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乱世英魂

宠文网 > 玄幻小说 > 乱世英魂

80、神龙入佛

书籍名:《乱世英魂》    作者:yexueyun
    《乱世英魂》章节:80、神龙入佛,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

        80、神龙入佛

        耶金风伤心极了,一怒之下,与耶无害断绝兄弟恩情,跨上白龙马飞驰出京。耶无害情知难以挽回如此疆局,也只好眼睁睁地望着二哥一去不回头。他感到很是内疚,无颜面对家人,更对不起已入黄泉之下的老父。所谓“古自忠孝难两全”,“孝子忠臣世罕见,一世钟情谁见了”?这回,终于轮到了他的身上。他那第二个故乡徐州,至今他还没有第三次前去探亲,可那年迈残疾的老父却永远再见不到了。人生就是这么爱捉弄人,老父的谆谆告诫还依旧莹绕在他耳边,可他却再也不能让家父亲眼看见实现他心中的愿望。他感到无比的悲伤、懊丧,无颜面对父老乡亲,无颜面对家人,更无怨无悔二哥对他的一怒决别!

        且看“飞天神龙”耶金风,一路风驰电掣,怒马狂奔,似如黄流而下,一泻千里。西京至东都,“路漫漫其修远”,然而,耶金风日夜兼程,仅在第二日拂晓,也就是九月二十六日,他便赶到洛城东郊的白马寺。若问他为何专来此地,其实,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和旅途里,他已经考虑了许久许久,而且他已经下定决心——在这纷纷乱世,家园四分五裂,人情冷暖无常,弟兄们又一个一个地离他远去,他如今还能去哪里?恐怕也只有遁入佛门才是他永久永远、今生今世直至来生来世的最大寄托。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勿须留恋什么,无须追求什么,无需外界的一切。什么兄弟姐妹,什么父母恩情,什么友谊恋情,到头来,还不全都是一场空么?也许,他只有脱离尘世凡网,尚能走入另一个新的境界。也许,他步入这一新境界,一切又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留恋……

        耶金风静坐在马鞍上,举头凝视着那幅寺院门扁——白马寺。想来很是滑稽,很是可笑,很是巧合地荒唐,难道这早已是前生前世注定的么?他喜爱他胯下的白马,他竟然是跨着这匹白马来到这白马寺,这儿果真是他俩的归宿?……

        “阿弥陀佛!施主,您是来上香的么?”

        行走在沉思之中的耶金风,被迎上前来的一个声音惊醒了。他抬目观望,见是一位身着青衣的小和尚在向他合掌施礼,寺院里依然是那么清新幽静,惟有远处的一位寺僧在“呼呼”清扫着墙边落叶。

        “不!我不是来上香的。我想见你们寺主,小师傅可否带我引见?”

        “我们寺主一深大师刚刚起来,现在正在殿内喝早茶。施主请随小僧来吧。”

        于是,耶金风随着小和尚踏着石砌小径,向慈恩殿迈进。当他们刚刚踏过台阶走至大殿门前,一位身披百衲衣的白须老僧缓缓走了出来。小和尚见状,急忙闪列一旁,双手合实道:“大师,这位施主要见您。”

        老僧闻言,打量了一下耶金风说道:“施主远道而来,请屋内细谈。”

        “多谢寺主。”耶金风道谢一声,便跟着一深大师走进慈恩殿。

        “施主请坐。”一深大师说道,又为耶金风泡了一杯浓香四溢的暖茶。只听大师接着说道:“我看施主是位习武之人,这么早的来见老衲,一定有要事相求吧?”

        耶金风闻听一深大师直言相问,不禁暗自佩服,深知此位老和尚必是位经验丰富的可敬长辈,便将他近来的经历讲述了一遍,并发誓从此遁入佛门,不再过问江湖世事。一深大师见他出言诚恳,很同情他的遭遇,便有意要将他留下。更何况,这位独臂武士就是名扬天下、威震江湖的“飞天神龙”耶金风;收留了他,不仅可以壮大寺威,而且可以让他传教众僧武术。如此一代名流武士,自愿加入佛门,就是请还请不来这样的高人呢,一深大师岂会将之拒之于门外?

        于是,经过耶金风的一番执意请求,一深大师终于答应为他剃度。当日,也就是大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九月二十六日辰时,在沉深浑厚的洛阳白马寺钟声中,耶金风脱去凡世尘衣,正式削发为僧,法号悟静。从此,悟静便在这白马寺内,开始了他的佛家生涯。但是,悟静并没有忘记,他还是一名武士,他还深爱着他那柄青龙宝剑。他除了日间诵经听佛以外,还在闲暇之时与众武僧切磋武艺。所以,没过多久,他已被公认为白马寺内武功最高武僧,高于四大护法!

        很快,消息传出,白马寺内出了一位名流武僧,绰号“独臂飞龙僧”。天下名山寺院,纷纷派员慕名而来,都想见识见识这位洛阳城白马寺的“独臂飞龙”。但是,除了一深大师之外,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名噪江湖武林界的“蜀东六雄”之首“飞天神龙”耶金风。

        这日,已是十月二十三日,悟静在寺内教众武僧练习拳脚,气势蔚然壮观。只见悟静站在列队出拳的众僧前方,每每发号施令,众僧错落有致,喊声震天。随后,悟静开始马步单臂冲拳,向众僧示范道:“注意!出拳要有力,拳打一条线。脚步要踏稳,收拳要迅速。弓步出拳,前脚实,后脚虚;换拳要迅猛,两脚要跟上;虚实相变换,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悟静示范完毕,收身立足,继续说道:“要练武,首先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外练筋骨皮,内练一投气;走如风,站如松,坐如钟,起如猿,吼如雷;拳打一条线,掌推一大片;练刀要练劈、砍、剁、扫、盘、绕,练剑要精于刺、扎、挡、扫,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不要看这些简单的动作,要想真正做好,必须花上十年的功夫。你们现在继续练。”

        “师父——师父——”一位小和尚突然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道:“前院来了四位自称‘黄山四怪’的剑客,已打伤众多兄弟,说是一定要与师父比试高低。”

        闻听此讯,众武僧呼拉而聚,团团围住悟静叫嚷道:“师父!师父!让我们去!让我们去!”

        “不要叫了!”悟静怒喝道:“这些日子前来比试的还少吗?可你们哪一回给师父争过面子?所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他们的矛头是要指向我!我不想再看到你们一个个地为我负伤。”

        闻听师父的一顿训斥,众武僧只好垂头丧气,一片哑然。

        “好了!既然现在有怪客来访,你们也不要丧气,随师父前去观敌瞭(了)阵,好好看着师父是怎样将他们击败的。”

        众武僧一听到师父准许他们前去观战,顿时又来了精神,纷纷围拥着师父向前院匆匆行去。

        “阿弥陀佛!四位施主既是要找悟静比试,为何到我寺内这般无礼,伤了我众多佛家弟子?”

        “哼!我们黄山派历来是天下名派,人人敬仰。你们佛家弟子为何挡我道路?分明是你等对我无礼。”

        “善哉!善哉!我白马寺乃佛门静地,佛家以慈悲为怀,禅静为念。你等吵吵嚷嚷,横冲直撞,难道你们有理(礼)吗?”

        “老和尚休要罗嗦,快叫独臂飞龙僧出来。”

        “阿弥陀佛!贫僧在此!”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悟静和尚在一群弟子的簇拥之下走了过来。

        “你就是独臂飞龙僧?

        “不错!贫僧便是。请问足下是……”

        “哈哈哈!想必阁下应该听说过,‘黄山四绝压五岳,莲花峰顶藏四杰’。”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黄山四绝,黄山四杰,不正是所谓的‘黄山四怪’么。”

        “哼哼!算你聪明。我们四兄弟听说你独臂飞龙非常厉害,特来领教领教。”

        “善哉!善哉!你们兄弟是一个个地来,还是你们四个一起上?”

