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国可以说不

宠文网 > 文学理论 > 中国可以说不

第2章

书籍名:《中国可以说不》    作者:
    《中国可以说不》章节:第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我此时想做一点正论:

        文化教了我比较直捷简单对待事物的方式,比起中国长辈们教

        我们的要实惠痛快得多。开朗和自信心的表现,恰是羔羊般的

        我们所需要的。以上是其一。其二:我们的国家媒体,大多数

        国际新闻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老妈妈英国广播公司购

        得,这就决定了我们接受世界事务必然受一种限制;而且何况

        又是: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们应该去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

        国家,也注定了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是新闻头版的内容。我

        的意思不是说客观导致了我们的错误(或者叫价值上的迷茫),

        我认为一个人应该用深厚的态度看待历史:对于自己的闪光面

        与阴暗面都应如此。不能轻率地说:“啊,我要同昨天告别。”昨

        天你怎么能够“告别”得了?!因为它都是你的一部分。我要讲

        一件事情,说明即使是我最陷进“美国情结”的时候,我还是

        有所感悟——或者叫忏悔吧。

            好像是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八六年的样子。住在我上铺

        的是上海市的学联主席,浙江上虞人,姓吕。我们特别喜欢讨

        论中东问题,那时候以色列把巴解组织赶出了黎巴嫩。这件事

        无论是战略战术上都具有传奇色彩,倾向谁,不倾向谁,前面

        我已经说过了,我肯定有着自己一贯的尺度。有一天,老吕兴

        冲冲地跑来告诉我:有一个巴勒斯坦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团要

        来上海,我们学校有几个名额,他已经为我安排了一个名额。不

        过老吕告诫我:一定不能冒失,所有的问题应该由巴勒斯坦学

        生先谈。包括他们巴解的内部派别斗争也不能问。我答应了,尽

        管我心里有看法,但我是个学生,我应该守纪律,尢其是在国

        际交往方面的。

            且不说我们和他们交流了什么。我事后有一种启发,我们

        自以为是“信念”的东西在第一手材料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我们原本的最基本最朴素的东西到哪里去了?我突然发现我们

        平素的似乎很“上进”的东西其实是很势利的。一个失去了家

        园的民族,在为自己的基本权力战斗着。而在中国某大学的一

        处沙龙里,一群太平犬却在奢谈着“以色列的英雄”和山姆大

        叔的“世界责任”。虚假的精神繁荣使我们失掉了真诚,我们貌

        似闯将,肆无忌惮地否认着官方的价值,以可鄙的态度看待弱

        小民族的斗争,以毫不掩饰的势利态度欢呼美国,难道这就是

        成熟?这就是证明我们这一代人有出息的表现?我悄悄地为自

        己一呸。

        再认识:亲美的心理瘟疫何以漫延

            对上一个题目我可以理出一个基本线索:我(或可以加

        “们”)的亲美有一个真诚感受到功利感受的过程。我在末尾讲

        了一个插曲:我同巴勒斯坦学生代表团的交流,以及它给我带

        来的诗意般的冲击——我也必须说,它是真实的,但不一定是

        可靠的。暨然在十分钟之内可以摧毁十年的信念,那么十分钟

        之内树立的信念也可能在一秒钟内被再摧毁一次。

            李鹏总理曾在八年前很诙谐地回答过一个外国记者的提

        问。外国记者问的是这一届政治局中有许多都是留学生。那

        么这种构成会不会对中国外交的倾向性产生影响,意思是说:会

        不会产生所谓的“亲苏派”?李总理回答:留苏人员在领导层中

        的比重是历史形成的,因为五.六十年代只能去苏联和其他东

        欧国家学习。记者的推衍是说不通的。假如照记者的逻辑,我

        们现在大量的青年人在美国学习,将来的领导层是不是就要形

        成一个“亲美派”呢?——当时全场哄堂大笑。

            李总理的话是非常明确的,表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信心。

        同时他也道出了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国家留美学生的比重相当

        大,他们回国以后势必成为我国未来干部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我对以上事实没有丝毫的担心,我夫人就想出去,我

