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金陵新传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金陵新传

第306章

书籍名:《金陵新传》    作者:李健
    《金陵新传》章节:第30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政府立即作出积极反应,双方决定恢复中断了两年多的中、美大使级会谈。1970年3月,由于美国入侵柬埔寨,中、美大使级会谈又暂告停止。但大门的门缝并未关死,双方都在试探、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毛泽东、尼克松这两个东、西半球的顶尖人物,思路的电波已经开始串通。

林彪反对中、美缓和。当然,他没有直接这样做,而是通过他的支持另一种倾向予以表示。

中、美关系能否缓和,一个关键在于越南问题能否解决。尼克松担任总统之后,采用各种战争手段都无法在越南取胜,开始试图从这个没膝的泥潭中拔出脚来。他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他意识到,通过谈判可以给美国一个台阶下,促使美军早日撤出越南。那么,剩下的南越政权便远不是越南北方的对手。胜利可以提前到来。因此,他为越南领导人提的建议是:多采取一些主力军作战,消灭美军的有生力量,在尼克松的背上击一猛掌,推动他痛下撤军的决心。

他在一次会见越南领导人范文同、武元甲时建议,要在越南最南方金瓯半岛地区发展一些主力军,“从打小胜仗到打较大的胜仗,再到打大的胜仗”。他说:“单是打仗不搞政治活动,我看也不行。”

林彪则不同。写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的他,在与越南领导人几次会谈中,设计了一个战略方针,简言之,就是一个字——“熬”。用游击战和美国人拖下去,既不进行正面主力作战,也不谈判,10、20年地拖下去。发展了游击战理论的毛泽东,深知游击战并不是解决战争的手段,只是促使敌我力量发生转变的过渡。“九一三事件”之后,毛泽东对越南领导人批判林彪说:“我们过去党内意见也不统一。一派人(指林彪)就是劝你们把美国抓住不放,一个字,叫作‘熬’,就是只能打游击战,不要打大仗。而我是劝你们要集中兵力打大仗。你不打败敌人,不打痛他,他是不那么舒服的呀!不是这样,你们谈判桌上得不了这样的结果。”

林彪为什么主张“熬”?因为,主要由军人组成的林彪集团在不胜不和的持续战争状态中,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林彪与毛泽东最后一次见面1972年7月,毛泽东会见法国外长舒曼时又说到林彪:“谁也没有赶他,谁也没有料到他会跑,坐一架飞机就上天了。他反对我们跟美国接近,跟你们西方接近。”

“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泽东最后一次和林彪见面,是在1971年6月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率领党代表团访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等在人民大会堂118室与他们举行了会谈。林彪未穿军装,神色呆滞,一言不发。几个月来,他一直顽固地拒绝检查庐山会议上的错误,放过了毛泽东给他的一次又一次机会。

毛泽东和齐奥塞斯库谈到中国的教育时,慢慢地说:“有些人口里说是听话的,但心里是埋怨的。这就要时间,慢慢来。”他瞟了林彪一眼。林彪仍是一言不发,毫无反应。

毛泽东提高了声调:“赫鲁晓夫叫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我说,把赫鲁晓夫请到北京大学讲学,讲他那‘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柯西金不干,他说不好啊!”

除了外宾,在座的人谁都知道,“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发展马列主义,是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发明”语言。毛泽东这时把它与赫鲁晓夫联系起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林彪面色苍白,呆坐在那里。

未等接见结束,林彪就离开了118室。他独自一人坐到门外大厅西北角的一张椅子上。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警卫员都在远处莫名其妙地愣愣望着林彪。他萎缩成一团,帽檐压得低低的,脸上无一丝血色,仿佛一尊蜡人。118室里,毛泽东身边的座位空着。毛泽东泰然处之,依然谈笑风生。

直到会见结束,毛泽东和罗马尼亚贵宾离开了118室,林彪仍然独自一人坐在门外大厅里。

他在想什么?永远是一个谜。

此后不久,林彪去了北戴河。毛泽东开始了他震惊世界的南巡。

秋风再起的时节,林彪在外邦大漠身首异处,毛泽东也生了一场大病。

第三节“密使”再晤维也纳尼克松对中美关系的探索1969年初,尼克松以总统身份所进行的第一次国外旅行,便开始试探和中国改善关系的问题。他在巴黎与戴高乐总统会谈时,戴高乐告诉他:“对你们来说,与其在中国强大起来后而不得不承认它,还不如早点承认。”他认为戴高乐的话是对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干的7亿人口的巨大潜力无疑将使中国成为经济巨人和军事巨人。他请求戴高乐通过法国驻华大使把一个口信转达给中国人,说他将结束美国卷入越南事务的状态。1969年4月新任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把尼克松的口信带到了北京。