        “哼!废话少说!你先领教一下我手里的这柄青龙剑。”“黄山第四怪”黄温泉说着,亮出“黄龙吐须”之势,展剑直袭悟静。悟静见此情形,毫不示弱,以“飞龙剑法”应对黄温泉的“黄龙剑法”。不下十几个回合,黄温泉便被悟静击落青龙剑,败下阵去。

        于此同时,“黄山第三怪”黄云海手持红龙剑继续与悟静决战。但是,他的“红龙剑法”也很快败在悟静的“独臂飞龙全法”之下。随后,“黄山第二怪”黄怪石和“黄山第一怪”黄奇松分别以“白龙剑法”和“黑龙剑法”与悟静比试,结果全败在“飞龙剑法”之下。

        “黄山四怪”见单打独斗不能取胜,不禁恼羞成怒。随即,他们四剑合一,以“莲花剑法阵”围攻悟静。一时之间,他们五位又展开了一场令人大开眼界的战斗。别看悟静一一战败过他们四位,若想于“莲花剑阵”中以少取胜,尚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如今的“独臂飞龙僧”悟静毕竟还是以住“蜀东六雄”以“飞天梅花阵”而闻名天下的龙头老大,其对“飞天梅花阵”的精通可想而知。更何况,这“莲花剑阵”与“飞天梅花阵”要比起来,简直是“小物见大物”。所以,不到一顿饭功夫,悟静便以他的见识和独道的功法破解了“黄山四怪”的“莲花剑阵”。最终,所谓的“黄山莲花峰四杰”全被悟静击败于地。

        这时,只见黄奇松首先从地上爬起,挥着利剑喝道:“独臂和尚,我们四位还会找你来算帐的。”说完,黄奇松领着三位兄弟苍(仓)皇而逃。

        此时,悟静正欲收剑走向众武僧。突然,高处有人喝道:“独臂僧,休走!”待众人闻声望去,只见从院墙上跃下一男一女两位剑侠,一直走向悟静。

        “请问足下是……”悟静打量着来人问道。

        “独臂僧,我们阴阳二王听说你剑法闻名天下,特来领教。”

        “原来是苍州阴阳二王。幸会!幸会!”

        “我们到此,特来以武会友,请不要误会。”

        “善哉!善哉!天下武林皆朋友!我们既是朋友,何必非要刀戈相见?莫如我们留几分力气,共对武林仇敌。”

        “独臂僧所言即是。其实我们阴阳二王出道江湖,就有寻找武林叛逆之意。只是尚不知我们的功底深浅,所以特来向高僧讨教一二。”

        悟静见他们两人言辞客气,知道他们不是“黄山四怪”同类之人,便向阴阳二王说道:“两位既是怀有正义之心,莫如暂留敝寺。我们可以共同切磋武艺,提高技艺,日后也好出山应对仇敌。”

        阴阳二王闻听此言,甚觉有道理。二人便决意暂留白马寺,与独臂高僧共同苦练功夫,以图共对武林叛逆。他们在此与“独臂飞龙僧”谈武论道,弥留一月之久,最后告别悟静,重归江湖。然而,俗话说“树大招风”。耶金风虽然削发入佛,法号悟静,但是只因他还有“独臂飞龙僧”的绰号而闻名天下,所以,他在白马寺一直未得安宁。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暂且不说,单说前来登门比试,最是让他终日难得安宁。自从“黄山四怪”败北走后,连续又有“长江小三侠(峡)”、“扬州小八虎”、“金环六童子”、“淤魔大侠”等诸多武林人物前来造访比试。然而,可喜可庆的是,悟静将所来之人全能一一顺利打发掉,并且是全胜无败。即便是后来“五形(行)大侠”、“少林五形僧”前来比武以及“金环六童子”、“黄山四怪”两次前来复仇,全都被悟静击溃而逃。

        正因如此,“独臂飞龙僧”更引起武林各界的关注。不仅惊动了东邪、西毒、“南帝”及四大丐帮帮主,而且还惊动了“四大恶人”,他们又暗暗在死亡名单上添了一笔。但是,后来法深大师秘密前去白马寺,才发现“独臂飞龙僧”正是他们所要寻杀的“飞天神龙”耶金风,便将这两名划成等号,一并归入“蜀东六雄”之列。说来也巧,法深大师在半道遇见久已列入死亡之数的“西庄王古西天”前去白马寺寻找“独臂飞龙僧”比武,便将他随地歼灭,使死亡人数增至136名。可笑之极,这恶贯满盈的古西天本来是要到白马寺证实一下这“独臂飞龙僧”是否就是“独臂飞龙”耶金风,但他还未得见上一面,便一命归西。被莫名其妙地“黑吃黑”干掉,只恨他未能“黑得”找到娘胎;否则,他将划入“四大恶人”之列,共搅江湖大乱。所以,不能不说,“四大恶人”一手酿制的武林浩劫,当然残害了诸多武林英雄义士;但针对“杀灭武林高手”这一方面,却也在无意之中除掉一部分该杀该死的恶棍及小人高手。这无不令人拍手称快,这场武林大乱总算还是“老天有眼◎◎”,使“恶者得以恶报”。

        然而,悟静终于悟出:他决不可在这白马寺内久呆下去,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否则,他不仅不会过上安宁的日子,而且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他已发誓皈(归)依佛门,不问家事、世事。唯一的办法,他只有转移寺院,让白马寺内的“独臂飞龙僧”消失于江湖,他要重新步入另一个宁静的佛门净土。于是,他辞别一深大师,打算去寻找一个宁静的寺院。他心中明白,既然走出了白马寺,当然是走的越远越好,最好是远离中原。但是,事情并非是他所想像的那样。

        “世上善言僧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飞天神龙”耶金风开始了他走访天下名山佛寺的历程。但是,他心里知道,天下的名山佛寺比比皆是,他不可能逐一逐个地游历一遍。太白山降龙寺,武当山云海寺,庐山东林寺,泰山普照寺,恒山北林寺,衡山南林寺,长白山北台寺,黄山南台寺,嵩山少林寺,青城山青城寺,崆峒山崆峒寺,昆仑山昆仑寺,天山天台寺,潜山东台寺,祁连山西台寺,吴山武林寺,等等,都是闻名遐迩的佛寺。然而,天下的名山寺院又何止是这些?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深山里所埋藏的古寺自然别是一番古香幽雅。若能寻找到这样的一座寺院古刹用以栖身,耶金风自然是求之不得。但是,他北到五台文殊寺,东到泰山普照寺,都没有找到他所向往憧憬的佛寺,直至最后,他还是选中了“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嵩山。

        说起这嵩山少林寺,踞洛阳白马寺西南方向仅仅百余里。可“飞天神龙”耶金风偏偏走了许多弯路,用了七七四十九天,即在大梁开平二年(908年)季冬十二月初三,才到达他所向往的终点。其实,这在他心里看来,走了许多弯路,也就是为了今后不再多走弯路;只有走过了诸多的比较,他才有最后的如意决择;也许,他直接走入少林寺,偏偏还会由此走出而误入歧途。更何况,他游历了天南地北的诸多寺院,不仅丰富了他的见识,更重要的是,他这样一来,不仅令天下武林难以捕捉他的踪迹而隐蔽了自己,而且谁也难以料想得到,他竟又重回到中原这座神秘的古寺。若问他为何唯独选中这闻名天下的第一古刹,难道他就不怕在此招人耳目吗?这些问题,当然耶金风心中最是有数。因为,他还要暗里磨炼真功,以图大报江湖血仇;因为他也明白,最招人耳目的地方,也许正是最能隐蔽他的地方。因为天下武林久已得知“独臂飞龙僧”已走出白马寺行隐江湖,谁还会料到他竟又在少林寺落脚?更何况,他自皈依少林之后,更是韬光晦迹、不现真身。然而,也许有一点心耶金风没有想到:那就是,也许他重归白马寺才会是最安全最隐蔽的地方。少林寺终究是少林寺,这个终点依然没有他那作为起点的白马寺那样神秘隐蔽。正因如此,后来还是有人为追杀“独臂飞龙僧”而走向了少林寺。这当然是后话,在此暂且不表。

