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周恩来的智慧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周恩来的智慧

第32章

书籍名:《周恩来的智慧》    作者:
    《周恩来的智慧》章节:第3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如果观念上是以赈代工,那么就不应该用那么多钱来赈。工作要找强壮的人

        来做,工人要合乎工作上的需要。他赞成作一方土二斤半小米,多作多得,

        少作少得的具体规定。

        周恩来的以工代赈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第一,将救灾工作与治水工

        程结合起来,既解决大量灾民的饥饿问题,也解决大规模治水所需要的民工

        问题。第二,工赈结合,重点在于工,在于治水,并相应地体现出治水劳动

        贡献大能得到较多的救济粮的原则,既克服单纯救济和依赖救济的思想,又

        奖励先进,提高劳动效率。第三,将劳动义务与劳动报酬结合起来,治水是

        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人民有义务为治水贡献力量;同时,在国家财政困难

        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招雇治水劳工。

        建国初期的以工代赈,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但周恩来通过以工代赈所

        表达的思想,对今天的防灾、救灾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恩来把生产自救作为整个救灾工作的中心。1949  年12  月,周恩来签

        署的《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要求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发动和组织人民

        生产自救、战胜灾荒。1950  年4  月12  日,周恩来针对救济工作指出,经过

        长期战争的中国,创伤是需要医治的,灾荒就是创伤的一种,如何医治呢?

        自救。中国人民能从战争中战胜,解放了自己,也必能在战后医好创伤,从

        和平中建设起来。1951  年9  月26  日,周恩来在阐述发展生产巩固财政经济

        问题时,总结了淮河流域对待水灾生产自救的经验,他认为皖北1951  年夏粮

        丰收是救灾跟生产结合在一起得到的好处。

        1964  年,河北很多地方再次遭受洪涝灾害。10  月24  日,周恩来仔细审

        阅了灾情报告,致信李先念:“在开会前,请你打个电话告诉河北,请他们

        确定一个书记或一个副省长认真地将生产救灾抓一抓,并一直抓到底,重点

        放在生产自救。救灾费应先拨一些,实事求是地发给那些确实买不起粮的灾

        户。”

        1965  年华北干旱,1966  年初旱情仍在发展。1966  年3  月8  日、22  日,

        河北邢台两次地震。对当时的旱灾、震灾,周恩来都强调要生产自救。他到

        震区的每一个群众大会上,都要号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

        建家园”。他说:“恢复了生产,恢复了力量,就对得起死去的人。”1966

        年4  月5  日,周恩来在邯郸磁县,对抗旱打井、海河工程,提出了“干劲要

        大,步子要稳,讲究实效,实事求是”的总要求。他说:“救灾离不开生产,

        生产自救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整个邯郸干劲是大的,精神是好的,但要

        强调生产自救”。“生产自救,整个说来就是自力更生”。

        为什么救灾工作要立足于生产自救?第一,避免单纯救济的做法,克服

        依赖救济的思想,使国家救济能真正发挥作用。1966  年3  月15  日,他说,

        关于地震救灾款,我批了,现在我还有点不安心,这样做究竟是办了好事,

        还是办了坏事?拿3500  万元倒不是难事,问题是就怕一宣布,给群众造成一

        种依赖思想。我不吝啬钱,也不吝啬物,就是不要使群众认为来得太容易了,

        把自力更生精神丢掉了。第二,减少国家财政对救灾的支出,以便集中财力

        进行四个现代化的建设。1963  年9  月7  日,周恩来在8  省生产救灾会议上说。

        “我们要建立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国

        家,必须下几十年的功夫,争取在本世纪内建成社会主义的强国”。因此,

        “特别要强调节约,要搞生产自救”。否则都要靠国家救济,就要影响国家

        积累,影响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第三,单纯救济只能解决眼前的和一部分人

        的困难,杯水车薪,救济有限;组织灾民恢复生产与发展生产,提高自救能

        力,既可以尽快渡过眼前的困难,还可以为克服来年的困难打下基础。1951

        年9  月26  日,他说,救灾一定要跟生产相结合,使农民得到了救济以后,又

        能够为明年的生产打下基础。这样做会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同时,对于全

        国发展生产、巩固财政来说会有决定性的意义。1953  年5  月16  日,周恩来

        签署的《政务院关于加强增产粮食和救灾工作的指示》指出:“只有帮助灾

        民搞好生产,才能安定灾民情绪,缩短灾荒困难时间,渡过灾荒”。邢台地

        震时,他对灾民们说:“家里丢的,地里收回来,才会把我们家园重新建好。”