接着,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关系的行动。7月21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从7月23日起放宽对美国到中国旅行的限制,允许议员、记者、教员、学者、科学家和医生、红十字会代表到中国旅行,还允许在国外工作的美国人可以购买一百美元的中国货物。7月23日,尼克松在白宫的草坪对一批学生说:我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那里中国人民和俄国人民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都能走在一起,一起谈话。

在中苏核大战危机期间,由于中国坚决反击的决心和充分的战争准备,也因为美国的强大压力,苏联终于放弃了进行核战争的愚蠢想法。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不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胆略,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而且也使美国总统尼克松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坚定了他打开中美交往关系大门的决心。

11月初,尼克松命令美国海军停止在台湾海峡的巡逻。12月12日,中国驻波兰代办雷阳邀请美国大使斯托塞尔在中国使馆会谈了一小时,这是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断两年后双方代表的首次接触,这使美国人感到欢欣鼓舞。同时,美国政府宣布,从12月23日起,允许美国拥有的公司的外国子公司向中国出售非战略的物资。

1970年1月20日和2月20日,举行了两次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与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在华沙中国大使馆内和美国驻波兰大使馆举行了会谈,这使自1968年1月8日第134次会谈以来中断了两年多的中美会谈宣告恢复。在2月20日举行的第135次会谈中。斯托塞尔向中国建议,由美国政府派出一位高级代表到北京进行更深入的会谈。他遵照指示告诉雷阳:“美国在台湾有限的军事力量对贵国政府的安全并不构成威胁,我们希望,随着亚洲日益走向和平和稳定,我们将能够减少我们目前在台湾的军事设施。”雷阳在宣读的声明中,则建议双方继续在华沙举行大使级会谈,或通过双方都能接受的渠道举行更高一级的会谈。中国政府将乐于接受美国总统派出特使深入研究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4月7日,美国商务部的出口管制公报中根据国外资产管制条例,规定国外子公司和外国公司同中国的贸易中,允许装有美国制造的非战略物资的部件输往中国。

布拉萨大酒店前的枪声1970年4月24日中午,蒋经国从纽约的皮耶饭店前往布拉萨大酒店,参加远东美国协会为他举行的午宴。这里的气氛很煞风景,有几十个台独联盟分子,手持要求台湾独立的标语向蒋经国示威。12时10分,蒋经国在严密的护送下到来。当他下车走近酒店的正门时,突然从正门两侧闪出两个刺客,其中一个迅速冲过警卫,在蒋经国身后掏出手枪就要射击,此时的蒋经国随着扇形转动门进入门内,正处在有效射程内。就在刺客将勾动扳机的一刹那,美方一名警卫抓住了刺客手腕向上一举,只听“砰”的一声枪响;同时,两名台方警卫挺身相挡,推了蒋经国一把,子弹从蒋经国身边上方飞过,射入墙壁。开枪的刺客挣扎着要冲进去打第二枪,被警卫关在转动门里就擒。

另一名刺客也被制服。

经美国警方审讯,刺客叫黄文雄和郑自才,都是台湾青年,系台独联盟的狂热分子。

布拉萨大酒店门前一声枪响,令美国朝野震惊。当夜零时30分,消息传到台北,84岁的蒋介石闻讯惊喜交集。蒋经国遇刺无恙,却留下种种谜团。这次从4月20日至24日的访问,是蒋经国第五次访美,是在当上了“行政院副院长”后的第一次访美。美国在接待礼仪上有过度不寻常的表现,以接待国家元首礼仪,包括动用三军仪仗、十九响礼炮,接待了一位“副首相”。蒋经国此次访美目的之一,是急于想知道美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举行的华沙双边会谈,打算做何种让步。但是尼克松、基辛格和蒋经国会晤,除了惯常的外交辞令,没有透露一点信息。对蒋经国的其它要求,如更新军事装备等,也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承诺。给予那么高规格的接待,但却不给任何实惠,这对于台湾来说,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未来关系的谜团。”但令人费解的却是安全的“漏洞”。蒋经国此次访美安全措施,那是非常严密的。在公众场合都是内、中、外三围警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