        话说耶无害自从将耶金风从皇城气走入佛之后,他并不知道耶金风已在白马寺削发为僧。他处理好了身边事务之后,便打算火速回乡一次。一来去向二哥耶金风谢罪,二来是要去云龙山北首去拜祭一下老父,再则是看望一下老母及伯父、伯母等亲人。但是,他尚未开始背(备)马出行,二哥耶金风的四位结义兄弟——吴天霸、欧阳青风、张云海和孙可行却首先找到了他。经过一问,耶无害才知道二哥耶金风并未返回徐州耶府;而吴天霸等四兄弟回到徐州得知情况之后,本以为大哥耶金风还在京城耶无害之处,没想到他们这次又扑了一空。这下,问题就复杂了。耶金风不在徐州,又不在京城长安,他究竟去了哪里?一时之间,这五人谁也想像不出耶金风的去向。他们最终的推断,耶金风要么就是已隐居江湖,要么就是已身遭不测。但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他们五人决定,暂且不能将此事让徐州耶府家人知道,而且他们不能先去徐州,一定要寻找到耶金风。于是,“追命刀”吴天霸等四兄弟辞别耶无害,离开京城,开始四处寻觅耶金风的行踪。于此同时,耶无害一边自行寻找查问二哥的下落,一边求助他的大内几位好友——神太极、司徒一敏、秦天下及慕容山水等人,展开了一场寻找“飞天神龙”耶金风的秘密行动。

        后来,这些人先后得知洛阳白马寺出了一位“独臂飞龙僧”。但是,等到他们试欲前去白马寺一睹此人真容之时,哪里还有他的影子?只是从寺僧嘴里得知这位“独臂飞龙僧”法号“悟静”,武功极为高强,谁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所以,这位“独臂飞龙僧”到底是不是“飞天神龙”耶金风,还是不能得到确切的证实。然而,心性聪明的耶无害心里知道,此人就是他的二哥极有可能。因为他非常了解二哥的个性,他极有可能被他一气之下出家入佛。更何况,二哥一向心地慈善,尊崇佛法;这“独臂”、“飞龙”、“僧”的个个字眼,无一不可与他二哥耶金风的形象一一对应。因此,耶无害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相信,二哥耶金风一定还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他们兄弟还会再得重缝。

        光阴似箭,数日连月已转眼而过。“独臂飞龙僧”的下落依然杳无音信。然而,又有谁能够料到,就在武林正邪两道都在寻找这位神秘失踪的白马寺“独臂飞龙僧”之际,他却已悄然坐入嵩山五乳峰下的初祖达摩洞之中。

        洞中,一位老方丈与“独臂飞龙僧”对面盘腿而坐。只听老方丈语气沉稳有力,问道:“悟静!汝愿皈依佛门,进我少林,做我寺下一名真正的三宝弟子,汝可知我为何将你带入此地?”

        “知道!因为这是少林禅宗初祖达摩静坐修心,面壁九年而亡的洞府。”

        “善哉!汝可知要想真正皈入佛门,做名虔诚的佛教徒,就要象禅宗之祖一样,专一打坐,心象墙壁一样坚定不移。而不是整日烧香拜佛、念佛诵经就可以算作一名三宝弟子。”

        “多谢老方丈教诲!悟静时刻铭记于心。”

        “善哉!佛性人人有,人人有佛性。只看你善不善,愿不愿学了。”

        “弟子愿学!请老方丈明心教放诲。”

        “善哉!善哉!吾本来兹土,受法传吾经。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既已选你做我的传人,就有必要向你传授佛法人生的真谛。故此,你若想真正修道成佛得成正果,唯有一切从头从缘学起。我且问你,我佛之祖为何许人耶?”

        “回老方丈!佛祖乃是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致于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同一时代。”

        “阿弥陀佛!”老方丈随即脸色一沉,道:“此处尽心讲佛,休要谈儒!”

        “是!老方丈!”

        这时,老方丈稳定一下心神,又接着讲述道:“佛教的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释迦部落。释迦牟尼是他后来的尊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隐修者’,汉人称他为‘佛陀’,意为‘彻底觉悟的人’。相传,他是迦毗罗卫城邦君主净饭王之子,生于四月八日。他出生七日之后,母亲摩耶(Mahāmāyā)夫人逝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āprajāpoti)抚养长大,接受传统的刹帝利教育,成为文武双全的王储,娶耶输陀罗公主(Yasodharara)为妻,生下儿子罗侯罗(Rahula)。传说释迦牟尼有感于人间诸多痛苦和世间一切无常,遂放弃继承王位的前途。年二十九岁时,于一夜晚离开王宫,到荒野森林、深山幽谷中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及救世之道。他先实行苦行,七天吃一餐,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面。六年之后,他变得形容消瘦、体同枯木。其间他虽然拜访了许多名师,但都未获得理想的结果。一天,他放弃苦行,在一条叫作尼连禅(Niranyana)的小河中洗净身上的积垢,接受了一位牧女奉献的奶粥,然后走到河畔一棵荜钵罗树(pippala)下盘腿静坐,沉思默想,一连七天七夜,终于意识到人生的痛苦来源认识上的‘无明’和思想上的‘烦恼’,认识到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只要抛弃对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私心邪念,尤其是对爱情、生存、金钱、权力的欲望,多多行善,就可以修成正果。什么功名利禄,酒色财气,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无飘渺之物,犹如人生之过眼烟云。若问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现实,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场梦幻而已。从此以后,释迦牟尼终于悟出了世间真谛,获得彻底觉悟,有了‘佛陀’的尊号。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由来。”

        伶(聆)听完老方丈的一阵娓娓述说,悟静倍觉耳清神明,默默点头道:“弟子明白!要得觉悟,必然受苦。”

        “善哉!汝可知佛祖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弟子不知!请老方丈明示。”

        “告诉你吧!佛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汝可知此话的真正含意?”

        “弟子不知。”

        “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此中之‘我’并非佛之自称,而是指世上第一个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说,人在宇宙天地之中是顶天立地、法力无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令于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魔、鬼、怪。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自己努力与才智。他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福祸无门,唯人自昭(招)!’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而得以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成佛之道,唯有自己凭着恒心、毅力去创造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

        “弟子明白!佛即我,我即佛,人人都具有我佛之性。我佛慈悲,普渡众生。劝人行善,心无烦恼,自会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善哉!我佛自尊,劝人行善,共创美好的圆满世界。汝可知佛教的宗旨和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老方丈请讲!弟子善记于心。”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化无常,不足贪恋。人世间就是这样,短暂的快乐,长久的痛苦。所以佛教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而要求解脱生死。但佛教厌世的最终目的是‘出世’,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界,重建这个世界。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弟子明白。佛教之宗旨在于解脱生死。但是,这解脱生死并不是脱离、逃避现实。所谓‘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这就是说,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人有心向佛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世上之人界,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一个人要想真正得道成佛,他除了应具备聪明智慧和高尚之德以外,还要有广大慈心誓愿去普渡众生,要以这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界才能得道成佛。”

        “善哉!善哉!悟静将此理解的彻底透悟,老衲甚感心慰。不过现在你只理会了一半,你还不知佛祖的基本教义共有哪些?”

        “回禀老方丈!悟静虽然尚不能说全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但弟子知道,佛教重要在提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以及‘人生无常’,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缥缈的,名、利、财、色只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不可爱恋这些虚幻之物。它还劝人知足少欲,因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

        “善哉!你道出了佛教的最根本教义。不过老衲须明确告诉你,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意即‘四条真理’。第一,他说人生一切皆苦,生、老、病、死等等全都是苦。第二,他说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想长生达不到,想不死总要死,就必然会产生苦,而且有欲望就会有言行,结果便造了‘业’,不断轮回转世,不断经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第三,他说要消灭苦,就要消灭造成苦的欲望,消灭欲望就能达到一种‘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称这种境界为‘涅磐’。第四,他说要达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而修道的主要包括学习教义、遵守戒律、打坐静修等。”

        “弟子明白。佛教总是教人念经讲佛、打坐静修,的确脱离了现实,让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幻想虚无的‘不生不灭’。为了逃避现实人情冷暖之苦,所以弟子才弃家入佛,用以麻醉自己。”

        “阿弥陀佛!悟静不可如此讲话!”老方丈不悦道:“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佛教乃三教中一枝独秀,堪称三教之首。其真理道义是要人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而不是‘悲观消极’的麻醉汤药。虽然佛经上常讲‘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世人念佛往生彼国。但这不过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之计,佛教的目的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避到西方净土里去享福。”

        “善哉!善哉!老方丈昔才所言,悟静心服口服。不过弟子还是不明白,佛教上常讲‘六根俱净,四大皆空’,此言下之意,是说人体内外一切都是虚空的。既是如此,那人为什么还要活着?”

