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金陵新传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金陵新传

第320章

书籍名:《金陵新传》    作者:李健
    《金陵新传》章节:第32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出乎这位美国总统的意料,机场的欢迎是冷调子的,没有欢呼雀跃的群众,没有迎接国家元首的红地毯,没有礼炮。只有一面美国国旗,和一面五星红旗并排在机场上空飘扬。由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中国只能以附合这种情况的礼遇接待这位第一次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周恩来站在舷梯脚前,在寒风中不戴帽子。厚厚的大衣也掩盖不住他的瘦弱。紧随他身后的是李先念、叶剑英等领导人和包括各界代表的百余人,没有外国驻华使节。

当尼克松下到舷梯快一半时,周恩来带头开始鼓掌。尼克松略停一下,也按中国的习惯鼓掌相报。

当尼克松走完梯级,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便经微笑着伸出他的手,周恩来那只手也伸了出来。俩人紧紧地握着手,轻轻地摇晃着,足足有一分多钟。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尼克松日后回忆:“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待尼克松和周恩来的历史性握手圆满结束,随着通讯卫星向全世界实况播出,这时,罗杰斯、基辛格、霍尔德曼等代表团成员,才获准涌出机舱,走下舷梯。

原来,特别重视电视的神奇作用的尼克松已经下令对电视转播作了精心的计划安排。中美两国隔着太平洋遥遥相望,在时差上,中国的北京时间比华盛顿时间早13个小时。中国每天上午的活动可以在晚上电视的黄金时间传到美国,晚上的活动又可以在早晨的电视上作实况转播。因而,尼克松特意安排他到达北京的时间是21日上午11点30分,也即是美国东部标准时间星期日晚上10点30分,正是电视观众最多的时刻。

为了突出美国总统到达北京这一历史性镜头,尼克松和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早已决定:当电视摄像机拍摄尼克松走下舷梯第一次和周恩来见面与握手时,镜头里美方应该只有总统单独一个人。他要纠正传闻中1954年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的失礼行为;此时,不能有其他美国人在电视镜头中出现而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就连罗杰斯和基辛格这样的人物,也被告知要留在飞机上,直到总统与周恩来握手结束。但是,霍尔德曼还是不放心,还特别委派一名强壮高大的副官待总统一走出机舱就挡住飞机的通道。于是,当尼克松走下舷梯时,身后不再有人跟随出来,不像往常国家首脑来访时常见的,代表团成员及随员们会尾随着元首沿舷梯鱼贯而下。长长的舷梯只有尼克松与夫人两人迈步走下来,仿佛偌大的“76精神号”专机只载着他们俩人。尼克松被介绍给所有中国官员,然后站在周恩来的左边,这时军乐队演奏两国国歌。

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检阅仪仗队。仪仗队的士兵一个个身材高大健壮,衣着笔挺,精神抖擞。周恩来和尼克松在长长的威武的队列并踏着节奏鲜明的步伐走过时,每个士兵都神态昂扬地微微转动着头,行着注目礼,使人觉得庄严、肃穆、兴奋。

周恩来和尼克松同乘一辆防弹红旗高级轿车进城。当车队驶至长安大街时,尼克松心里还满以为真正的欢迎仪式可能在天安门广场等待着举行。尼克松在白宫作访华准备时,观看过天安门前人山人海向毛泽东欢呼的纪录片镜头,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在飞机上曾经想过,要是他受到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的欢迎,那么,盛况将不亚于他在贝尔格莱德和布加勒斯特受到的接待。可是,车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广阔的广场空无一人,据说许多行人被挡在横街小巷里。尼克松的希望落了空。他的心情有点黯然。他注意到连大街也是空的。

这时,周恩来一一将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指给尼克松看:“这是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在这里会见群众。那是人民大会堂,人民代表开会的地方。。”

尼克松“哦、哦”应着,看着窗外。他是觉得有点冷淡;但是,外表没有明显地流露出他内心的感觉。

尼克松住入18号楼汽车很快驰入钓鱼台国宾馆。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在尼克松与基辛格及白宫来的工作人员下榻的18号楼等候。

18号楼被人戏称为“元首楼”。它是一座二层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楼身洁白,飞檐绿瓦,门前悬挂着盏盏大红纱灯,有一种非凡的气派。

