与自由主义

面对着屈服于专制主义的大陆欧洲,盎格鲁撒克逊人保持了他们的传

统。在英国,托利党人不再反对议会制度;除了在爱尔兰以外,他们不再继

续停止施行“人身保护法”,并很有节制地实施1799  年的各项法案。托利党

人是皮特的门徒,他们在许多方面已仿效十八世纪的辉格党人。他们站在英

国国教的立场上,然而他们也慎重对待非国教信徒;他们为暴发富户和杰出

军人晋封贵族大开方便之门,滥发勋奖,慎重地把大资产阶级纳入旧有贵族

之列。他们的社会政策同拿破仑的社会政策如出一辙,其要旨在于既保持等

级制度,而又不树立法律上的特权地位。但是他们并非不反对拿破仑的统治

制度,因为他们仍然珍视他们的宪政和自由主义的习惯,同时也因为他们固

然容纳一些新进的贵族,但他们力求使政权把持在世家大族的手里。

大陆各国的贵族,无论是封建贵族还是军功贵族,对自己的特权都是唯

恐或失,在他们看来,英国贵族未免接纳过宽,过分地使财富凌驾于出身之

上。象施泰因和斯彼兰斯基那样具有卓识远见,愿以英国贵族为模范的大陆

贵族,实属凤毛麟角。大陆各国豪门大族对于英国贵族善于牢牢掌握政权,

心羡不已;然而他们却与专制帝王和拿破仑本人看法并无二致,都认为英国

乃是政党政府软弱无力的例证。托利党深陷于个人争权夺利之中;这种争夺

既使卡斯尔雷和坎宁倒台于先,又使帕西瓦尔和韦尔斯利失和于后。1812  年

2  月,当威尔士亲王出任摄政并拥有全部王权时,果然不出所料任命辉格党

人入阁。威尔士亲王虽为摄政,但其本人道德威望不高,他的妻子卡罗琳和

女儿夏洛特则颇得人心。格雷和格伦维尔坚持要组成一党内阁;韦尔斯利退

出,5  月间帕西瓦尔遇刺身亡,政局混乱达于极点。那时拿破仑正向涅曼河

进军;英国举国上下深感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内争暂息。卡斯尔雷出掌外交

部,范西塔特随同出任财政大臣,还有巴瑟斯特,他们在利物浦勋爵领导之

下组成一个行将摧毁大陆体系的政府。9  月间议会解散,新选出的众议院坚

决支持他们;但是他们仍须努力才能树立威望。

另一方面,大陆上有人怀疑,议会制政府是否能有效地维持旧制度。某

些征兆表明,托利党的优势地位迟早难保。因为当托利党人继续加强“谷物

法”时,工业资产阶级和商业资产阶级正明显地转向自由贸易;在这一点上,

年青的皮尔已经表现出令人不安的独立立场。在议会内,坚决反对“谷物法”

的惠特布雷德或是伯德特尚不足为患,因为辉格党的领导上层中如罗素、霍

兰、格雷等家族和派系都不支持他们。在议会外,由于团结在布鲁厄姆和西

德尼·史密斯周围的、在苏格兰的一个不断扩大的小组的活动,辉格党的实

力有所恢复。1802  年由杰弗里创办的《爱丁堡评论》和1807  年西德尼·史

密斯出版的《彼得·普利姆莱信札》风靡一时,以致在1809  年坎宁和索赛决

定创办《季度评论》与之抗衡。此时托利党改变政策而主张战争,辉格党则

反其道而行之支持和平倡议,而这是一个深得民心的政纲。这些辉格党人至

少是还没有以民主派自居。但是政治的激进主义正在开始形成为一个政党。

改变了政治信仰的科贝特发动了一场很激烈的笔战反对政府;卡特赖特少校

大声疾呼要求普选权;普莱斯恢复了他的宣传运动;詹姆斯·穆勒争取到边

沁从而对他们帮助极大。边沁此时已决心投身政治运动,在1812  年写成了他

的《议会改革原理问答》。但是在欧洲那些意图保持或指望恢复其特权的人,

总的说来,仍然认为最可靠的保证还是绝对专制主义。

由此可见,英国的影响主要是对资产阶级,以及一些存留下来的自由主

义派贵族起作用。托利主义本身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托利党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如以前的辉格党人一样,不过是一个腐朽的寡头,并且因

丑闻迭出而声名狼藉。他们诚然也稍微修改了刑法,实行了某些行政改革,

并在1807  年取缔了奴隶贩卖,其动机不过是为了提高糖价,并敷衍虔敬派①

教徒和人道主义者,但是他们越来越奉行沃波尔②的信条:quieta  non  movere

(“一动不如一静”)。天主教徒的解放问题仍然悬而未决;1810  年,已就

任爱尔兰委员会主席的奥康纳有力地推动了宣传工作。由于格拉顿也投入改

革运动,1812  年众议院决定通过实行改革;但是改革未能实现,因为奥康纳

和天主教僧侣拒绝关于遴选主教所规定的必要的保证条件。然而辉格党人比

较合乎现代潮流的看法只起了弥补的作用,其实这一点也是无关轻重的:因

为在拿破仑铁腕专制统治下的鲁瓦耶-科拉尔、邦雅曼·贡斯当,甚至在夏托

勃里昂的心目中,英国是立宪政府和自由的国家,这个国家既能杜绝民主政

治又能保持对合法君主的尊敬,因此对他们格外具有吸引力。正如一个世纪

以前一样①,英国又时兴了。在帝国的末期,法国人热中于议会制政府,其实

并不确切理解它究竟具有什么内容,有如后来在1815  年以后所展示的。但是

他们远远没有停留于此,亲英情绪此时对拿破仑的统治已经起了干扰作用,

到复辟时期更是狂热。

托利党人丝毫无意于鼓励其他国家采用他们本国的政治制度。也许象卡

斯尔雷这样的人在内心深处并不十分乐意向一个议会说明自己的行动,但是

无论如何,托利党人一致同意认为,其他各国人民都没有能力自己治理自己。

在辉格党人之中,至少还有几个人反对伯克的见解,认为英国政治习俗具有

普遍的意义。这些人在输出英国政制时,甚至相信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先加

以改革,使英国政制也具有条理性和一致性,而这是旧制度下英国所完全忽

视的,看来他们是受到法国历次宪法的启发。本廷克勋爵在实际控制西西里

时就是这样干的:1812  年7  月,他引为自豪地提出一个逻辑结构谨严的宪法,

并且规定根据财产资格选举一个议院,这一规定适用于全国。这个西西里议

会废除了封建制度。但是当本廷克被调到西班牙去时,一个反对党在西西里

公开表示要求更为激进的改革,而在饥馑引起一些骚动时,国王费迪南四世

乘机恢复他的权力。本廷克从西班牙回到西西里时,便要求王后离去,宣布

解散议会而举行新的选举,并且不顾选举结果而自居于独裁者的地位。在

1814  年本廷克被召回国后,他的后任阿考特便借口此次实验效果不佳而放弃

了本廷克的尝试,从而使费迪南四世得以反攻倒算。

就美国的民主政治而论,它的政治生活风平浪静,原可提供成为一个范

例。党派之争似已结束。在杰佛逊第一任总统期间,联邦党已销声匿迹;而

共和党也已逐渐采纳其对手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