        怎样进行生产自救?周恩来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具体措施。首先,从季节

        上,夏季损失要力争秋季补上;冬季加紧积肥、沤肥、保护牲畜、修补农具、

        备好种籽;春季多种早熟作物与果菜。周恩来说,要不误农时,抢季节,分

        先后,抓重点。干旱面前,只要下一点雨就要及时抢种;洪涝面前,只要水

        一退就要组织生产。其次,在农业受灾后,要因地制宜,恢复与发展副业、

        手工业、运输业、渔业等等。开展运销事业,变人养牲口为用牲口赚钱来养

        人。在沿海沿河湖泊地区,组织灾民捕鱼、打捞水产。他说,尽管是灾年,

        粮食减产了,副业和多种经营可以多搞一些,粮食少了,其他收入多增加一

        些也好。再次,有震抗震,有旱抗旱,有涝排涝,通过人事努力减少受灾损

        失,反对被灾害吓倒、听天由命、悲观失望的情绪。对于水旱之灾,他强调

        要组织灾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井,开渠,截潜流,挖水窖,平整土

        地,修梯田、台田、园田、坑日,长期打算,有阵地的前进。另外,开展节

        约互助运动,号召灾民省吃俭用。

        一方有难,八方相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周恩

        来多次指出,在灾区实行生产自救以后,实在困难的,国家还要帮助解决。

        救灾拨款,一是给灾民解决吃、穿、住、烧和治病问题:二是恢复农业,堵

        口复堤;三是工业交通受了影响的,校舍、行政机构房屋损坏了的,要加以

        修复。1966  年初,面对华北旱灾,周恩来提出要从各个方面积极支援抗旱斗

        争。他列举了物资支援、地方自助、工业支援、三清(清设备、清材料、清

        资金)支援、财粮准备、运输调动,他支持余秋里的建议:要减少一些自行

        车的生产,增产一些胶轮车,支援抗旱,并指出,要抽调一些车辆支援抗旱。

        地方挂钩,他提议天津市与天津专区、承德专区挂钩,北京市与张家口专区

        挂钩。

        在各方面的援助中,周恩来还提到贷款的有偿援助方式。

        长期坚持多难兴邦——防灾抗灾的恒心与信心

        周恩来指导防灾、抗灾,同他指导整个经济建设一样,主张把理想和现

        实、故略和战术、当前和未来、目标和步骤,既重视长期坚持的恒心,也重

        视多难兴邦的信心。

        1950  年8  月18  日,周恩来主持第46  次政务会议,讨论全国民政会议综

        合报告。会上,他指出,对自然灾荒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还不能

        控制它,只能做到防止它和减少所给予我们的灾害。同年11  月3  日,在讨论

        治淮报告时,他又指出,治淮的过程是由有灾到少灾,由少灾到无灾,一步

        一步来。1953  年8  月20  日,在186  次政务会议上,周恩来针对“看见灾就

        想战胜”的急躁行为,指出,中国地方这样大,每年没有灾是不可能的。改

        造大自然不是短期的事。农、林、水利3  个部的工作是长期的奋斗,我们要

        提高警惕,不可高枕无忧、盲目乐观。1954  年9  月23  日,他在一届人大一

        次会议上指出:“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是我国人民的一个长期的艰苦的任务”。

        1957  年4  月24  日,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改造自然是一个长期斗争。拿

        水来说,要把黄河的灾害、淮河的灾害、长江的灾害、珠江的灾害、辽河的

        灾害、松花江的灾害克服了,而已控制它了,那不晓得要多少世纪,决不是

        20  世纪能够完成的。

        “大跃进”期间,经济建设贪多贪快、急躁冒进的倾向,对防灾抗灾工

        作也有影响。1959  年10  月,全国水利会议上曾设想提出在3  年内基本解决

        水旱灾害的口号。当文件草稿拿到周恩来那里时,他哈哈大笑地说:“3  年

        内要基本解决水旱灾害?太积极了一点。”经他再三说服,水利部修改了这

        个口号。同年11  月,周恩来听取王化云汇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初步

        方案时指出:规划口号要提得恰当,过去认为作了水上保持工程和措施,保

        水保土就解决了,现在看来距离还很大,祖宗欠下的债我们一定要还,但水

        土保持是长期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提出,备荒是长期的事情,

        总得一步步来;抗旱防涝,步子要稳,要有长远打算,不能一锤子买卖,不

        能太急太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