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括苍山恩仇记

宠文网 > 现代小说 > 括苍山恩仇记

第268章

书籍名:《括苍山恩仇记》    作者:吴越
    《括苍山恩仇记》章节:第268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刘保义又指出:刘教师他们举旗以后,立即去攻城,城里确实是没有防备,因此不难一鼓攻破。如今吴石宕人一年多以前就大闹过一次县城,接着大玉岭背又打了梅守备一个全军覆没,县城里不是没有防备,而是戒备甚严,要是硬打硬拼,必然会有伤亡,这就跟这一次下山去救人的本旨相违背了。──第二个方案,又被否定。他要求大伙儿多从“智取”上动动脑子,不要抓住“强攻”、“力敌”不肯放松。要是三五百人不动一刀一枪全数都能攻进城去,岂不是更好?

大伙儿都在沉思的时候,二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目前正是大旱季节,四方八处进城求雨的人群来来往往,守城的绿旗兵既不搜查,也不拦阻。这一次下山的人,最好都扮作求雨的乡民,男女老少各自带着家伙,经村过店既不会有人盘问,进城上街也不会有人拦阻,等到大伙儿齐集县前,请巫师登坛作法的时候,把县太爷逼出来接雨跪香,一声暗号,先把县太爷逮住,然后一齐动手,砸烂县衙,打开大牢,砸开仓库,绿营兵闻讯赶来相救,只要有个金鸡大爷抓在手里,不是叫他咋着就咋着了吗?

他的话刚一说完,就几乎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和支持。刘保义也烦频点头,连说:“好主意!好主意!”立本想了一想,说是扮作求雨的人群好办,独有作法的巫师难装:第一,要会书符念咒;第二,要能够一路跟头翻上几丈高、用单根木棍儿支在用四根粗竹竿交叉组成的法坛上去;第三,还得会唱哀告苍天的祷词,不是自幼学习,谁会这样的买卖?现去请一个来,不单难请,就是请来了,告诉他秘密不妥,不告诉他也不妥。这是困难的关键。要是这位师公有了着落,这个方案就算是天衣无缝、万无一失的了。

没想到雷一鸣听了立本的活,连说:“不难,不难!尽管放心,我有主意!”他推荐山寨里气功软功本领最强的穿山甲谢三儿来扮演师公这个角色。据他介绍,谢三儿的脚,比一般人的手还灵便,只要钩着一点儿什么,就能够翻身上去,比猴子还要灵活几分。他能够用一只脚在旗杆顶端站上一两个时辰,更不用说是站在平放着的木棍儿上了。说到书符念咒,那本是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手里胡乱勾画涂抹的玩意儿,既不会有人仔细去听,也不会有人仔细去认,只管放心大胆照办不误就是了。至于祷告天地的“师公腔”,更是谢三儿的拿手好戏,不单学得像,还能即景生情,现编词儿现唱,嗓音儿又高,唱起来准保比真师公的破锣嗓子要好听得多!

大伙儿有些不信,雷一鸣马上着人去把谢三儿叫来,跟他说明了原委,当时就给大伙儿表演了一番,逗得大伙儿乐弯了腰。方案就这样定下来了。

接着就是琢磨细节,寻找行头,设法暗藏家伙,天黑之前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也就是五月二十二日──天亮之前,各自分头抄小路下山,在大玉岭背凉亭前面聚齐,卯时正准时往县城进发。

由于这一次要在县衙门面前公开露面,因此凡是上一次进城打官司的吴立本、张二虎、雷一鸣、雷小虎等十几个人,都被留在山里守寨,女兵们则几乎全部出动,一个不留。

一场精彩热闹的好戏,就这样酝酿成熟,马上就要开锣上演,就要轰动整个缙云县了。

五月二十二日辰时正,一支足有五六百人的求雨大军,出现在缙云县东门外恶溪北岸高低起伏的大路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往城里迤逦进发。

行列的最前面,按照当地求雨的传统仪式和习惯,先是两面铜锣开道,接着是两支号筒两支喇叭引着一班鼓乐,乐师们一个个全都光着头,穿一件靛青蓝土布做的长衫,脚登草鞋。缙云童谣中所唱的“穿长衫,不着袜,嘀嘀哒,吹唢呐”,说的就是这一类穿草鞋的音乐家。鼓乐后面,是四支整棵大毛竹,把每棵大毛竹的桠杈从下而上依次盘曲起来,就形成一条竹龙,好像是一条竹龙盘在一根竹竿上。每根竹竿都有三丈多高,碗口粗细,每两个小伙子捧定一根。竹龙后面,是两个小伙子抬着一个贴有朱符的瓦罐儿,那叫“龙瓶”,罐儿里有半罐儿水,水里有一条泥鳅或是黑鱼、蛤蟆之类的水族或半水族,作为龙的化身。龙瓶后面,就是求雨的师公了。

