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

宠文网 > 文学理论 > 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

第24章

书籍名:《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    作者:克劳斯·迈因策尔
    《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章节:第24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从现代的观点看,莱布尼茨的类似灵魂的实体显得有些奇怪,它们具有感知和记忆,具有或多或少的生机。但是,对他来说,在具有或多或少复杂性的自动机框架中,用单子论来建立模型却毫无困难。莱布尼茨提出,每一实体都可以用一种单子的自动机来建立模型,单子的不同状态相应于单子的不同的感知。其意识程度是用其复杂性程度来度量的,标志着单子状态空间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大小。莱布尼茨的具有不同复杂性的自动机的状态,都在关联网中相互关联,用他的名言来说就是单子没有“窗户”、没有相互作用,但是像巴罗克建筑中的镜子一样相互反映。在第五章“复杂系统和人工智能的进化”中,将更详尽地讨论莱布尼茨的单子之网。总之,莱布尼茨假定了,精神不仅仅属于人类,而且也是系统的一种特征,这些系统按照其复杂程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度。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如洛克和休谟批判了笛卡尔-柏拉图的如下信念:精神状态可以用反省和纯粹思维的方式进行分析,而无需感觉经验。在经验主义哲学家看来,精神只不过是一块白板,一个接受感觉数据的贮藏室,它是通过联想和抽象而形成概念的。想像只是感觉印象的不那么生动的复本;感知印象可以形象地结合起来,形成如同独角兽那样的概念。

        从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看,休漠发展了一种著名的联想心理学理论。他主张,自然中没有因果机制,精神中也没有因果规律,因果关系只不过是对于那些感觉印象的无意识的联想反映,它们在若干情形如闪电和雷鸣以关联的方式出现。我们可以说,大脑具有无意识的建造感觉印象模式的能力。概念只不过是标志具有或多或少复杂性的感觉印象模式的术语。除了数学以外,再没有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明确概念,只有一些关于事件的或多或少概率断言的模糊模式。在《人类的本性》一书中,休谟写道:

        在我面前的桌子仅其外表就足以得到广延的观念。于是,这种观念是从印象中获得并表现的,是在这一时刻显示给感觉的。但是,我的感觉向我传达的印象,不过是有颜色的点,处于某种方式。如果眼睛可以更进一步地感知事物,我就希望它可以向我揭示这一切。但如果它不可能进一步显示出任何东西,我们就可以得出有把握的结论,广延的观念只不过是这些颜色点以及它们的表现方式的复本。

        按照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人的精神支配着身体机制,如同他所处的专制主义时代的君主统治着国家。对于休谟来说,不存在脱离的人的精神实体。存在的只不过是一个自组织的区域,其中不断地发生着新模式的生成和旧模式的消失,这都由强度不同的感觉印象的联想所引起。休谟的感觉印象的自发结合和分离,可以比做民主社会中的自由公民,他们以群体或党团形式结合起来,而不是听命于君主。

        康德试图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综合起来。经验主义的观点是,认识始于经验和感觉资料。但是,理性主义是对的,因为我们需要精神结构、认知图式和范畴,以组织经验和认知。康德试图引人奠定牛顿力学公理的哲学范畴。他的认识论的主要特征是,认识并不是我们大脑的白板对外部世界的被动印象所引起的。在康德意义上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的过程,由先验的范畴产生着世界的模型。物理事件的空间和时间顺序被归结为直觉的几何形式。在康德意义上的感知是主动的信息处理过程,受到先验预期的调控。通过先验的因果范畴,事件的因果联系在哲学上成为可能。

        因果关系是不能感觉在这点上休谟是对的,但是,在休谟看来,为了精确预见和计算弹子球弹出的路径,只是重复弹出弹子球几次并重复联想感觉印象几次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预期,原因和结果可以由某种确定论的关系联系起来。康德认识论中的一般(确定论的)因果图式实现了这一点。但是,哪一种特定的原因作用是合适的,这个问题要由物理实验来确定和检验。认知图式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着。它们在计算机科学中甚至用编程语言的数据图式来建立了模型(参见5.2节)。因此,康德的认识论可以解释为现代认知科学的重要先驱,在认知科学中假定由认知图式整理大量的经验材料。但是,与康德相反,这些认知图式可以在历史发展中发生变化,正如相对论中从欧几里得空间转变到非欧几何空间所表明的那样。