        亦不反对她去。对于有智知的人,能够长见识的人,对真理能

        有感悟能力的人,势必能够成为国家栋梁的人,不必要有什么

        担心。我所要说的是:宽泛而无孔不入的美国印记,在我们自

        身心理上造成的瘟疫,倒是值得好好说上两句的。

            首先我想提到一本杂志,名叫《读者》,我指的是中国大陆

        出版的原名《读者文摘》现因知识产权原因改名为《读者》的

        这一本。我知道中国《读者》同美国《读者文摘》不能等同,我

        也知道《读者》选用国内的作品比重较大,我更知道《读者》的

        追求及其民主性。但是对《读者》杂志的看法,九十年代初,朋

        友们和我就很长时间地议过。《读者》实质就是一处小小资产阶

        级的精神乐园(注意:原文如此,我在小资产阶级前面又加了

        一个“小”)。我冠之“小小资产阶级”不是借意识形态之刀来

        砍人,因为即使在西方,“资产阶级”在社会学意义上也是一个

        批判概念。为什么这样说《读者》?《读者》跟“亲美的心理瘟

        疫”有什么联系?这么说吧,《读者》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文

        化水平一般但又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们的虚荣心,她使得“小

        小资产阶级”们通过一些个难度不大的哲理(美学)破译使人

        获得一种智力上升的错觉,一种逃避现实的快感。我又回到最

        初的例子美国电影《农家女》上面,我当年“寻根”时,最激

        赏的一段国会演说辞,大意是这样的:

                在俺的老家,有一位医生,人们管他叫张医生。张

            医生给人治病,治好感冒别人就送给他一块馍,治好

            偏头痛别人就送他一把大葱,有时什么也没有,张医

            生也不说啥,他明白村子的人都挺穷。村里人找张医

            生挺好找的,张医生就在门前挂了块匾。上写:

                        张医生              楼上

                可天有不测风云,医生也有得病的时候,终于,张

            医生一病不起。下葬那天,村里人商议着给张医生凑

            钱立块碑,可是他们实在没钱。于是乎他们把那块匾

            插在张医生的坟头,来来往往的过客都能看到这样一

            行字:

                        张医生              楼上

                今天,一位总统死了。他的国际联盟的理想虽然

            没有实现,但历史会给他刻一块碑,上写:

                        伍德罗·威尔逊      楼上

            活脱脱的一副《读者》文风,隽永而通俗,热情而克制,甜

        蜜而不流汁,微酸而不涩喉。从好莱坞到兰州,基督教的道德

        观,十字军的荣誉感,专栏作家的审美情趣,装点着上亿读者

        的迷梦,滋养着一代新的“农家女”。

            这种虚伪的言论空气充斥在美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交生活之

        中。每一段庄重的声明都以一种诗意、竭尽心声的形式加以

        发表,一种干净的、貌似真诚的语言操作,一个被八股文操纵

        了两百年之久的国家,一种善于以精品散文来掩盖严峻事实的

        国民情趣。不要忘了这个住在“楼上”的伍德罗·威尔逊是这

        样给世界治病的:他毅然牺牲中国的利益把青岛划给日本;他

        的所谓“国际联盟理想”因为欧洲列国不愿他指手划脚而被他

        羞怒地放弃。这样一个善讨价还价的威尔逊和“楼上的医生”有

        什么修辞上的天然联系?啊,我们幻妄的心被它的情趣感动着,

        我们的腹中涌起饱食快餐后的噫气,我们津津乐道地沉湎于厌

        世的痛苦之中,我们模仿美国式的坦率和纯真,却迷失了原

        本身上含义更深的质朴和艰辛。我工作两年以后,在一次处理

        旧信件的时候偶然翻出几封大学期间我寄给家里的明信片,它

        的文风使我作呕,它呈现的“民主精神”令我羞愧难当——

                亲爱的爸、妈:

                    圣诞快乐!

                    顺祝你们新年快乐。我刚从南京——高邮——扬

                州——镇江走了一圈回来。没有通信,你们又生我的

                气啦。请原谅我,不管我在形式上有什么欠缺,请相

                仪是永远爱你们的。今天我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调

                频节目里两次听琶德克萨斯的州歌《家乡的绿草地》,

                温暖的感情充溢我的心胸。

                    爸爸提到的希望(指争取入党——作者注),请以

                后不要再提了,我不想以后跟爸一起过党内生活,而

                且互称同志。

                ……

        那一年我已二十二懈,当我二十五风重新翻出这段极其轻

        佻不恭敬且略冒傻气的文字,我头脑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小

        年纪,尽不学好。”第二个反应是:这段以明信片形式传达的别

        扭文字会给我的父母造成怎样的痛苦?以及会给我留下怎样的

        笑柄?这种今天看来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仪态居然充斥着我

        数年之长的大学示知生活!

            继续回到现实,在我毕业.工作婚姻.社交的方方面面,

        我发现美利坚合众国的影响不是越来越淡,而是越来越浓厚了。

        这应该同我生活的圈子有关,我的圈子是一个足够长见识的圈

        子。我认识的人当中不下二十个直接去了美国,这足以让我泛

        起惊奇和嫉妒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