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古代汉语

宠文网 > 现代小说 > 古代汉语

第65章

书籍名:《古代汉语》    作者:王力
    《古代汉语》章节:第65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论德)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例一借"珠"为"朱",例二例四借"沧"为"苍",例三借"皇"为"黄"。这种借音多见於颜色对。

    总的来说,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的时候有更大的自由。诗人善於运用对仗,可以增加诗的艺术性;但是太拘泥了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宋诗在对仗上比唐诗纵巧,风格也往往卑下一些。

    唐以后的古体诗,和汉魏六朝诗一样,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用对仗也不求工整,并且不避同字相对。甚至可以说,诗人在古体诗中用对仗反而是有意求拙,以显得高古。例如: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同上)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同上)前两例对得不工整,后两例不避同字对。

      (八)近体诗的句式及其语法特点

    唐诗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唐以后七言诗多了,句式自然也多了一些变化。七言除了上节通论所讲的那种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的句式。例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况闻--处处鬻男女。(杜甫岁晏行)

      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知是--荔支龙眼来。(苏轼荔支叹)这些七言诗句的后五字,如果细加分析,有的是二一二,如杜甫《晏岁行》例;有的是二二一,如王勃《滕王阁》例和白居易《长恨歌》例;有的是四一,如苏轼《荔支叹》例。

    反过来,五二式则是非常少见的。杜甫《宿府》的"午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是仅有的情况。

    近体诗的句式,和古体诗的句式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五言七言的一般句式,既适合古体诗,也适合近体诗。这里只作两点补充说明:

    (1)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於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远叹--学--齐优。(陆游黄州)由此可见,一个双音词或者双音的名词性词组一般是不跨两个节奏单位的。但是多音词或多音的名词性词组不能不跨两个节奏单位,李商隐《无题》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其中"相见时"就是跨两个节奏单位;又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其中的"二十四"也是跨两个节奏单位。不过这种情况在近体诗中也是比较少见的。

    (2)近体诗的句式,往往是以三字结尾,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这就是说虽然三字尾还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但是它们总是构成一个整体:如果是五律,后三字和前两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如果是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是分开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因此,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古体诗中某些句式一般是不能用於近体诗的。例如:

      黄泉下相见。(古诗焦仲卿妻)

      其险也若此。(李白蜀道难)

      且共欢此饮。(陶渊明饮酒其三)

      一丈毯用千两丝。(白居易红线毯)

      血作陈陶泽中水。(杜甫悲陈陶)

      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琵琶行)从意义单位看,这些诗句都不是三字尾。一二两例是二字尾,三四两例是四字尾,五六两例是五字尾。这都不合於一般律句的节奏。特别是二字尾最不可能用於近体诗。

    以上讲的是近体诗的句式,下面谈谈近体诗的语法特点。

    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的古体诗在语法上和散文是一致的。近体诗就不同了,近体诗有一些语法特点是散文所不能有的。有些诗句我们不但能从平仄上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而且在语法上也能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入律的古风也是这样。关於这个问题,我们不打算谈得太详细。这里只提出两点来谈:省略和倒装。

    先说省略。近体诗的字数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因此语言要求特别精炼。主语、连词、介词经常省略,这且不说;下面要谈的是缺乏动词谓语的句子,这可以细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例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白居易中秋月)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对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例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杜甫咏怀古迹其二)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

    第四种是复合句,其中一个分句有谓语,另一个分句没有谓语。例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寒。(白居易旅次景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这几种省略的情况,在近体诗里是常常出现的。

    再说倒装。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近体诗少,而且远不如近体诗自由。近体诗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例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

      (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齐寄杨补阙)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其八)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白发归)

    这种语序的变换,从散文的语法来看都是不好理解的。但是,在近体诗里既适应了声律的要求,又能增加诗的情味。

    我们知道了近体诗的这些语法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近体诗的意思,而不至於拿读散文或读古诗的眼光去看近体诗。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

    词律

    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注:又称为曲、曲词、曲子。后来又有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名称,这里不讨论。)。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

    词是长短句,但是它和长短句的古风有两点不同:第一,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第二,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所规定的。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不同,句子的长短和平仄、韵脚也不相同。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先从词调说起,然后说到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句式,最后谈谈词的对仗。  (一)词调、词谱

    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在唐宋时代,词调有好几个来源。有的来自民间音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是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有的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还有其他的来源。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就是这一类的例子(注:当然,不写词题并不意味着调名就是词题。)。

    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注:见明嘉靖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这种根据字数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把小令、中调和长调了解为大致的分类就是了。

    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的一段叫做阕,又叫片(注:曲终叫阕(què),片就是遍,一阕一片是说乐曲已奏过了一遍。又,一首词也可以叫做一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