        “阿弥陀佛!悟静!你有此想法,就说明你还根本没有入我佛之门。看来,老衲须向你多传受一些入门教义。悟静!汝愿听否?”

        “悟静愿听!”

        “汝愿学否?”

        “愿学!”

        “愿入否?”

        “愿入!”

        “南无阿弥陀佛!悟静!六根,哪六根?”

        “眼、耳、鼻、身、意。”

        “六境,哪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

        “六大,哪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也称六界。”

        “六道,哪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也叫六趣、六凡。”

        “六性,哪六性?”

        “坚、温、暖、动、无碍和了别。”

        “六用,哪六用?”

        “不坏、摄持、离散、长养、自在和识别。”

        “六形,哪六形?”

        “方、圆、三角、半月、宝形、杂形。”

        “六色,哪六色?”

        “黄、白、赤、黑、青、杂。”

        “四空,哪四空?”

        “地空、水空、火空、风空。”

        “四大,哪四大?”

        “地、水、火、风。”

        “地、水、火、风,何以大?何以空?”

        “地、水、火、风乃世间万物赖以成形之原质,故名‘四大’。世间万物因‘四大’之合而合,之离而离,并没有一个真实本体存在,所以说‘四大皆空’。”

        “善哉!善哉!”老方丈露出一丝微笑,道:“悟静言能至此,总算是入我佛门有望。有望入我佛门,再望做我之传人,汝可能持否?”

        “能持!”

        “既是如此,老衲还要考验考验你!”

        “承蒙老方丈点化。”

        “汝可知五眼六通之说?”

        “五眼,为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六通为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嗯!如何得以五眼六通?”

        “须四禅八定方可炼成。”

        “四禅八定如何理解?”

        “佛教认为宇宙由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限空间组成。它还把宇宙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次。欲界又分六种梵天,色界分十七梵天,无色界分四种梵天。不仅如此,佛教又把空间分为十方,东、南、西、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天(上)、地(下)。佛家气功就是用递进梵天的方法,增能开智识证‘天外之天,步步禅定’有修有证。修持的最高境界为十方圆满,即人身心之小宇宙与无限大宇宙圆融,所以又称大圆满。修炼大圆满的功法很多,密宗大圆满就是其中之一。修炼五眼六通,须以禅定为基础。四禅的初禅入门就是为断除食欲和淫欲为中心的欲界。四禅八定乃是密宗大圆满的基本功。禅宗说:‘无边生死何有断,唯禅定登思维’。面壁参禅的功夫越深,就越能明心见性。定则身心清净,诸般欲念都已戒定。定则神清智朗、五眼六通观圆融。密宗大圆满认为,定能开发无漏妙慧,定能遥见无量佛刹;定能观十方众生;定能显现奇妙,能融人心与万物为一体。”

        “善哉!善哉!”老方丈不禁点头赞道:“看来,悟静一定将此法修炼得炉火纯青矣!不知你进入初禅有何感觉?”

        “进入初禅,身上有动、痒、轻、重、冷、暖、涩、滑的感觉,谓之八能。”

        “就这些吗?你的精神境界如何?”

        “有空、明、定、智、善心、喜、乐、解、脱、灵悟等感受,这叫十功德。”

        “嗯!你既已炼过密宗大圆满法,汝可知佛教共分几宗?”

        “弟子尚不能道清。请老方丈赐教。”

        “阿弥陀佛!其实佛教宗派门户甚多,老衲也不能一一道明。不过佛教通常分为禅、教、律、密、净五宗。当然还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慈恩宗、贤首宗、真言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曹洞宗等等。”

        闻听老方丈这番言辞,悟静不忍问道:“佛教宗派如此之多,悟静敢问老方丈,弟子究竟应入哪一宗派?”

        “哈哈哈!悟静!你休要忘记你的悟静法号。等老衲讲完之后,你自会领悟个中真谛。佛教各宗各派无非同出一辙,只是大同小异而已。”

        “老方丈!这么多的佛门宗派,总有它们的区别所在吧?”

        “是啊!你可听我慢慢为你道来。少林达摩祖师在此面壁修行,创立禅宗。此后,二祖慧可于河北成安县匡救寺说法;三祖僧璨,即后来唐玄宗所追封的‘鉴智禅师’,其塔立于潜山山谷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于湖北黄梅县东北二里的冯茂山真觉寺;六祖慧能开法于户东韶关之南的宝林寺,代表南禅宗,而此间的神秀代表北禅宗。最后,还是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了公认。北数传而绝,而南宗传教广泛,一师传几个弟子,一改单传做法。于是禅风传遍中原华夏,各务其说,竟自为家。遂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这乃是南宗五家。”

        “南北两宗分立,他们的宗旨教义是否有差别?”

        “不!佛教各宗各派,唯以家风不同而有差别,不是宗旨或教义有差别。”

        “其家风有何不同?”

        “讲其家风,必讲其祖庭所在。南江绍兴嘉祥寺,金陵栖霞精舍以及山崖处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并为三论宗祖庭;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在南岳,三祖智凯于陈太建七年(575年)居于天台山,大弘祖业。山下国清寺就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再说当阳县玉泉山东麓的玉泉寺,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还有宁波延庆寺。这三座寺院均为天台宗祖庭;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建名慈恩寺。延请玄奘为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经院,玄奘在此译经。慈恩寺并长安县兴教寺为慈恩宗祖庭;长安法顺和尚塔,五台山清凉寺以及陕西户县的草堂寺为贤首宗祖庭;律宗祖庭有终南山道宣律师塔,扬州大明寺,句容宝华山隆昌寺;真言宗祖庭有长安大兴善寺及青龙寺;净土宗祖庭有庐山西北麓东林寺,山西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中的玄中寺,扶桑净土宗变尊此寺为祖庭;禅宗祖庭,不必细说。但是老衲还要告诉你,六祖慧能肉身塔,真身至今犹存,供于宝林寺六祖殿内;镇江金山寺为云门宗道场;曹山、洞山为曹洞宗祖庭;河北正定临济禅师塔,江西宁州黄龙山永安寺,江西萍乡扬岐山普通禅院,苏州虎丘岩寺,浙江杭县径山寺,福建福清县黄山万福寺,为临济宗祖庭;金陵城内的清凉寺为法眼宗祖庭;此外,玄奘还开创了法相宗,亦名唯识宗。它把一切现象都分为两大类,心法是精神方面的,色法是自然现象方面的。密宗尊奉最高的神——大日如来,即摩诃毗卢遮那佛。据说,大日如来与释迦为同一佛,大日是法身,释迦是应身。密宗认为显教是释迦对一般凡夫说的法,密教是法身佛对自己的眷属说秘奥大法,都是秘密真言。所以密宗也称真言宗。它正式传入中原,是在唐玄宗时。天竺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吐鲁番来到长安。善无畏死时自称九十九岁,说他的本师达摩掬多年八百岁。华严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与智凯同时的终南山僧杜顺,开创华严宗,著《华严宗法界观门》,是为华严宗的观法。其建立宗派,确立门户,却应从法藏开始。武则天命法藏讲《华严经》,甚得武后宠信。于是,法藏参与政治活动,得到三品官的奖赏,死后赠鸿胪卿。他还曾为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授菩萨戒,得皇帝门师之地位,声名极盛。”

        “各宗派祖庭如此之多,乃我佛之大兴。其各自有何观点教义?”

        “禅宗主张坐禅入定;密宗主张身、语、意三密相修行。身密是手结契印,语密是口诵真言咒语,意密是心作观想。净土宗提出快速成佛法,说念阿弥陀佛一口,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净土宗说一念阿弥陀佛,迟则七日,快则一日,速生净土。它称人间世界为秽土,说阿弥陀佛世界,名极乐西方。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描写极乐世界的情景说:‘人生在极乐世界,形象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随意所需,悉皆为念。若饮食时,百味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观。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楼观栏堂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法相宗以阐明‘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天台宗认为真如是永恒的,绝对的,世界一切皆空,‘空’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空物质世界正是为了肯定‘真如’精神实体的不空。它表现了‘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空一切空,假中毕空;一假一切空,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这叫三一无碍。天台宗还提倡止观,说是入涅磐之要门,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磐;华严宗认为,没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只有说尘和心都有‘待于缘’。这正所谓‘尘是心自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

        “老方丈!禅宗分有南、北两宗,它们观点有何差别?”

