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

宠文网 > 文学理论 > 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

第49章

书籍名:《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    作者:克劳斯·迈因策尔
    《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章节:第4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在他的《道德信念论》中,斯密分析了同情心在人类中的作用。在他的《国富论》中,人的自私自利行为被假定为经济学的根本推动力。

        在这两本书中,斯密都试图把牛顿方法运用到伦理学和经济学中去。他把牛顿方法描述为,科学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或证明了的原理,从这里出发,我们能够解释多种现象,并把它们联系在同一条链条之中”。与休谟相类似,斯密也不把科学的起源归功于人对于真理的热爱,而归结到一种素朴的渴望,即最大限度地“迷惘、惊奇和敬畏”。人类生命的伟大目的是要追求均一、恒定和持续地致力于改进人的生存条件。总之,人的自私倾向于追求最大的福利功能。

        按照牛顿的“决不作假设”的格言,斯密强调,人类的自私决非是经济学家的一种理论构造,而是经验的事实。自私是单个人的强大的、自然的推动力,因此也就是一种人权。但是,若干个人的微观利益的相互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造成了共同的宏观福利效果。下面是摘自《国富论》的两段名言:“我不比那些倾心于交易公共产品的人们懂的更多。”以及“我们所盼望的晚餐,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商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关心。”

        市场机制是由供给和需求来调节的,供给和需求推动着竞争者的微观利益成为市场平衡中的宏观福利效果以及“国家的财富”。按照这样一种机械论的观点,借助通过某种“经济妖”或机械发条,微观利益被拉动到共同的平衡宏观态。按照牛顿的方法,斯密把引导着微观利益的“看不见的手”比作天文学中的“看不见的”万有引力中的超距作用。显然,斯密把经济描述成为一个其中发生着许多微观利益处于相互竞争之中的复杂系统。它们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是一种竞争的自组织过程,其终态是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物品的价值是由金钱来度量的。当然,金钱的度量不可能不小心使用。有必要区别由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价格”和产品的“自然价格”或真实价格。经济学家不得不去发现一种“标准价值”,以能校正金钱的价值。于是,斯密已经旨在建立一种以价值理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要衡量社会产品,就需要价值。图6.4说明了斯密的供给和需求的自组织过程,其中的反馈图式中,r是对于物品的需求,c是供给,m是市场价格,n是自然价格。

        但是,斯密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以诸如公正这样的伦理理想为背景来引入“公平”价格。他的探索是以像自私这样的人类本性的事实为基础,来分析“国家财富”的“本性”和“原因”。关于物品的自然价格,斯密和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如戴维·里卡多就试图发现诸如黄金、谷物和劳动的绝对价值尺度。

        在里卡多看来,这种共同尺度应该由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里卡多跟斯密一样,熟悉经典物理学的一般思想。因此,他相信,经济学的某些结论“如同万有引力原理一样确定无疑”。随着历史的脚步向前迈进,经济和政治的问题都发生了变化,里卡多的增长、地租和劳动理论都受到了19世纪初他自己时代的历史条件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出现了像马尔萨斯已经考虑过的要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所带来的经济问题。

        约翰·斯图特·穆勒(1806-1873)这位英国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方法论有着巨大的兴趣。他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推演分析的公理系统,以假定的心理学前提以及对人类行为的所有非经济方面进行的抽象为基础。这些抽象可比作如同力学中的摩擦那样的扰动因:

        扰动因有其自己的规律,如同被扰动的原因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样;从这些扰动因的规律出发,扰动的本性和数量也就可以预见……特定原因的结果于是就可以加入一般原因的结果之中或从中减去。

        在上面的引语中,穆勒显然描述了经典物理学中的因果性原理,它是使长期预报成为可能的基础:相似的原因引起相似的结果。因此,穆勒的经济学方法论就与拉普拉斯经典物理学精神是一致的,假定在近似知道初始条件的情况下,运用经济学定律就可以近似正确地作出预测计算。而且,穆勒的公理假设还定义了一种简化的经济行为模型,而非复杂的经济现实。

