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1644,帝星升沉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1644,帝星升沉

第97章

书籍名:《1644,帝星升沉》    作者:果迟
    《1644,帝星升沉》章节:第97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可以说,那里每一件器物,每一个乐章,每一次拜舞,都有学问、有典故;而念大学士冯铨为他撰写的疏文,更是佶屈聱牙,若不是事先已圈点,他一定读不断句。他知道自己在大堂上表现得十分拘谨,一点也不挥洒大度,一点也没有主持军国大计时,那么倜傥自如,心中在想,后面那一班汉臣一定在看他的笑话。

            但他仍认认真真地拜,认认真真地读,且认认真真去体会。回銮的路上,他仍在想着孔子的话,心想,一部《论语》,洋洋洒洒上万言,句句都是治国的宝典、做人的要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固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就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的话,细细体会,也充满着机敏和睿智,就像是对自己说的。

            多尔衮感叹,自己虽生长在帝王之家,但对儒家经典的研习却缺乏根基,这是与生俱来的缺陷,眼下,皇帝年幼,自己肩负辅佐幼主的重担,马上能得天下,却不能于马上治理之,何况还要以少数满人,来治理大多数汉人呢?

            想到此,他决定今后的努力目标——一定要多多请教名师,于儒家的经典,细细探求,尽量弄懂其中的奥义。不想回到宫中,才两天时间,案上待批阅的奏章已摞成了一座小山,没奈何,他只能坐下来,一件一件地批阅。

            第一份是金之俊上的。金之俊的侍郎衔虽仍挂在兵部,眼下却上了一道事权有关户部的奏章:秋征在即,应作早筹;示信于民,就在今日。万历年间,张居正为相,曾宽免民间赋税,但天启后,年年加征,辽饷、剿饷、练饷,名目繁多,差役下乡,如狼似虎,弄得民怨沸腾,导致天下大乱。摄政王既有省刑薄赋的晓谕,便应从现在做起,以往所有加征,都应豁免,恢复万历年间的则例标准,征粮时,朝廷只须将此旨意晓谕地方官,级级催督便可,不必再派钦差下去,以免转生滋扰。

            多尔衮看了这道奏章,不由连连点头。立即想起那一回与金之俊在酒楼上相见时,金之俊和他谈起朱明弊政的情景,当时,金之俊痛抵崇祯皇帝的历次加征,认为国家徒蒙“加征”的恶名,好处却落到胥吏手上,贪官污吏借此层层敲比,百姓有苦无处诉说,不反又待如何?愤激之情,已是溢于言表。今天,金之俊又一次提出了省刑薄赋,多尔衮想,这个金之俊大概是怕孤健忘。多尔衮想,当时出加征主意的官员,一定是苦于国用不足,才主张加征,但不知实行起来,却是国家没有得到灾惠,百姓却遭了殃,成了饮鸩止渴之举,以当时明朝的版图,胜我大清多多,为什么会出现国用不足呢,无非是浮员、冗吏太多,开支浩繁;吏治腐败,因而层层中饱,只要精简了人员,杜绝了中饱,国家财政便不会出现短缺了,又何必加征呢?但要做到吏治清明、人员精干,不是一蹴而就的,须一步步做起,为使世人放心,第一个步骤,就是宣布我大清永不加赋……

            百废待兴,多尔衮充满了信心,乃提笔醮墨,在金之俊的奏章上批道:朱明之失,弊在扰民,历年加征,有害于民而无益于国,开源节流,兴利除弊,何患国用不足?孔子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孤特录于此,请诸君同看,今年赋税,可照万历旧章征收。钦此。

            多尔衮批后,自己觉得还可,便放在一边,看另一份奏折。就在这时,阿济格一头撞了进来。

            多尔衮对阿济格的到来很兴奋,忙停了手中公事,起身和阿济格行满人的抱见之礼,然后让座。

            此时,东暖阁内只有一张大坑,多尔衮就坐在坑上,欲阿济格坐在旁边,可阿济格却像没看见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按说,满人本有盘腿而坐的习惯,阿济格这是旧习难改,可多尔衮却认为不雅,乃拍拍坑席,说:

            “十二哥,坐上来。”

            阿济格就像没听见似的,仍坐原地不动,平日兄弟相见时,那亲密劲丝毫不见,只板着脸像在生闷气。多尔衮以为是怪自己没有出迎,便解释说:

            十一  摄政王爷(6)

            “十二哥今日凯旋,弟本应亲迎,可实在抽不出身,你该不怪我吧?”

            阿济格面皮动了动,勉强挤出一点笑,说:“没什么,你眼下是个大忙人了,连孔夫子的祭祀也要你来管了,又怎么能来迎接我这个哥哥呢?”

            多尔衮听出阿济格的弦外之音,不由笑了笑,接着说:“十二哥,人家对孔夫子那一份尊敬,是我们远远比不上的,就跟西藏人、蒙古人敬达赖喇嘛一样,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半点也不敢怠慢,弟今天可是大长见识。”

            阿济格说:“是吗,那你准备也为这个孔夫子上尊号?你也准备加封孔孟颜曾的后人?”