元首楼一楼有一处328平方米、布置精美的室内花园,厅内铺着绒毯般的塑料草坪。花园的东南、西北角分布着造型优美又形态各异的山石和水池,水池中喷泉飞花,金鱼攒动。池边围种着四季花木有山茶、棕竹、散尾葵、兰草、杜鹃、梅花、玉兰、芭蕉等。由于这里无论是那个季节都显得妩媚可爱,生气勃勃,所以被称为“四季厅”。

步入宾馆后,大家在会客厅摆成大圆圈的沙发上就坐,周恩来在叶剑英、姬鹏飞、乔冠华等官员的陪同下,一一招呼了美国代表团的每一个成员,他在寒暄中还经常开几个玩笑,显出自信与轻松。让尼克松第一次亲自领略了周恩来的风度。

午宴结束后,尼克松一行人各自回住房去盥洗。

罗杰斯和国务院的人员住在不远处的一幢稍小的6号楼,基辛格前两次来访时在这幢楼里住过。

从住处的安排上能体察出周恩来很熟悉美国的国情,知道美国行政机构内部奇怪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刚一会儿,周恩来来找基辛格。他俩在会客室刚见面,周恩来不像往常一样先开开玩笑,直接说,“毛主席想会见总统,请你也一同去。”

尽管毛泽东要会见尼克松,这是有所准备的;基辛格却没有料到安排得那么快,他内心还是很高兴,却控制住没有明显流露出来。他想到周恩来没有提到请罗杰斯国务卿一块去,他也不打算问,他想到的是自己能干的助手洛德,便问:“我能否带助手洛德去作记录?”

周恩来点头同意了,语气有点急:“主席已经请了总统,主席想很快就和总统见面。”

基辛格知道毛泽东和他所蔑视的历代皇帝一样深居简出,神秘莫测。据说,没有人能事先和他约定见面的时间,他的召见都是突如其来的。因而,基辛格马上去请尼克松。那里,尼克松正想洗一个淋浴,侥有兴趣地欣赏着卫生间。他听说当年赫鲁晓夫做为第一名客人住进了总统套间时,曾抱怨卫生间的浴池太小了。难以容下他自由的想象。细心的周恩来知道之后,马上请人重新设计,着实改造了一番,才成今天这种样式。

毛泽东驾驭整个会晤打开中美关系的决策是毛泽东主席作出的。他对尼克松的来访很重视。

尼克松刚吃完午饭,毛泽东就决定会见尼克松。

高级红旗轿车穿过西长安街,驶进有两个解放军士兵站岗的新华门,绕过红墙,经过安静无人的甬道,驶至“游泳池”。

14时40分尼克松与基辛格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走进这个四合院,穿过一条宽过道,绕过一张乒乓球桌,进入了毛泽东的书房。

基辛格后来对毛泽东的书房作了如下的描述:。。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下也堆着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摆有一张简易的木床。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排摆成半圆形的沙发,都有棕色的布套,犹如一个俭省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家具太贵、更换不起而着意加以保护一样。每两张沙发之间有一张铺着白布的V字形茶几,正好填补两张沙发扶手间的三角形空隙。毛泽东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茉莉花茶茶杯的地方。沙发的后面有两盏落地灯,圆形的灯罩大得出奇。在毛泽东座位的右前方是一个痰盂。来访者一进入房间,毛泽东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在我最后两次见他时,他需要两个护理人员搀扶,但他总是要站起来欢迎客人的。

毛泽东站起来,微笑着望着尼克松。他虽然大病初愈,但眼光锐利,神态略带嘲讽。他说话已经有点困难,但他并不避讳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他患了支气管炎与肺气肿,经常喘息,咳嗽,吐痰,所以他的脚边摆着大痰盂。他的病是他长期大量吸烟所致。他曾经遵医嘱努力戒烟,但是戒不掉。

他朝尼克松伸出手,尼克松也朝他伸出手,两人紧紧地握手了。尼克松将左手也搭了上去握着,毛泽东也将左手搭上去握着。俩人都笑了,两个人的四只手相叠在一起握了好一会,大大超过了正常礼节的握手时间。是不是他俩都想将20多年由于相互敌视而失去的握手机会都弥补回来呢?

毛泽东也和基辛格握手,上下打量着基辛格,还用下颏点了点头,说:“哦,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

基辛格笑着说:“我很高兴见到主席。”

基辛格感觉到,除了戴高乐以外,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成了凌驾整个房间的中心,而这不是靠多数国家里那种用排场使领导人显出几分威严的办法,而是因为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得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这个身旁有一名女hushi协助他站稳的高大魁梧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意志、力量和权力的巨大的作用的见证。毛泽东很随便地谈起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