        于是,穆勒就成为了第一位明确以虚构的“经济人”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家,处于整个复杂性之中的真正的人不见了,而原先这是斯密研究的主题。这个一般性的经济人假说扩大了某种经济性功利功能,其经验基础是某种经验,即以对穆勒同时代的人进行反省和观察为基础,但是它并非是从特定的观察或具体的事件之中推导出来的。与此类似,牛顿的一般性万有引力定律也是由对于落体或运动天体的某些特定观察从经验上证明是合理的,而不是从这些事件中推导出来的。穆勒的方法论与19世纪物理学中对形式化系统和模型的新见解相吻合。

        现代数理经济学的先驱们如瓦拉斯和帕里托传播了物理学的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这两位思想家都是所谓的洛桑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经典理论已经明显受到物理数学概念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地谈及经济力量和机械平衡之间的大体相应。实际上,数理经济学的先行者们主要是从力学和热力学中借用词汇,例如,平衡态、稳定性、弹性、膨胀、充气膨胀、收缩、流、力、压力、阻力、反应、运动、摩擦,如此等等。

        1874年,瓦拉斯接受了斯密的如下思想: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最大化就将导致经济的所有产品和因素市场在供给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平衡。从瓦拉斯以后,一般平衡理论就成为了主导概念,它要求证明在一种经济的数学模型中存在平衡态。数理经济学家力图把复杂系统的元素从其环境中分离出来,用外源参量进行说明。不过,如果外源参量自身依赖于整体系统的影响,那么,把系统与环境分离并忽略掉实际存在的反馈,从而建立起适当的经济模型就是可能的。

        一般而言,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力图通过标志线性和机械性模型的某些特定的假设,来减少经济实在的复杂性。首先,他们相信理性经济人用这种虚构来看待人们的每一行为。例如,市场中的这种经济人的个体行为,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被分离出来。人们的行为可以用从个体行为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行为模式来描述。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假定,人的个体行为如同遵从一定运动数学定律的机械系统中的元素一样,是规则的、可预见的。如果起始条件和环境是已知的,是可精确测量的,那么就可确信,环境之中的个体行为就犹如气体中的分子一样,其行为是确定论的。

        假定了一个社会是由其成员的加和性行动构成的,经济模型的线性也就遵从叠加原理。叠加原理意味着,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与个体行动的加和没有两样。显然,线性模型是从不可预见的、非理性的个体行为的抽象,是从环境制约的抽象,是从个体与其行动之间的非加和性(“非线性”)和协同相互依赖性的抽象。

        这些线性的方法论原理,完全相应于拉普拉斯的物理学世界观。它们对今日的主流经济学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尽管本世纪的物理学自身已经经历了一些重大的革命,例如产生了以不确定性关系为特征的量子力学。但是,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关系是依赖于普朗克常数的量子力学算符之间的一个特定关系的结果,它看起来似乎与经济世界全然不相干。然而,薛定谔和海森伯的量子形式仍然保持着线性(对照2.3节)。事实上,经典的线性动力学系统具有非常规则的行为方式,从而允许作出精确的预见。而一个非线性的模型却表现出混沌的行为,对其作出长期预见是不可能的,因此被看作一种蹩脚的经济学工具。

        在20世纪,数理经济学家已经越来越放弃洛桑学派的物理主义了,该学派曾试图把经济系统比拟为某种经典物理学系统。经济学家已经在力图找到他们自己的基本数学工具。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假设已经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被看作是正当的。这种正式态度在约翰·梅拉得·凯恩斯1938年给罗衣·哈罗德的一封信里有如下的表述:

        在我看来,经济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你没有坚定地拒绝试图……将其转变成一种伪自然科学……按其模型及其选取模型的艺术,以模型与当代世界相关联的做法来看,经济学是一门思维科学。

        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受特征的经济崩溃的影响,凯恩斯和其他人都强调经济系统不具备自动自我调节能力。“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成为所谓的凯恩斯主义中的一个常见的说法。于是,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要借助特定的政策例如财政主义工具从外部来使经济系统稳定化。线性模型被新古典主义理论所特别采用,人们再一次集中在对平衡经济学的研究上。

        非线性探究方式,主要是受到了那些对于古典平衡经济学理想感到不满意的经济学家的青睐。因此,凯恩斯学派的学者们在并不熟悉非线性的数学方法的情况下,经常对线性的平衡理论框架提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