        “要讲南、北两宗的观点差异,还需要从头说起。禅是天竺语Dhyāna一词音译的简称,意为思惟修,静虑。佛教把禅定看作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定就是安静沉思之意。梁武帝时,天竺人菩提达摩从海道来到中国。从释迦牟尼起,历代师弟以心传心,不立语言文字。他自称是天竺禅宗的第二十八祖。他带了一件木棉袈裟来,以此为历代传法的凭证。由于达摩不合南朝重义学的学风,便转到北方传播他的禅学。达摩的禅学精髓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立文字’。所谓见性成佛,意思就是觉悟到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如此修正,是最上乘禅。达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要人心安静象墙壁那样坚定不移。其次是发行,即一:报冤行,即逢苦不忧;二:随缘行,即得乐不喜;三:无所求行,即说‘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四:称法行,法即空无之理,谓无心而行。也就是说,他教人从认识上脱离现实世界,去追求超脱现实的真如世界,即舍伪归真。不但自无,还要无他。达摩认为人类之所以未能接受真如,就是人类的无明、容尘障之故。达摩的‘行入’有四种修养方法: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诉。经曰‘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报怨行劝人们放弃一切反抗外来压迫的企图,做到‘逢苦不忧’。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随缘行劝人们放弃对外界是非善恶的区别,不计痛苦和快乐,把一切幸运和不幸都看作命运早已决定。第三,‘无所求行’教人放弃改善当前生活的任何要求和愿望;第四,‘称法行’教人按照佛教的基本教义去行动。达摩禅学虽然离言说相,离文字相,但仍以《楞伽经》为依据。所谓安心发行,都是逐步深入的修行法。所以达摩禅法,实际就是渐修法。当时随他修禅的弟子甚众,其中的个‘博通群书,尤善老庄’的僧徒慧可,达摩认为他可以充当法嗣,要他表示,舍弃的决心。于是,慧可自己斩断一臂以表诚心,达摩这才把这件木棉袈裟赠给了慧可。据史传记载,达摩传法于慧可,慧可传法于僧粲,僧璨传法于道信(579~652年),道信传法于弘忍(601~674年)。于是,弘忍成为禅宗第五代传人。他居住在湖北黄梅县双峰山,门徒多至千人以上。据说,他的本领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这和庄周的思想很接近。弘忍的门徒之中,神秀早为上座并为教授师。有一天,弘忍宣传要选择法嗣,令门人各书所见,写成一偈,让他挑选。门人都推崇神秀,不敢作偈。神秀夜间在壁上定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指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见偈,唤神秀来,批评他说:你作此偈,只到门前,还未入门,你回去思改,再作一个来,如入得门,我付袈裟于你。神秀回房苦思数日,作不得新偈。一个舂米行者慧能,是个不识文字的和尚,但他却能指出五祖弘忍门下第一大弟子神秀所写偈语是登门而未入室,尚未得道。而且慧能还请人代写一个偈,指责神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从空无的观点看来,慧能的空无观比神秀彻底。因此,弘忍选定慧能为嗣法传人,秘密给他讲《金刚般若经》,教他带着袈裟急速逃回新州原籍。一件袈裟从神秀手边突然失去,他当然不肯忍让。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两宗,慧能在岭南传顿教被称为南宗。因慧能传得木棉袈裟,徒众又盛,门徒之一的神会,冒险到北方争夺正宗地位。最后,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了公认。”

        “看来,南宗和北宗的根本差异,从神秀一偈之中便完全体现。”

        “嗯!南宗宗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能净能悟,顿时成佛。由于慧能不识字,他讲佛不受佛教经论的拘束,采取佛教各经论中合用的句子,摆脱烦琐的解释,凭己意作出新的解释,大大丰富了南宗的佛语话头。正如《六祖法宝坛经》解释四乘说:‘见闻诵读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无杂、且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所谓最上乘当是指南宗的禅法。最上乘离一切法相,即心是佛,心外无佛,也就是说我即佛。慧能还认为北宗旧的坐禅方法,‘往心观净’‘长坐不卧’是错误方法。他在《坛经》中指出:‘住心观净,是病非禅。’作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这样一来,六祖废除了禅定的修行方式,但这实质是在扩大禅定的修行范围。因为禅定之目的,在于通过禅定达到否定客观世界真实性的目的。如能从思想意识上根本否认客观现实世界,又何必一定要用禅定之法?所以,六祖的南宗,否认外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认为这些变化都是由于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至于六祖的这一观点,老衲可以讲说一例,你自会领悟。”

        “老方丈请讲!悟静甚感兴趣。”

        “慧能自北南逃以后,在当时的广州制旨寺,有一印宗法师讲经,僧俗听众三千余人,慧能混在听众之中。一日,僧徒辩论幡动的意义。一僧说,幡是无情物,它因风而动。另一僧说,幡不动,风自动耳。又有一僧说,因缘和合,所以动。慧能听后,忍不住大声制止诸人辩论,说道:‘你们说这个动那个动,都不过是你们自己心动罢了。’印宗法师在屋外偷听,大惊。第二天找到慧能,即拜慧能为师。慧能得到印宗等人的拥护,才开始宣扬南宗宗旨,与神秀的北宗抗衡。南宗创造佛,性质不异于庄周书所称的真人至人,是新创的中国式佛教。同于天竺的佛被赋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至高权力。强调心即是佛,我即是佛。南宗提倡无心禅法,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无心就是要无一切心,就象真如的本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所能,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于是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南宗教人无心,但仍强调要有自己的眼睛,‘须具自眼,莫依他人作眼,须具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莫只一只眼,向一边行。要向无佛处,坐大道场自己作佛。’所谓无心,只是口无所辩,避免是非的一种表现,内心却是并非无心。所谓具有两只眼,照破两头事,是说观察事物不受片面牵制的方法。如谓兀兀为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佛也不求,求佛菩提皆属贪欲,做个自由自在的人,也就是这样才算真正成佛。”

        “老方丈!照如此说法,南宗主张内外无所俗求,那为什么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善哉!悟静问的好!你是说‘莫向身外求’,言外之意应向身内求喽?”

        “是!悟静正有此疑问。请老方丈释疑。”

        “其实这并不矛盾。禅宗认为‘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这便是慧能所说的见真佛解脱颂。所谓见真佛,就是众生心有觉悟即成佛,心有迷惑佛即成众生。因为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成不成的关键在于悟或迷。禅宗认为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心外的佛全是假佛。六祖甚至否认修行必须出家,也不须戒、定、慧。他强调无心,内外无所求,只是口无所辩,避免是非的一种手段,内心并不是无心。内心如木如石,内心如佛如空,一心向佛,自然身外无求,可立地成佛也。”

        “老方丈!外在尘世,人情家事,尽入人心,如何对外无心,一心向佛?”

        “禅宗认为凡人之所以无明,不理解真如,都是由于存在着‘我’与‘法’两种偏见。也就是‘我执’与‘法执’一个人没有放弃自己的主观精神作用,这便是‘我执’的‘妄生分别’。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只不过是幻觉,所以也必须破除‘法执’。有人已放弃‘我执’而没有放弃‘法执’,禅宗就会肯定他放弃‘我执’否定他的‘法执’。这就是‘先照后用’,也叫‘夺境不夺人’。此中境即法,人即我。此种情况也就是说‘上苑花已谢,车马并骈阗。’悟静!汝可知此话之意?”

        “老方丈容禀!悟静没悟错的话,这‘上苑花’即喻指境和法,‘车马’喻指人和我。”

        “善哉!善哉!与之相反,有人放弃‘法执’,但仍坚持‘我执’。禅宗则会肯定他放弃‘法执’而否定他的‘我执’,那就要‘先用后照’,也叫‘夺人不夺境’。这种情况就是‘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敌人。’此话之意,你应该明白了吧?”

        悟静闻听此问,立即回应道:“‘有芳草’就是‘不夺境’,‘无故人’就是‘夺人’之意。”

        “嗯!”老方丈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有人能够完全放弃‘我执’和‘法执’很好地接受禅宗,禅宗对此就全部肯定,即‘照用不同时’也叫做‘人境俱不夺’。这种情况就是‘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中‘月生海’即是‘不夺境’,‘人上楼’即是‘不夺人’。”

        “老方丈!你讲了这三种人和情况,悟静已能分清是非、明心见性。下面我想老方丈就会讲到第四种人和情况了吧?”

