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民间偏方大全

宠文网 > 科幻小说 > 民间偏方大全

第550章

书籍名:《民间偏方大全》    作者:
    《民间偏方大全》章节:第55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8、解毒作用:新近有人试用大蒜片0.3克,每日3次口服治疗铅中毒,有效率100%。通过小鼠ATP酶变化研究大蒜对汞中毒的防治作用,亦显示其拮抗作用良好。

        9、其它:大蒜还具有抗辐射、保护生物膜等作用。0.5%大蒜液5分钟后可使阴道滴虫丧失活力,本品也可用干牙周病、鼻衄、感冒、慢性胃炎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大蒜提取物有增加伊蚊幼虫死亡率的作用,其百万分之一的提取液对雌蚊有驱除作用。方剂基础研究项目启动

        其他  中医常识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又称973项目),近日启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系国家科技部为推动各学科基础研究而设立的一系列研究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是该系列项目中唯一一个中医药学科项目。该项目聘任的两位首席科学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王永炎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王一涛。在项目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王永炎提出“创新开拓,学术民主”的总体要求。

        王一涛称,在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受到三个问题制约,就是质量控制、剂型工艺和新药创新。方剂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在中医药重大基础研究中选择方剂为重点对象,研究中主要策略是扬中医药之长,补西药之短。疗效、质量和方剂的科学配伍理论,是关系到国民健康和产业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科学问题。中药产业化过程要通过药材、饮片、方剂进行适当组合,要在重要环节上争取突破。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庆生高度评价了该项目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认为该项目打破行业地域界限,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以解决中医药研究重大科学问题,其本身就是成果。中医药学应当在科学研究发展中解决自身问题,要尊重中医基础理论,引进现代自然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开拓,发挥首席科学家和课题组的作用。中医药科技成果开发转化

        其他  中医常识

        上海中医药大学及附院中医药科技成果调查资料表明:1996-1998年该校共获各级科技成果奖51项(国家级12项、省市级13项、局级26项),其中涉及老中医经验总结的有6项,占11.8%,中医基础研究的有8项,占15.7%,中医治疗方法研究的有9项,占17.6%,而中医方药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达28项,占54.9%。这些中医药科技成果,是临床治疗肿瘤、心血管、内分泌、消化道、哮喘、免疫紊乱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但这些科技成果和研究项目大多转化为各所医院的自制制剂,开发研究转化为产品的并不多。

        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三所附院自制制剂有近百种,其中有可研究开发的药物处方。专家指出,目前中医须注意发挥优势,既要开发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新颖方药,又要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医疗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建议加大中医药研究的科技含量,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新药开发和研究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基础研究、新型剂型和提取方法、质量标准规范、安全评价体系、信息系统等现代中药研究开发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市场开发风险基金和研究人员奖励基金。西安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显疗效

        其他  中医常识  西安中医骨病医院科研小组根据中医“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理论,经试验研究,使股骨头坏死病理过程缩短,使临床治愈率明显提高。

        该院是一家以纯中药制剂治疗各种疑难骨病的专科医院,院长郭万英及主治医师马凌凤等科研小组长期攻关,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椎炎、骨不愈合、腰椎盘突出等骨病中,总结有效方药方法。将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作为重点课题研究,发现该病根本在于血瘀。其将股骨头坏死分为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三种类型,治疗上依据中医“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理论,研制内服药“补骨丸”、“通髓胶囊”和外敷药“神效散”等系列中药,经治2600多例股骨头坏死病人,发现该药能缩短和改善病理过程,使78%以上患者临床症状消退,能使坏死的股骨头在X线、CT核磁共振上完全修复。该药对骨髓炎、骨结核、脊椎炎、骨不愈合、类风湿、腰椎增生等有较好疗效。该成果已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运用基因钳揭示中药抗心律失常机理

        其他  中医常识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周晋,首次运用基因钳等方法,揭示多种中药纯品有否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理,其中一些研究结果推翻既往研究结论,为指导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科学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近年,国内先后开发研制几种抗心律失常中药,如蝙蝠葛碱、小檗碱、小檗胺、苦参碱、粉防已碱等。周晋工作于哈医大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在杨宝峰教授指导下,对包括上述中药纯品在内的多种抗心律失常中药进行药效学及全细胞膜片钳研究。于1998-1999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继续进行此课题研究。其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钳等技术,对小檗碱、苦参碱等对表达于非洲蛙卵母细胞克隆钾通道进行观察,证实苦参碱对存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多种钾离子通道无抑制作用,对其它离子通道的影响和血药浓度亦不符,推翻以往研究结论,解释该药抗心律失常作用微弱的原因。科研人员探讨大蒜是否真有益于健康

        其他  中医常识  园艺及保健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大蒜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试图找到大蒜中的医用成分,确认大蒜是否具有人们所认为的保护心脏、预防癌症的功用。

        英国园艺研究组织的布莱恩·托马斯博士认为大蒜中的硫磺成分对预防人类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确实效果,他说:“大蒜中有助于防癌及保护心脏的成分一旦被找到,我们将最大限度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由欧盟赞助的另一个研究小组也已启动一系列有关吃大蒜有益健康的研究。“策达医疗在线”报道,认为大蒜有益健康的科研人员将努力寻找分离大蒜中的硫磺类化合物并克隆其基因,培育新的大蒜植株,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健康保护。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

        其他  中医常识  中药应向世界铺轨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应该是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二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审判庭”。

        国家科技部信息中心研究员贾谦说,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是:

        看问题角度不同

        中医药学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各部分相互影响。中医药有宏观准确性,缺少微观精确性;而西医药学则从微观看问题,采用分析法,不把人当成人,而视为各零件的组合,有微观精确性,却无宏观准确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宏观可以统帅、包括微观;微观只能说明和解释宏观,而不能统帅和包括宏观。因此中医药可以同化西医药,西医药不可能同化中医药。也可以说,中医药博大精深,再有200年,西医药也赶不上、也理解不了中医药。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

        依靠对象不同

        西医给人找病,中医给人找健康。西医以药为依靠对象,用药对抗疾病,如用药消炎灭菌。中医则是依靠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虽然有时也用药直接对抗一些疾病,但用药主要是借以调动人这一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已。西医是对抗医学,中医是中庸医学。

        毒副作用问题

        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用靶点单一。有人提出,中药是多靶点作用,其实是不合适的:中药用于调整而非对抗。西药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很大,历史上多次重大药害事故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淘汰的PPA又是一例。西药之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只要辨证论治,配伍得当,中药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中病即止”,“效必更方”,从不主张长期大量用药,几千年来,没有哪种中药因毒副作用被淘汰。中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他  中医常识

        中医学认为,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是引起中暑的外因,而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内因。夏季暑气当令,温度高、湿度大,人体若正气不足或劳累过度耗伤津气,暑热之气便可侵入人体而发病,因此,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长期卧床病人、产妇、新生儿容易中暑,室外作业者也容易中暑。张平医生认为,本病的治疗以清暑泄热为基本治法,要突出一个“快”字。

        中医治疗

        依照病情辨证论治,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暑入阳明

        症见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本证为暑热伤气,热盛阳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芦根30g、西瓜翠衣30g、粳米10g。

        暑伤津气

        症见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热伤气,津气两伤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生津益气。清署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0g、石斛10g、麦冬10g、黄连6g、竹叶10g、荷梗10g、知母10g、甘草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