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拿破仑时代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拿破仑时代

第221章

书籍名:《拿破仑时代》    作者:[法]乔治·勒费弗尔
    《拿破仑时代》章节:第22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他是复辟王朝时出现的主要浪漫主义诗人,用当时流行的悼歌体裁表达感伤的沉思。到七月王朝

时,拉马丁投身政治活动,1848  年革命后起了反动作用。——译者

美的。”然而他在命令某些艺术家采用或向他们推荐以他的战功为主题的当

代史画面时,却在无意之中指引他们走上一条趋向浪漫主义的新路;但是拿

破仑对富丽而沉重的“帝国风”艺术风格的形成并无关系,这种风格可以追

溯到十八世纪所受伊特鲁利亚艺术和埃及艺术的影响。拿破仑所任用的博物

馆馆长德农是一个相当折衷主义的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极力提倡那种模仿

古人的古典艺术的乃是卡特勒梅尔·德·坎西。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和柏拉图

式的原型才是美的,他认为必须消除个人的特点和严格遵守图案样纸的构

思,才能接近实现理想的原型,所以他把雕刻看作主要艺术。在卢佛尔宫工

作的佩西埃和方丹,设计旺多姆圆柱的贡杜安,负责凯旋门的夏尔格兰等人

仍然忠实于传统艺术,卡特勒梅尔的学说也与达维德喜爱的风格完全相符。

当时伟大雕刻家是些外国人,如丹麦人托尔瓦德森,而尤其是被拿破仑特别

赏识的意大利人卡诺瓦。

然而艺术远不如卡特勒梅尔所企望的那样表现为一式一样。由于发掘庞

培古城而在十八世纪盛行一时的亚历山大主义①是同达维德绘画的遒劲而紧

凑的线条背道而驰的,并给吉罗代和普律东作品里渗入一种色情的和忧郁的

沉闷情调。在卡诺瓦的作品里,一种柔媚优雅的风韵和对景物的偏爱也破坏

了风格的纯洁性。在装潢艺术中,亚历山大主义仍占统治地位,而与帝国模

式同时并存。另一方面,现实主义也出现在画像中,热拉尔,特别是达维德,

在这方面是无与伦比的。最后,吉罗代从奥西安和夏托勃里昂诗中所取的主

题,以及人们从当代史实吸取的题材,如达维德的《拿破仑的加冕典礼》,

格罗的战场实况,热里科的士兵画像,所有这些都使画意的变化多端,构图

的突出动势,和色调的强烈多彩结合在一起,因而都是纯粹浪漫主义的作品。

西班牙画家戈雅、英国画家如劳伦斯、罗姆尼和雷伯恩等人的绘画更是不拘

一格;同时英国也产生了以康斯特布尔和特纳为首的风景画派,这一派即将

把最新颖和最动人的成分带入新的绘画里。

至于在音乐领域里,革命的思想一被压抑,它们在法国所引起的音乐革

新就成绝响;余存下来的只有偏爱旋律乐曲,反对优雅音乐,还有对音乐技

巧一定程度的忽视,以及不再为革命热忱和振奋所需要的夸张,这种夸张却

与达维德艺术不无关系。当时主要的作曲家有法国的梅于尔,有卜居巴黎的

意大利人斯彭蒂尼,前者的歌剧《约瑟夫》和后者的抒情悲剧《火神》都是

1807  年问世的。1811  年从俄罗斯归国的布瓦勒迪厄成功地提高了喜歌剧的声

誉。就取材广博和表达有力而论,作曲家贝利奥兹的老师谢鲁比尼似乎已经

属于浪漫主义派,但在当时人们还不大爱听他的音乐。

以上这些大家的名望较之鼎鼎大名的贝多芬无不黯然失色。他长期卜居

维也纳,一方面没有停止为钢琴谱曲,另一方面从十九世纪初以来,已经写

出他的伟大的器乐曲、四重奏、前奏曲和前八个交响乐。他的作品不止一次

地以其大胆的技巧和表现的新颖有力,而使当代人大为震惊;同时又因内部

充满予人启发的生命力而征服了听众。他喜怒无常,性情暴躁,热情而敏感,

但因耳聋而与世阻隔,因多次失望的爱情而饱受折磨,他好猜疑而易冲动,

又因出身平民,家道贫困,以致在贵族圈子里注定要在情感上遭受许多痛苦

的伤害,而他为了谋生又不得不出入贵族社会;从许多方面看,贝多芬属于

浪漫主义派,并且正如诗歌之于诺瓦利那样,音乐为贝多芬创造了一个梦幻

①  亚历山大主义指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323  年)死后的希腊文明、文学和艺术。——译者

