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1644,帝星升沉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1644,帝星升沉

第30章

书籍名:《1644,帝星升沉》    作者:果迟
    《1644,帝星升沉》章节:第3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努尔哈赤死时,身边只有大妃,据她说,大行皇帝临终遗言是传位于多尔衮。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不是说“国赖长君”吗?且不说多尔衮当时才十三岁,毫无战功可言,再说,代善不是身居“四贝勒”之首吗?就是努尔哈赤在世之日,四大贝勒就已参与控制军国大权,眼下努尔哈赤崩逝,却将政权交与一个“黄口孺子”,这不是成心挑起内乱吗?

            众人断定,这遗言,断断乎不是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的原话,只能出自头发长、见识短的妇人之口。

            鱼在水中,却不知深浅——大妃这是自己找死啊。

            于是,四贝勒和五大臣公议,推戴皇太极为帝。

            皇太极谦让再三,“盛情难却”,于是,他于努尔哈赤灵前即皇帝位,尊先帝为太祖,改年号为“天聪”,以明年为天聪元年,至于那个心比碌碡还大的大妃,竟被迫为大行皇帝殉葬——据说,这才是先帝的遗诏。

            四  摄政王爷(6)

            大妃纳喇氏像是过重大节日似的,她换上了礼服,佩上金银珠玉,用三尺白绫,去实现永远追随大行皇帝的梦想。临终,她痛哭失声,将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托付与众贝勒,他们实在还须人照顾啊!

            多尔衮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生离死别的场面,兄弟仨眼睁睁地望着母亲离开了他们,但多尔衮却并不记恨皇太极,因为这个哥哥对他太好了,就是后来,有些流言蜚语传到了他的耳中,将情断理,他也认为这不是实情——的确,伟大的太祖高皇帝,能洞察秋毫,明见千里,在交代身后事时,决不会留下后患,将自己未竟的事业,交与一个未成年人。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流言蜚语,但皇太极对自己的亲弟弟,却一直关怀照顾。

            在皇太极眼中,多尔衮这个弟弟聪明机智,是个难得的人才,将来一定可当大任——也就是在皇太极手上,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睿者,聪明睿智之意也,满洲话称为“墨尔根”。

            那一回,才十六岁的多尔衮,和才十五岁的多铎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大获全胜而归。皇太极推功于多尔衮兄弟,说:“蒙天眷佑,初令两幼弟随征远国,克著勤劳,克期奏凯,宜赐美号,以示褒嘉。”

            于是赐多尔衮“墨尔根戴青”。

            天聪五年,皇太极率军征明,围攻大凌河的祖大寿,祖大寿先是出城诱敌,大将图赖中计,不等皇太极发令就率军冲锋,终于进入明军红衣大炮的射程,被明军一阵重炮猛轰,死伤不少,副将孟坦且因此阵亡。

            其时,贪功的多尔衮就是跟在图赖身边冲锋的人,皇太极在追究责任时,却撇开他口中常念叨的“墨尔根”,专责图赖,又派国舅去多尔衮营中,责备多尔衮的下属,怪他们未能保护好“墨尔根”,并说:若“墨尔根”有失,可要把你们砍成一堆肉泥。

            兄弟之情,溢于言表,终皇太极一生,都十分看顾墨尔根。

            当然,多尔衮尊敬皇太极,并不是因于皇太极的眷顾之情,重要的,是他对皇太极一生功业的佩服,就是这个哥哥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在皇太极手上,不但臣服了朝鲜和蒙古,且能数次深入中原,用反间计除掉了大清的死对头袁崇焕,打得堂堂大明毫无招架之功,终于完成了灭亡明朝的所有准备。

            皇太极以聪明神武之资,抱统一天下之志,目光远大,手段翻新,就是在他手中,奠定了灭明的大业,让多尔衮佩服不已。当时,面对势力强大的明国,大清偏居一隅,虽取得一些成功,但要从根本上摧毁这样一个大国,就如同一把小小的锯子,要锯倒一棵参天大树。谋臣张存仁向皇太极贡献三策,曰:锁喉、刺心、剪枝。锁喉即先一步拿下山海关,截断明朝关内外的联系;刺心则是绕道长城,直取北京;剪枝则是先收拾明国的关外各据点,再次第进兵关内。

            皇太极先采用剪枝之策,为拿下关外的据点,第一步便是招降明朝的大将祖大寿。

            祖大寿是辽东人,兄弟子侄亲戚,世代为明守边,在关宁一带明军中,有着一呼百诺的号如力。

            那一回,皇太极使反间计,诱使崇祯皇帝将守边大将、那个让努尔哈赤抱恨终生的袁崇焕活剐了。祖大寿恨皇帝不公,错杀忠良,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到锦州。皇太极一直想招降他,可他却仍不改初衷,且屡次打败清军。