        “善哉!善哉!悟静果然顿悟得令老衲佩服。不错,这第四种人和情况,也就是最严重的。他们坚持‘我执’和‘法执’,禅宗则认为这是具有根本性的错误观点,要完全否定,就好象‘驱耕夫之牛,奔饥人之食’,要彻底地去除无明妄念。这种情况正好比作‘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这是既无‘境’也无‘人’。即是要‘照用同时’‘人境俱夺’。”

        “老方丈!我佛常讲‘六根俱净,四大皆空’,要看破一切凡尘,达到‘无我’之境界。这第四种人,是不是达到了彻底空无的境界?”

        “否也!‘四大皆空’所以说‘无我’,因为所谓的‘我’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暂时结合体,而人每时每刻都在‘脱胎换骨’,无论在‘身体’还是在‘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说‘无我’。但佛教讲‘无我’并不是要人自暴自弃,而是要人不必要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与人斤斤计较利益得失,要以宽让容忍处世待人。唯有有‘无我’的认识,才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义之所在,才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老方丈!悟静领悟了!佛教以‘无我’‘看破一切’为手段,去达到行侠仗义、除暴安良、造福天下的目的。因为如此一来,人就再也不会有名利枷锁的羁绊,再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烦恼,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和真如妙道。”

        “善哉!禅宗力图把佛性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每个人的内心,相信每个人总会得以‘顿悟’。人类的活动,世界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一切事物之中,无不体现着‘真如’妙境。所以禅宗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心具有佛性,虽然说内外无求,但总不能内外无有地‘夺境夺人’,所以第四种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观点也根本不是什么空无观。佛教相信,凡是在释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之人,到了弥勒世尊出佛的时候,也将同时出世、同听说法,同受弥勒世尊的授予记——告知你将在何时成佛。”

        “阿弥陀佛!”悟静深有感触地说道:“悟静至今难以悟出弥勒世尊何日才可出世,但悟静相信那一天必会来临!”

        “善哉!悟静若此足矣!不过老衲要问你,你所念‘阿弥陀佛’,你可知念此圣号的意义?”

        “知道!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动生死重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

        “阿弥陀佛!有许多念佛之人,或因贪恋金银财宝而落为守财鬼;或因迷恋妻子儿女而时堕为看家鬼;或因迷于坟墓美好庄严而沦为守尸鬼。如果欲往西方净土,但又迷恋着娑婆世界不放,就如抱着岸上的木桩去摇橹,再用多大的力船也不能前进,西方如何能得生?往生净土,是凭阿弥陀佛伟大宏深的慈悲愿力接引。惑业不净,势必迷恋着娑婆世界上的一切假相,佛虽来接引,但因心迷染业而不见佛,错失往生良机。佛如天上之月、影现千江万水,但污水不见。念佛之人心不明净,犹如污水不能现月而不见佛。直至人终将死,也未能见佛,往生西方净土之愿遂化为乌有。所以,要往生西方净土,非但要时时念诵弥陀圣号,更重要的还要空净凡俗之心,消灭一切业心。”

        “老方丈!只要天天念佛,时时念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

        “阿弥陀佛!业的真正含意(义),汝可知晓?”

        “悟静尚在瞢懂之中。”

        “业是一个人的行动结果。当然,这行动结果就包含了一个人的言行和身行结果。不仅做坏事是业,做好事也是业。人一生中不知做了多少业,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偶尔做了点坏事,这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有时存心想做点好事,反而害了人,变为坏事;更或许做了坏事,自己一时还不知道。无量寿经说:‘纵是五逆十恶人,临终遇善知识,为之开际,一心悔过,十念亦得往生。’所谓‘佛无妄语,经无虚言’,这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亦可往生,正说明我佛的宽宏慈怀,准许世人带业往生。”

        “老方丈!悟静听说人临终往生的一刹那,只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其它一无所见,还有什么业不业之说?”

        “阿弥陀佛!这恰是平时念佛的功夫消除了业根。也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力把业根清除干净。经中说:‘等觉菩萨尚有最后一分无明未尽’。这未尽的一分无明,正是‘业’。等觉菩萨尚有业在,又有谁能一生证悟到等觉菩萨?带着未尽的余业往生正是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并没有错,只不过不要搞错它的含意;不要误以为念佛可以做坏事,横竖都能带业往生。下品往生净土之人,心未空净,还有处所,有生在,所以只能往生凡圣居士。这‘凡’字正是指带汪众生。若是上品,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一方即是十方,十方即是一方,净秽不别,东西不分,心空意净,而不见空净,绝学无为而莫知无为,也就无所谓带业不带业。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而不觉,执相习深,积垢厚重。今虽深悟,但旧习卒难顿除,还须久久扫荡打磨,方能够将无明习障彻底消尽。”

        “老方丈!在禅宗里,开悟之人谓登初也,为见道位;在相宗为通达位,后面还有从二地至十地之修道位与十地以上至佛果的究竟位。这须行者努力用功将无明障一分分除位,方能一位位地升将上去。谁能一生成办,消尽无明,顿证佛果?”

        “阿弥陀佛!刚才老衲已经说过,等觉菩萨尚有业在,谁又能消尽一切无明?我佛是允许世人带业往生的。不仅如此,纵是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亦得往生,何况他人乎?所以说,我佛慈悲,准许人人带业往生,修成正果。再者说,‘业’原是人无明妄动所致,今一旦醒悟,以真智慧光一照,不论现业、宿业都一时消殒。所谓心空业亡,故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也可以往生。这犹如一间暗室,不论关闭了多少年还是现在才封闭,一旦门启窗开,或烛光点亮,黑暗马上就消灭。但因封闭年久,霉臭之气一时尚不能尽除,须待久久通风和慢慢的扫刷,揩抹,才能恢复旧观。这一时未尽的霉臭之气,就好象未尽之余业,所以人要带业往生,并非一定要消尽无明而顿证佛果。”

        “老方丈!悟静明白了。”

        “嗯!可你不明白的,还多着呢!”

        “老方丈!此话何意?”

        “老张嘴老方丈,闭嘴老方丈,汝可知这方丈之意?”

        “启禀老方丈。方丈意谓所住地方狭隘,只有方丈之地。方丈之称乃世俗所称住持之号。寺主改称住持是由百丈禅师创立清规戒律时而定名,意谓安住而维持佛法。相传唐高宗时王玄策奉使到天竺,过维摩居士故宅基,用笏丈量,只有十笏,所以号为方丈之室,从此沿传下来称住持为方丈。因住持居僧堂之首,故又称之为堂头大和尚。”

        “善哉!善哉!寺院除住持之外,其下还设有哪些职务?”

        “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汝可知我少林如何称谓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悟静尚不知晓!”

        “嗯!老衲可以告诉你。少林禅寺历来以武名扬天下,少林和尚在坐禅念经的同时,而且还练习少林武术,所以我寺这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常冠以金刚、护法、神奇之号。”

        “悟静明白了。所谓四大金刚、四大护法和八大神奇就是指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

        “嗯!可以这么理解。不过老衲还要告诉你,四大金刚就是四大金刚,四大护法就是四大护法,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八大神奇就是八大神奇,决不可互相混淆。汝可知晓?”

        “经方丈如此一说!悟静立时顿悟。”

        “善哉!善哉!老衲还要问你,我少林寺究竟有多少罗汉?”

        经老方丈这么一问,悟静疑惑道:“难道不是十八罗汉?”

        “哈哈哈!老衲就知道你会说十八罗汉。当然,这是一般寺院根据大雄宝殿两侧塑有十八罗汉所设立的寺僧。但是,你不要忘了,此次武林浩劫,降龙寺十八罗汉已惨遭杀害,我少林若只有十八罗汉岂能应对大敌?”

        看到老方丈成竹在胸的气态,悟静忍不住问道:“老方丈!那你说少林寺究竟有多少罗汉?”

        “号称八百罗汉!”

        “八百罗汉?!”悟静惊悟道:“如何这般之多?”

