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古代汉语

宠文网 > 现代小说 > 古代汉语

第94章

书籍名:《古代汉语》    作者:王力
    《古代汉语》章节:第94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9]:'尔何曾比予於管仲[10]!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11]!行乎国政[12],如彼其久也!功烈[13],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於是!'"曰[14]:"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15],而子为我愿之乎[16]?"

    [1]本章反映了孟子反对"霸道"、提倡"王道"的思想。

    [2]公孙丑,孟子弟子,姓公孙名丑。

    [3]路,指仕途。当路,即当道,指身居要职,掌握政权。这句是假设之辞。

    [4]晏子,姓晏名婴,春秋时人,曾相齐灵公、庄公、景公,是有名的政治家。功,功业。

    [5]许,兴起。

    [6]乎,通"於"。曾西,孔子弟子曾参(世称曾子)的孙子。

    [7]蹴(cù)然,恭敬不安的样子。"然"是词尾。

    [8]先子,指曾参。古人称自己已死的前辈时,常称"先子"。畏,敬畏。曾子自认为学问不如子路,所以敬畏他。

    [9]艴(fú)然,生气的样子。

    [10]何曾,等於说"何乃"(依赵岐说),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为什么竟"。

    [11]得君,指与君相得,也就是遇君,指受到齐桓公的赏识。如彼其专,即"其专如彼"的倒装。下文"如彼其久"、"如彼其卑"的结构相同。专,专一,这里指管仲一人得君。

    [12]行乎国政,就是行国政。

    [13]功烈,功业。卑,卑劣,不足道。在孟子看来,"得君"、"行乎国政"是管仲的有利条件,应该成就"王道"的事业,但管仲却以"霸道"辅佐齐桓公,所以孟子斥之为"卑"。

    [14]这个"曰"字不表示另一人说话,而是表示"更端"(换一个话头)。参看《论语·宪问》"曰未仁乎"注。

    [15]为,做。所不为,不做的那种人。

    [16]为,通谓,以为。

    曰:"管仲以其君霸[1],晏子以其君显[2],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3]!"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4]。且以文王之德[5],百年而后崩[6],犹未洽於天下[7]。武王、周公继之[8],然后大行[9]。今言王若易然[10],则文王不足法与[11]?"

    [1]以,介词,凭着。霸,指行霸道。

    [2]显,显名。

    [3]王,音wàng。由,通犹,如同。反手,翻手,这是极言王天下之易。

    [4]滋,益,就是"更"。

    [5]且,连词,等於说"再说"。

    [6]百年,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举整数。崩,古人称天子死叫崩。

    [7][其德泽]还没有浸润到全天下。洽,沾,润。

    [8]武王,文王之子。周公,武王之弟,曾辅佐武王。文武周公,都是儒家所推崇的统治者。

    [9]大行,指德化大行於天下。

    [10]王,音wàng。若,像。易然,很容易的样子。

    [11]法,效法。

    曰:"文王何可当也[1]?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2],天下归殷久矣[3],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4],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5],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6],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7],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8],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9],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10],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11];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2]。'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13],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14]。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15]。地不改辟矣[16],民不改聚矣[17],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19];民之憔悴於虐政[20],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21]。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22]。'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23]。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24]。惟此时为然。"

    [1]当,相配,等於说配得上。

    [2]汤、武丁,都是殷代的君王。贤圣之君,指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丁等。作,兴起。六七作,兴起了六七次。

    [3]归,归附,这里是指天下人愿意作殷的属民。

    [4]朝诸侯,使诸侯来朝。

    [5]纣,商代末世君,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去,离。

    [6]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遗俗,先代留下的良好习俗。流风,流传下来的好风尚。

    [7]这五个人都是纣王时的贤臣。其中微子、比干、箕子被孔子称为三仁。

    [8]相与,等於说共同。辅相(xiàng),辅佐协助。

    [9]没有一尺地不是他所有的,没有一个民不是他的臣子。

    [10]犹,通由。起,兴起。

    [11]势,时机,形势。

    [12]鎡(zī)基,锄(依王念孙说,见《广雅疏证》)。时,指农时。

    [13]夏后,即夏代。盛,指最强盛的时候。

    [14]其地,这样[大]的地方。

    [15]大意是,鸡犬之声延绵不断,一直达到四面的边界。这是极言人多。

    [16]改辟,再开辟。

    [17]改聚,再聚集。

    [18]没有任何人能阻挡他。之,"御"的宾语。

    [19]疏,指时间隔得久远。

    [20]憔悴(qiáocuì),困苦。

    [21]这是说,在人民困苦时行仁政,最容易为人民接受。

    [22]置、邮,都是古代传递政令的方法。置驿,即马递;邮驿,即车递(依朱熹说)。

    [23]好比解下倒吊着人的绳子。

    [24]事情比古人少做了一半,而收效高一倍。

    许行(滕文公上)[1]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2],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3]:"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4]。"文公与之处[5]。其徒数十人,皆衣褐[6],捆屦织席以为食[7]。
  />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8],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1]在本章中,许行等人出於对当时暴政的厌恶而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的主张。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2]为,这里指研究。神农,传说中的远古酋长,是"三皇"之一,因为相传是他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所以叫神农。言,等於说"学说"。先秦诸子中有一派是"农家",认为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从事耕作,天下就会不治而治,因此假托神农之言主张"君臣并耕"。许行即属这一派。

    [3]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踵,脚后跟,用如动词。踵门,足至门(依朱熹说),指走到门上。

    [4]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依孙诒让说,见《周礼正义·地官·载师》)。氓(méng),自外地迁来的民(依段玉裁说,见《说文解字注》)。

    [5]与,给。处,名词,住所,这里即指"廛"。

    [6]衣(yì),穿。褐(hè),粗毛编织的衣服,是当时贫苦人的衣服。

    [7]捆,砸。屦,鞋。捆屦,即做鞋。编麻鞋草鞋时要边编边砸,可以使鞋结实。以为食,等於说以此为生。

    [8]耒耜(lěisì),犁。铧叫耜,犁柄叫耒。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1]。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2],未闻道也[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4],饔飧而治[5];今也,滕有仓廪府库[6],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7]!"

    [1]第一个学字用如名词,指所学的。第二个学字是动词。

    [2]虽然这样。

    [3]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

    [4]贤者,指古代的贤君。并,一起,一齐。

    [5]饔(yōng),早餐。飧(sūn),晚饭。"饔飧"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治,指治理天下。

    [6]仓廪(lǐn),粮食库。府库,藏财帛的地方。

    [7]则是,那么这是。厉,病。厉民,使人民困苦。自养,供养自己。恶(wū),哪里。恶得贤,哪里够得上称为贤君呢?许行认为滕君在当时虽然可称为贤君,但是还不能达到古圣贤的标准。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1]。""许子冠乎[2]?"曰:"冠。"曰:"奚冠[3]?"曰:"冠素[4]。"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5]?"曰:"害於耕[6]。"曰:"许子以釜甑爨[7],以铁耕乎[8]?"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1]褐是用毛编织的,所以不算是织布(依赵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