世界,可以用来对抗现实世界。但他决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的乐曲中

有许多表达出一个健全人的欢乐、善良、兴奋和诙谐,有充沛的毅力和饱满

的意志;另外一些乐曲则表达出对英雄伟迹和向宇宙间敌对力量战斗的向

往。他从来没有沉沦到心灰意冷,因为他是十八世纪的产儿,燃炽着焦虑不

安而又顽强的乐观主义思想,是一个自发的共和党人,深刻地意识到全人类

的休戚相关,对人类的前途深信不疑。从许多特征看,他近似卢梭,而在德

意志人之中,他的思想使他更多地接近古典主义者,特别是接近席勒,而较

少地接近浪漫主义者。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象克莱斯特一样的悲剧人物:

他的最悲壮的作品表达出英雄人物同叛逆天性的决斗,但是根据产生这些作

品的时代来看,却也表达出法国大革命对旧世界,自由对专制,觉醒的各民

族对拿破仑大帝国的狂风暴雨般的冲突。

四、欧洲和美洲民族的觉醒

各族人民逐渐发展文化生活的后果是:十八世纪主要地是在德意志,在

作家和大学教师中发展了民族文化主义。古典文明被视为是法国人的创造,

它把各族人民沦为从属的地位。用改革制度与军事统治来加强法国思想影响

的拿破仑体制更加深了这种反感。基督教教义本来是一种普天一致的文明,

各民族在不否认普天一致的文明这一原则的同时,在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

等领域本能地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力求探索出表现本民族感情和行动的

固有方式的特征,这就是雅恩在1810  年称之为“民族性”的东西。探索这些

固有方式的途径或是上溯本民族的历史去找,因为各民族认为自己过去没有

受过外来影响,或是从平民各阶级的生活去找,因为他们的无知使他们没有

受到世界主义的影响。赫德尔和伯克在为这种民族主义辩护时,把每个民族/>
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不可能彼此同化,德意志浪漫主义者把这种哲学

发挥到极点时就赋予每个民族一种“民族精神”,其最重要的表现是民族语

言。到了拿破仑时期,意大利的库奥科和俄国的克拉姆津都有这种看法。

当拿破仑的统治似应把法国在意大利的势力更加巩固下来的时候,当一

些归附法国的作家,如孟蒂与塞萨洛迪,以及整个的官方文学,即所谓“郡

守文学”都在卑躬屈节歌颂拿破仑的时候,这一时期意大利思想界的主要特

征却是更为有力地反抗法国的优势。塞萨里恢复了托斯卡纳语言的古典的纯

洁性,并编纂了一部词典;曾在米兰和那不勒斯先后在梅尔齐和约瑟夫手下

工作的库奥科,定居在帕维亚的佛斯科罗,虽然没有在政治上反对法国,但

在涉及语言和文学的民族独立性时却毫不妥协。在佛罗伦萨,公然反对法国

征服者的尼科里尼没有发表任何东西,但是在故纸堆中从历史上寻找祖国的

名著。卡诺瓦的艺术成就和意大利的音乐也激起民族自豪感。拿破仑似乎也

曾认真考虑到这种情绪。1809  年,他下令在已并入法国的那部分意大利法庭

上恢复使用当地语言,这无疑只是为了改善司法行政而做出的必要的让步,

而当1812  年恢复克鲁斯卡学会①时,意大利学术界就认为完全有根据欢呼胜

利。比利时对法国文化没有丝毫抗拒;在来因地区,法国文化虽然没有激起

一致反对,但也没有取得进展。在荷兰,文学界却在深自反省,而拒绝任何

①  克鲁斯卡学会是意大利历史悠久的学术团体,1582  年创办于佛罗伦萨,在1612  年出版过一部大词典。

——译者

对外国的模仿。

在法兰西帝国以外,挪威在1813  年创办了自己的大学。在东欧,俄国此

时出现了文学杂志:1802  年克拉姆津创办的《欧洲信使》和从1808  年起由

格林卡编辑的《俄罗斯信使》。克拉姆津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和消

除古典的文学体裁,如颂歌和悲剧。在提尔西特条约以后,格林卡和罗斯托

普钦起来大力反对在宫庭与贵族中盛行的外国生活方式;格林卡特别颂扬俄

国固有的传统,反对西方的新事物;过去曾经热中于启蒙运动的克拉姆津,

此时却醉心于民族传统,并开始撰写一部莫斯科大公国史。在哈布斯堡皇朝

统治下的各民族中,匈牙利不断要求把马札尔语也定为官方语言;捷克人也

觉醒起来,从1792  年起在布拉格大学开设了捷语讲座;杜布罗夫斯基制定了

捷克语语法;历史学家沙法利克和帕拉茨基正在准备写作。在被征服的伊利

里亚,马尔蒙允许在正式文件中和在小学里通用斯洛文尼亚语和克罗地亚

语;在他的庇护下,修道院长沃德尼克用斯洛文尼亚语编写小学课本。最后,

巴尔干半岛上的基督教徒也动了起来:希腊人是最先进的,政治团体倍增;

在塞尔维亚人之中,民族传统一向由僧侣保持着,因此与东正教密不可分;

而在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人的语言和历史则复兴起来了,1813  年在雅西

创办了一所摩尔多瓦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