        “悟静!老衲知道你就是‘蜀东六雄’之首的‘飞天神龙’。你一定想为天下武林的报仇雪恨。所以老衲要将这四大金刚、四大护法、八大神奇和八百罗汉全全交于你,你可以带领这帮僧众,去完成你的誓愿。”

        “多谢老方丈成全。能为天下武林铲除江湖邪恶,悟静就是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再所不惜!”

        “嗯!老衲知道你的为人处事,相信你一定能完成宏图大业,为天下武林除暴安良,惩办此次武林浩劫的元凶。”

        “既是如此,那老方丈何日准许悟静带领僧众去寻杀元凶?”

        “阿弥陀佛!悟静!你现在休要多想这事,如今重要的是你要入我少林,面壁修禅。不然,老衲怎会选你做我的传人?”

        “面壁修禅?那究竟要多久?”

        “这就要看你的造化了。多则几年,快则几日几时几刻。不过老衲不会让你整日苦闷在面壁修禅之中,你还要适时带领僧众去练武强身,以图共同对敌!”

        “悟静明白!一切但听老方丈按排。”

        “嗯!直到有一天,你悟出灵光,修成正果,将静坐禅修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你就可以出道成佛,去完成你的宿愿了。”

        “但不知我如何才能悟出灵光,修成正果?”

        “听老衲说法则可!”

        “所说何法?”

        “佛法!”

        “佛法无边,犹若苦海,悟静难耐,不如回头是岸。”

        “阿弥陀佛!欲做我佛三宝弟子,必须传法受戒。不论佛法、佛理以及佛义,都要一一通晓。否则,佛门难入。”

        “悟静无法,只当听法。”

        “法本无法,无法即有法。我本无我,无我即有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我为有我,以无限为有限,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为佛法和武术之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无法无我?”

        “佛法,大公无私,看轻自我,舍己为人,不使他人生烦恼。佛法要求学佛求法之人‘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要善修忍辱。世间人忙忙碌碌、奔奔波波、无非为了我,其人常常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要学佛法,便要认识佛法,修持佛法,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之中。认识佛法的人,须把‘自我’打破,才能算是真正认识佛法,从而达到至高无上(尚)的无法无天之境界。要达到无法无我,你听我说一偈,便可知晓。偈曰:‘凡事都看好,脾气便化了,只要心平静,忍得就是宝。常找他人非,自己寻烦恼,佛法大无量,怨孽无从我’。”

        “听方丈之言,悟静茅塞顿开。”

        “嗯!要达到无法无天无我之境,不但要先从认识佛法开始,同时还要亲身了解、体会佛法、佛理、佛义和修炼功法以及剃度、受戒、佛礼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情况。”

        “方丈!悟静认为,佛理、佛义蕴于佛法之中,所以知法则可知理知义;至于修炼功法,无非就是面壁修禅、四禅八定、五眼六通、藏密功法、观音咒和超自然神功——神通等,其中很多修炼方法,你我都已谈论而过,就不必再细谈了吧!”

        “阿弥陀佛!悟静此言差矣!知无不言,言无不净。佛法是佛法,佛理是佛理,佛义是佛义,汝若入我佛门,必须逐一而过,岂能一知半解?说我佛教理法,博大精深,浩若烟海,如若不深刻领悟佛祖、佛、菩萨、鬼、灵魂、三魂七魄、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十八层梵天、西方极乐世界和劫数、地狱、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托(脱)胎转世等佛理,以及人生真谛、四大皆空、普渡众生等佛义,你如何能在佛法之海洋中独自遨游?想必,不熟知这些,则是佛门不入,佛法难通,更无望达到无法无天无我之最高境界。”

        “方丈所言即是!悟静敢问,何谓佛祖?”

        “何谓佛祖!释迦牟尼便是。”

        “何谓佛?”

        “佛即佛!”

        “何谓佛即佛?”

        “佛即我,我即佛。佛是人,人是神。人人是佛,佛是人人。”

        “何谓菩萨?”

        “菩萨,就是有觉有情。”

        “何谓有觉有情?”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垂’之译音,简称菩萨。菩提是觉,萨垂是情,此即有觉有情。”

        “有觉有情,其指人乎?”

        “有觉有情,非仅指人,其指所有具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灵。”

        “如此说来,菩萨是有觉有情之生灵,那为何都将乐善好施及扶贫济困之人称为‘菩萨心肠’?”

        “此乃民间通俗说法。菩萨是有觉有情的,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之苦。”

        “菩萨本义,指一切生灵。那庙堂之中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算不算菩萨?”

        “阿弥陀佛!它们既是泥塑木雕,何来觉情?何谓生灵?何谓菩萨?”

        “方丈所言即是!一些信佛迷信之人,实在是曲解了菩萨的真正含义。”

        “菩萨之本义,绝异于民间观念。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誓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之人。所以,一切妖魔怪、土地蛇神绝对不能称之为菩萨。”

        “既是如此,何谓鬼?何谓神?何谓灵魂?”

        “在民间信仰之中,灵魂与鬼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佛教认为,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人类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在民间,对于灵魂存在的相信根深蒂固,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其实,作为人,固然有生有死;作为鬼,同样有生有死。只不过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但是,按‘六道轮回’之说,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至于灵魂,民间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离开了肉体。而魄则是随生而生,随着肉体消亡而消亡。所以有‘三魂七魄’之说。但是,佛教并不承认这一套的灵魂观念。因为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因缘生法。以‘生死无常’之观来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如此,精神也是如此。一切因缘聚合而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颗原子,无一不是假借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故此,佛教认为,从根本上看,一切空无一物,也即‘自性本空’。”

        “方丈!如此说来,佛教根本不承认鬼魂神魄的存在。”

        “善哉!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鬼神。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因为鬼神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汝可记清否?”

        “悟静知错,已铭记于心。”

        “嗯!佛教的神,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之鬼便是神,天的扈从也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淘汰鬼、多财大福鬼,其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之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或者分为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土地等神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教经典中通常提到的是天龙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神、乾闼神、阿修罗神、迦楼罗神、紧那罗神、摩侯罗迦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神,也有恶神。万象神功,至少包括这所有的鬼神魔怪!”

        “老方丈!何谓夜叉神?”

        “即飞空鬼。”

        “何谓乾闼神?”

        “即天空音乐神。”

        “何谓阿修罗神?”

        “即非天神。”

        “何谓迦楼罗神?”

        “即金翅鸟神。”

        “何谓紧那罗神?”

        “即天上歌唱神。”

        “何谓摩侯罗迦神?”

        “即大蟒神。”

        “孰是善神,孰是恶神?”

        “谁都是善神,谁都是恶神。善恶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如此说来,天龙八部是善恶混杂其中,难分真伪了?”

        “非也?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层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彻底圆满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萨,了生死入涅磐,根本也没有什么善恶可言。至于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走出世间法,乃是无善无恶。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象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以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故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区别,唯有如此,才能平等博爱地来普渡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

        “方丈!佛教不言善,不言恶,那人性之本究竟是善还是是恶?”

        “悟静!看来你还未领悟老衲刚才所言的真正含义。”

        “方丈!悟静在入佛门之前,虽是一介武夫,但我对于世间各家学派对‘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还是了若指掌。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性本恶,杨雄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甚至还人推崇孟子主张‘食,色,性也’,而后人则多数倾向于孟子。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阿弥陀佛!悟静!你休要再受其观点主张的影响,只要你一心向佛,总有一天会悟出禅机,你便不会再搅在‘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之中。到那时,你便会超凡入圣,无有生死善恶之分了。”

        “方丈!总而言之,佛教之中还是有善恶之说的。”

        “阿弥陀佛!悟静言之有理。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也就是说佛教也主张人性本善之论。但是,事实之上,佛教虽说是性善论,也可以说是性恶论。然而,佛教的本质,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既是如此,佛教之善恶,当应随缘而定。”

        “善哉!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却是性恶之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但目的还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适其所适、因缘而定。若比根本上说,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也就是业。但他们却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孟子偏重理性价值,所以说是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而实际上,他们都是片面之观。从这一点上讲,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看众生皆有佛性,他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达成‘佛性’目的。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人之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如此说来,佛教的善恶观与杨雄的善恶混合以及公孙子的性无善无恶论有大同小异了?”