        斯宾诺莎主张一种精神的一元论,以跳出笛卡尔的二元论,而拉美特利却支持一种唯物主义一元论。笛卡尔的分离中类似灵魂的实体的假设被认为是多余的,因为所有的精神状态都应该归结为人体中的机械过程:“人是机器”。拉美特利主张,在人和动物之间并无根本性差异。智能和反映行为都应该用神经的“冲动”来解释,而不是用“机械中的幽灵”来解释。但是,在18世纪的力学框架中,拉美特利的革命性观点只是鼓舞了生理学研究纲领。

        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赫尔曼·冯·赫姆霍兹(1821-1894)是一位后康德哲学家。他支持一种自然化的认知范畴框架,它是构造任何对世界的特定感知所要求的。当然,康德以后,范畴也发生了变化。然而,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图式如空间、数目、测量和因果性概念标志着19世纪的物理学理论。例如,赫姆霍兹意识到了非欧几何的数学可能性。因此,他认为,正确的物理几何必须由物理测量来确定。

        在生理学理论方面,赫姆霍兹起初是约翰尼斯·米勒(1801-1858)的学生,约翰尼斯·米勒常常被人们称作现代生理学之父。米勒坚持一种特殊的神经能定律,它要求每一神经都具有其自身特定的能量或品质。他发现,感觉是可以由机械影响或化学影响、热、电等等所激发的。康德有关感知的一面现在自然化了,因为它证明了,脑必须根据其对于神经的效应来重构世界。然而,米勒坚持一种非物质的动物精气的概念。他相信,动物精气是不可能测量的,因为它们的速度太快了。

        赫姆霍兹从数学方面探讨了能量守恒定律。由于能量可以转化,但是不可能创造或消灭,生命的非物质的能量超出了守恒定律因而显得没有意义。赫姆霍兹偏向于这样的理论,即一旦涉及到能量问题,身体就可以看作是把能量从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装置,而无需特殊的力或精气。化学反应可以产生出机体所产生的所有物理活动和热。肌肉的活动是由肌肉中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所实现的。赫姆霍兹进一步测量了神经传导速度,并揭示出,它甚至比声速还要慢。从哲学上看,这些结果被解释为对米勒的生命力论的驳斥。

        埃米尔·德·博伊斯-雷蒙德(1818-1896)是米勒的另一位学生。他认为,神经效应实际上是一种电活动波。在那时,组织学借助显微镜开始发现独立的细胞体和纤维。按照这些结果,神经活动和大脑看来是复杂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系统,具有复杂联结网络。20世纪初,人们首次描述了神经元通信结构,其中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发送信号。但是,对于突触联系的观察,在本世纪中叶左右开始运用电子显微镜之前是不可能的。

        感知、思想和情感的出现如何从这些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描述中得到解释呢?一位最先用神经网络的细胞集合体来解释精神状态的思想家,是美国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詹姆士在他的简明教程《生理学》(1890)中,坚持达尔文主义和进化观点,认为大脑并非是为了进行抽象思维在进化中构造起来的,而是为了保证生存才构造出来的。他以实用主义的方式假定,大脑具有许多良好的工程求解问题的特征,它们适用于精神操作:

        离开了进行认识的物理环境,精神因素就不可能得到适当的研究……总之,精神和世界必须一起进化,因此也就是某种相互适合的结果。

        大脑组织在进行算术演算和形式逻辑推导时显得十分可怜。但是,形成概念和联想的能力,作出好的猜想和提出假说,却是大脑的显著特征。詹姆士提出了一种关于联想的机械模型,它可追溯到休谟的先驱性工作,并启发了我们后来的联想神经网络。以更定性的方式来看,他提出了某些原理,其中一部分为现代复杂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所吸收:

        1.詹姆士相信,联想是机械性的,是大脑皮层的功能。

        2.詹姆士的联想原理:

        当两个基元脑过程一起被激活或随即相继被激活时,其中之一具有再现出将激发传播给另一个的趋势。

        3.詹姆士的脑活动的加和规律:

        脑皮层中任意给定点的活动量,都是所有其他点向它放电的趋势之和,这种趋势(1)正比于该点伴随的激活次数;(2)正比于这种激发的强度;(3)正比于竞争点的缺少,这种点与第一个点没有功能联系,向其中放电可能转移。

        如果在第二个原理中,用“神经元”代替“脑过程”这个术语,那么我们就获得了一种突触的描述,突触是霍布后来引入的(参见4.2节)。如果在第三个规则中,用“神经元”代替“大脑皮层中的点”,我们就获得了突触输入的线性加和规则,这与某些霍布类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