            多尔衮说:“怎么不是呢,范先生、洪学士都有过奏议,要向天下人昭示,我大清仍一如既往,以孔孟之道治天下,以儒学为正学,为此,宜上夫子尊号。我准备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准备封孔子的六十五代孙孔允植为衍圣公,其余颜、孔、曾、孟四家继承人俱封为五经博士,这事我准备在八月二十一日孔子生日那天宣布。哎,不是尚未宣布吗,你怎么知道?”

            阿济格没好气地说:“我就能猜到,这班可恶的南蛮子用心良苦,准会在这事上做文章。”

            多尔衮对这口气大不以为然——上回为此事与十二哥发生争论,他并没有说服这个十二哥,且十二哥那“蛮不讲理”,一度影响了他,使他过早地下达了剃发之令,今天十二哥气势汹汹而来,开口便是挑衅的语气,看来,一场争执,在所难免了,只好压住气,耐心地说:

            “十二哥,以孔孟之道治国,但凡政务,照搬明制,这不是父皇在世时,就定下的吗?那时还是治理关外,统治的还是我们满人,眼下我们入关了,面对亿兆汉民,还能另起炉灶吗?要知道,儒学是治国的宝典,周公孔子是儒家的创立人,凡想治理天下的人,便都应尊奉他。”

            接下来,多尔衮耐心地和这个文理不通的十二哥,谈起了治天下必先治心的道理,引经据典,一口气说了许多,阿济格却听得心不在焉。

            跟在李自成的屁股后面追了一个多月,从山海关直追到真定府,阿济格可吃足了苦头,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这还罢了,更可气的,是多尔衮那禁烧杀的法令,束缚了他的手脚。在阿济格心中,一直认为此番入关,与以前四次入关没有两样,无非是大捞一把,就说要打江山,在阿济格心中最多也就是能把大清的疆土,扩大至黄河流域,恢复他们祖先大金国的版图,再进一步,他便从没想过。眼下十四弟和他说这些,他全无兴趣,只笑了笑,说:

            “十四弟,你不要扯远了,什么太祖爷要尊孔,那是父皇一时糊涂,或许他也没弄明白,说来说去,你不就是怕汉人造我们的反吗,这有什么,经此番较量,老哥我已把南蛮子那几招全摸到了,他们的骑射远不如我们,上得阵来,我们如同壮汉对病夫,那班人全不是我们的对手,他们要敢不服我们,就让他们试试我的刀子。”

            多尔衮连连摇头,并苦口婆心地解释道:“十二哥,你错怪父皇了,父皇是个明白人,他清楚,治天下不是凭打打杀杀就能一下了结的,杀到最后,仍离不开文治,这就是治心,只有心服口服,才能海晏河清。这以前的汉人,有几千年历史,诗书礼乐,要远胜我们满人,所以,他们看不起我们,我们要臣服他们,就如同要驯服一匹烈马,只有牵住了它的辔头,才能使它归于驾驭,而这孔孟之道,说得好听,是治理天下的总纲,说白了,就是一根最好的拴马绳,能笼住汉人的头,使之皈佛皈法。”

            多尔衮说起这些,真是头头是道,阿济格不是他的敌手,阿济格不由急了,嗫嚅了半天,记起谭泰跟他说过的话,乃说:

            “我看你这么尊奉孔子,可不知人家喜不喜欢你呢。”

            多尔衮一怔,说:“此话怎讲?”

            阿济格冷笑着说:“人家孟夫子不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告诫他的子孙,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要用夏变夷吗;可我们女真祖先又几时教导过我们,要怎样去用夷变夏呢。”

            十一  摄政王爷(7)

            多尔衮闻言,就像自己的心被人扎了一刀。他上上下下将这个十二哥看了一遍,心中很是恼怒,但仍继续用平和的口气说:

            “十二哥,才月余不见,你竟大有长进了,这是谁教的呢?”

            阿济格冷笑着说:“十四弟,你不也是在受教吗,你受汉人之教,便弄出有利于汉人的一套,我可不想丢了自己的祖宗。”

            多尔衮一听这话,就像自己的隐私被人窥破,嘴唇微微颤抖起来。乃“忽”地一下站了起来,双手紧紧地抓着朱笔,为了把心里快要爆发出来的火气压下去,那支朱笔竟一折两断。

            就在这时,豫王多铎一步跨了进来。

            3  满人不学汉人

            多铎奉旨安抚京畿——满人四次入关,四次在这一带烧杀,这里的百姓对满人一个个恨之入骨,此番剃发之令一下,就如火上浇油,马上就着了起来,但他们人数既少,且屡遭兵燹,实力有限,成不了气候,多铎大兵一到,自然作鸟兽散。不过,此番多铎却并没有认真剿办,而是一面赈济灾民,一面晓谕百姓,随着暂缓剃发令的公布,才月余功夫,这暴乱便被平息了,他也是今天才从天津赶回的,不想进宫便遇上这一对兄弟在顶牛,忙说:

            “十四哥,十二哥,你们怎么站着说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