        “阿弥陀佛!不可如此乱加联系。佛教善恶之观超凡脱俗,谁也无法取替。佛教说善说恶,但其本质上又讲无善无恶。可这也不能等同于公孙子的性无善无恶之论,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之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只是在出世以后,才设法加上善恶的名目。这从根本上来说,性无善无恶论便没有道出人性之本源。而佛教认为,人性的善恶之观不是一成不变,要彻底废除一切善恶及无善无恶的定论。”

        “阿弥陀佛!经老方丈这么讲说,悟静渐渐在开悟。”

        “阿弥陀佛!不再言善言恶,你则会立即醒悟。”

        “承蒙老方丈开导。请老方丈继续为弟子说法。”

        “善哉!汝还有何佛理未通?”

        “弟子请问,何谓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即是说宇宙众生、大千世界不可胜数。”

        “何谓大千世界?”

        “佛教以每一千大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一千的三次方个太阳系,相当于天象中的一座星云。它把一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何谓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也称弥陀净土。它在《华严经》中的位置虽然不高,但它在地处东方的中原和扶桑的佛教僧侣心目中,却是一切佛国中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一个。《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就是说极乐世界距这地球相隔了十万亿座星云。净土宗就是以念阿弥陀佛,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为目的。”

        “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如何?”

        “佛经中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尽善尽美庄严奇妙的仙境。在那里,国土以黄金铺地,所有一切器具都是由无数珍珠玛瑙、百千种香料共同粘合而成,到处莲花结香、鸟鸣雅音。在西方净土里,众生没有任何痛苦,享受着无限乐趣。如若饮食,则七宝器钵自现眼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衣着果品、花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声乐,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心所欲,应念即至,吹之便去。在那个冥冥高空之上的西方极乐世界,一切人间的痛苦忧愁都会顿然消失,人们可以得到世间所求而不得的幸福和快乐。这个圆满世界乃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在十方法界之内,有着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祗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

        “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净土之一,那其他净土该当如何?”

        “一切净土,尽是妙不可言。所以,佛教三宝弟子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甚世界的。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都是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至于华藏世界,也即莲华藏世界,《华严经》中说是毗卢舍那佛的显现,各类生灵动物,山川大地,一切现象都是佛光佛体,一切声音都是佛法的狮子吼。毗卢舍那佛就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他的国土全部是佛教化众生的净土。莲华藏世界的构成特别妙胜,由须弥山无数风轮所持。最下面的风轮能持上面的一切宝焰,最上的风轮能持香水海,香水海中有大莲华,四周为金刚轮山所围绕。莲华藏世界有无数香水海,每一香水海各有大莲华,每一莲华中又包藏无数世界,所以称莲华藏世界。莲华中包藏的多层次世界,次第布列,其中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为人类所居住。由于整个莲华世界是光明灿烂的世界,因此娑婆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的本性,只要彰显佛的本性,就能得道成佛。”

        “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何其远也!”

        “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远可至无限天边,近可在有限眼前。关键在于你怎样修心养性。”

        “方丈!悟静已得知何为西方极乐世界,但不知那十八层梵天又为何物?”

        “天并不止是指天。它包括六欲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又称六欲天,即四大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在欲界六天之上,具体分为十八层梵天,高高居于地球和欲界之上。色界为四禅十八梵天。初禅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大自在天。无色界四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

        “何谓十八层地狱?”

        “地狱是欲界六道最低的空间位置,十八层并非确数,极言其低而已。不管是八大地狱、十大地狱还是十八层地狱,数量多少并不重要,只要世人不敢为恶,一心向善向佛即足矣。”

        “何谓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乃是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不断流转,不断在苦海中沉浮,生生延续,世世升沉,永无止境。这便是佛家所言的六道樊笼。地狱、鬼、畜生为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为三善道。其中地狱是最低最痛苦之界,最高、最清净的是天。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不同,来世就会在不同的境界中轮回。只有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才能跳出六道樊笼,求得超脱生死的解脱。”

        “何谓劫数?”

        “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是既有消有长而又无始无终的。世界消长一周期要经历成、住、坏、空四期,也称四劫。劫是梵语‘劫波’音译的简称,意为时分。其长时、大时,是无法计量的极长时间,与极短暂时间‘刹那’相对。”

        “神卦先生常说劫数难逃,其指何意?”

        “其言是指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

        “何谓因果报应?”

        “佛教之‘因果报应’应该说是‘因缘果报’,种下什么种,将得到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到,立刻就报!这说的就是因果报应。”

        ‘方丈所言即是。此次为害武林的恶人,必将得以恶报。悟静亟待这一天的到来。’

        “善哉!善哉!等到你托胎转世之日,这一天也必来临。”

        “托胎转世?!何谓托胎转世?”

        “人有四期生灭循环,即本有、死有、中有、生有。人就是从本有至死有,从死有至中有,从中有至生有,又从生有至死有,如此次第辗转生死,循环不息。如上佛理,汝可记清?”

        “悟静已铭记于心。”

        “四大皆空、普渡众生等佛义,汝可知晓?”

        “四大皆空指地、水、火、风皆空,以至无我;普渡众生是说要度尽一切有情众生,使皆成佛,而后自己才由菩萨位进入佛位。正是体现了我佛的宽大慈怀。”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悟静你既已懂得这些佛理,汝可知人生之真谛?”

        “方丈!你早已给弟子讲过,若问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现实,只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

        “哈哈哈!善哉!善哉!人生的确是一场梦。不过佛家的人生真谛是对人生现象和奥秘的一种概括,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是关于生死和涅磐的因果理论。”

        “何谓苦谛?”

        “即人生的旅程。”

        “何谓集谛?”

        “即人生的命运。”

        “何谓灭谛?”

        “即人生的归宿。”

        “何谓道谛?”

        “即人之正道。”

        “人生既是一场梦幻,佛家所说的这四条真谛不也是虚空如梦么?”

        “善哉!佛家讲这四谛,无非是教人超脱生死,获得解脱的涅磐境界。到那时,一切就会变得虚无缥缈,空然如梦。但是,人若想达到这至高无尚之境界,还必须认识这四谛。你可对它们真正了解了解么?”

        “悟静只是一知半解。”

        “善哉!一知半解便是‘无明’,你要彻底消除无明业障,才有可能最终得道成佛。”

        “请老方丈开导悟静之明。”

        “嗯!佛祖释迦牟尼在快得道成佛之时,他逆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从老死逐渐观到无明,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现象有真正原动力和人生痛苦的最后总根源是‘无明’,即对人生实相的盲目无知。如果能正确认识人生的实相,认识十二因缘的实相,就能灭尽无明,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直至没有老死,一切痛苦也会因之顿然消亡。这样,也就能超脱凡俗而升入佛国净土。”

        “老方丈!灭谛讲的是人生的归宿,是否就是超脱凡俗身入佛国净土?”

        “善哉!灭谛之‘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此乃是人生最终、最高、最理想的境界和归宿,也就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它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爱,即贪欲。灭谛是指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不再生起之道。灭尽贪欲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贪欲尽,则痛苦尽矣。”

        “悟静明白!要灭尽贪欲,灭尽痛苦,人必自己掌握命运而走上正道。”

        “善哉!善哉!人之命运,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没有人会把你推入地狱,也没有人会把你带入佛国净土。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看破人生八苦、逆观十二因缘、灭尽贪欲而归入八正之道。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要知道,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绝没有一个可以操纵我们生死、成败与祸福的神。人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是自己的主宰。”

        “承蒙老方丈赐教!悟静终于明白人生之真谛。”

        “阿弥陀佛!明白人生之真谛,不能全靠言传口授。重要的是,你还要亲身去体验;要明白世上的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必太贪恋,不必太贪求,要普施恩慧,看破名利枷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老方丈!如今世道险恶,邪恶横流。我辈当应急公好义,古道侠肠柔骨,还世间一个太平,让公理与正义充满人间。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身为武士,理当行侠仗义、‘铁臂挡邪’,视死如归。这应该是我人生的真实意义。”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佛常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悟静果能如此,便是去佛不远矣。”

        “悟静不才,方丈过讲。”

        “老衲传授你佛法教义,是教你知晓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以后的日子里,老衲还要传授你观音咒、藏密功法、金刚掌、铁砂掌、达摩掌和超然神功。有朝一日,等你功满垂成,自可下山去完成你人生的宿愿。”

        “多谢老方丈!悟静一定不负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