            后来,皇太极探听到祖大寿的家族的居住地,将他的兄弟、子侄全部请到盛京,可祖大寿仍然无动于衷,直到他驻军大凌河,被皇太极包围后,粮尽援绝。在众将都投降后,祖大寿才终于同意投降。

            他在拜见皇太极时,皇太极将御服黑狐帽、貂裘赐他,且对他慰勉有加,他提出要回锦州招降余部,皇太极不假思索便同意了,可他一回到锦州,却又改变主意,且在皇太极率兵攻锦州时,亲发红衣大炮轰击,几乎要了皇太极的命。

            直到后来松辽大捷,连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也被俘了,困守锦州的祖大寿已走投无路,才出城投降。

            四  摄政王爷(7)

            皇太极的左右,都对祖大寿恨之入骨,纷纷向皇太极进言,说此人反复无常,心狠手辣,今日穷途末路才降,只怕有机会他又会跑。可皇太极却宽容地笑了,他对祖大寿说:将军不必介怀,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以后他对祖大寿宠信有加。这一举动,使得祖大寿痛哭流涕,终于死心塌地降清了。

            这以后,皇太极又数次深入关内,锁喉、刺心,几次杀得明军毫无招架之功。

            眼下,哥哥皇太极如日中天之年,却赍志而没了。多尔衮明白,父兄那灭明的千斤重担,义不容辞地落到了自己的肩上。国丧之期,面对才六岁的侄儿、新皇帝福临,他记起哥哥皇太极的临终遗言,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关内的形势。

            3  十七年前的故事

            “十四哥,新年大吉!”

            范文程刚离开睿王府,豫王多铎和英王阿济格就笑盈盈地走了进来,豫王先开口跟他拜年,长他六岁的哥哥阿济格,也跟着向他拱手说:

            “十四弟,恭喜恭喜!”

            阿济格、多铎和多尔衮是一母所生的兄弟,他们自知才干不如多尔衮,母亲死后,他们兄弟团结得很紧,且事事都听多尔衮主张。

            多尔衮一见他们,不由高兴,他深有歉意地望着阿济格说:“十二哥,小弟尚未跟你拜年,你倒先来了,这多叫人不好意思啊。”

            说着,连忙把两个兄弟让到热坑头上坐了,指着矮几上的干果说:“兄弟,尝尝。”

            阿济格大度地笑了笑,接续他先前的话头说:“这有什么,兄弟之间,还分什么先后的。你是个大忙人,不比我们,不打仗就一身发胀,闲得只能看人唱秧歌,枯燥得很。”

            一提到打仗,年轻的多铎就来劲了,他大声说:“哥,李自成已占了西安,据我看,他早晚要打过黄河了;崇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北京城早晚是守不住了,我们还不动手,只怕会让流寇占了先。”

            “时机并不成熟啊。”多尔衮不由又想起了刚才的卦辞,他拍着多铎的肩,却望着阿济格说,“十二哥,汉人有句成语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阿济格一听,立刻明白多尔衮何所指,不由点头,说了一句满人的歇后语:“是的,我看那个人是雪埋颟伊[木制神像]——早晚会露相的。”

            多铎不明白两个哥哥在打什么哑谜,他一会望望多尔衮,一会望望阿济格,好半天才猜测说:“你们说的那个人——是豪格?”

            多尔衮和阿济格不由相视一笑,多尔衮说:“兄弟,你终于明白了,你说,他不正想做我们身后的黄雀吗?”

            多尔衮舍汗位不与皇太极争,对流言嗤之以鼻,是缘于对皇太极的崇拜,是缘于皇太极对他的爱护;皇太极终其一生,对他这个弟弟也尽了做哥哥的义务。这是爱新觉罗氏不致内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大清国臣民的福祉。

            然后,皇太极身后,家庭内部的矛盾却像酝酿已久的火山,突然之间,喷薄而出了——这就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对帝位的觊觎。

            比较起来,努尔哈赤六十八岁崩于靉鸡堡那是寿终正寝,而皇太极却是未尽天年——他死时才五十二岁,正所谓春秋鼎盛。

            皇太极之死,在后世文人墨客的笔下,说成是因痛悼心爱的宸妃:博尔济吉特氏伤心过度而成疾。其实,戏剧也罢,小说也罢,“情”字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你想,一个皇帝,为一个心爱的女人而伤心死,这本身便是一个好题材,现成的就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但事实是宸妃之丧,在崇德六年九月,时皇太极正在锦州前线,大战洪承畴,闻宸妃病,乃赶回盛京,不料宸妃已逝,皇太极虽然哭至昏厥,且病了一场,但后来就后悔了,说:天生朕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这是天地祖宗对朕的惩罚。这以后,在群臣劝谏下,他又照常理事。须知锦州大捷,俘洪承畴,降祖大寿,这都是皇太极一生功业的大手笔,是奠定大清二百六十七年天下的基石之一,又岂是一个正患着相思病、恹恹的痨病秧子所能为哉!

            四  摄政王爷(8)

            他的死,是在宸妃死后的第三个年头、即崇德八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