今天谢三儿的打扮十分出色:披散着头发,束一顶九宫八卦三面有神像的道冠;脸上涂着硃砂和鸡蛋清的混合物,显得满面红光,油亮油亮,更主要的,还是遮去了他的本来面目;玄色七星道袍敞开着怀,露出里面一身蓝色绲边儿的白粗布箭衣和大肥裆裤子,打着半截儿镶有蓝边儿的白布绑腿,脚下白布袜子,登一双七色多耳麻鞋,右手仗剑,左手捏诀,半蹲着裆,像一只公鸭似的摇摇摆摆地走着。本来就不太高的身躯,显得更矮更滑稽可笑了。

师公的后面,跟着八名小道童,肩扛三眼铳,手执麻鞭、筚篥①、堂锣、小鼓等等诸般法器。道童后面,是神的行列,打着出行仪仗,抬着香亭供桌,最后抬着的是青灰色脸庞的北海龙王泥塑神像,多半儿是山寨里的小伙子们半夜里光顾了哪家龙王庙,用最优厚的礼品最隆重的仪式客客气气地“礼请”而来的。

--------

①    筚篥(b  ì  lì必立)──又名笳管,是一种簧管乐器。

神的行列后面,就是人的行列了。五六百人全是汉民服色,一色儿光着头,把辫子盘在头上。手上拿的东西,除了每人三支点燃着的香之外,可就杂了,妇女老弱多半儿提一个手巾包,里面装着干粮,肩上斜挎着一只布袋,里面装着香纸;男人们有举着三眼铳的,有扛着片儿镐、四齿锄的,有扁担上拴一束晒得枯干焦燥的禾苗的,有打着云幡雨旗的;孩子们,则大都打着纸旗:一根小竹竿儿上糊一条白纸,写着:“雷霆大作,甘霖普降”、“油然云起,沛然雨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雷公电母布云雾,风伯雨师降甘霖”等等诸如此类表示吉祥如意和心头愿望的语句。

从山上下来的人,总数绝不会超过三百,为什么到了城门边,人马竟会多出一半儿来呢?原来当时的风俗习惯,只要有求雨的行列经村过店,当地的妇女就会摆出绿豆汤、糊大麦茶或薄荷凉粉之类免费供应求雨大军消暑解渴,男人们也可以手持香烛投入到人流中去,借此壮大声势,以助神威。因为一旦求得雨来,那雨绝不会只下在求雨的那个村庄的田地里,所以求雨固然是一个或几个村庄发起的,受益的则是全县甚至好几个县。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规矩,只要有求雨的队伍出现,凡是希望老天下雨人,人人都有资格参加求雨的队伍,也都可以沾到老天爷的雨露之恩。

求雨的行列迤逦来到东门,城楼上的守军早就远远瞭见,一个小头目带了几个绿旗兵,手执单刀,在城门口一字儿排开,挡住了去路。鸣锣开道的一停住脚步,全体成员全都鼓噪起来。这时候,一位身穿白纺绸长衫的年轻公子,身后跟着两名小厮,穿过被拥挤的人群所堵塞的城门口,走到那位头目面前,略一举手,扬着脸大剌剌地问:

“我们是进城去行香求雨的,上下①为何挡路?”

--------

①    上下──对军汉、衙役的客气称呼。

那位小头目见此人衣着华丽,神态傲慢,目光灼灼逼人,先自气馁了三分,连忙答礼说:

“不敢,只为太爷有令,着在下在此盘查行人,严防匪类携带枪械混进城去滋生事端,敢问相公从何而来?”

阔公子不满地一皱眉头,轻蔑地说:

“上下眼高得很哪!不敢说这个小小的缙云县地面人人都认识我田雨吧,可是只要一出了这个东门,你只要打听一下田村田二相②,就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怎么样,是借光让条道儿呢,还是等我面禀过金太爷,让太爷亲自来放人呢?”

--------

①    相──口语中对“相公”一词的简略。田二相,就是田二相公。

小头目一迟疑间,田二相公一撩长衫下摆,带了两个小厮就要往城里闯。这时候,打那小头目身后转出一名军健来拦住了去路,嘴里说:

“田二相您老别见怪,我们这位把总肖爷是前几天刚打镇台标下拨来的。肖爷一向办事顶真,这才委他专管这东门要口,难怪他不认识您,挡您老的驾了。不要紧,我是本地人。肖爷不认识您,我还认识您呢!”说完,回头又对那姓肖的把总说:“这位田雨田二相公,是本县田村的乡绅财东,他老爷子在京师跟金老太爷同朝为官,走动得挺勤的;田二相公也常到县衙去跟金太爷坐着喝茶说话儿,合衙上下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您要是挡了他的驾,太爷怪罪下来,可担待不起呀!”

一番活,把肖把总说毛咕了,连忙换一副脸面笑着说:

“在下新来乍到,有眼不识泰山,二相公多多包涵。只为今天县前火烧旱魃,太爷传下话来,禁止闲杂人等进城作乱。如今既是二相公为祈雨公益大事率众进城,小子有几个脑袋,敢挡二相公的驾?请,快请!”说着,乖乖儿地闪到一边儿去了。

这个“田二相”,是雷一飞装的。他从自己人的嘴里知道了县里新近添了兵,又连蒙带诈将错就错地赚开了城门通路,就冲那把总略抬了抬手,说声:“请!”回头就指挥人、道、神大小三军蜂拥入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