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周恩来的智慧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周恩来的智慧

第40章

书籍名:《周恩来的智慧》    作者:
    《周恩来的智慧》章节:第4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1972  年11  月21  日,

        周恩来最后一次主持葛洲坝水利卫程汇报时,意味深长他说,水利至少有三

        千年的经验,这是科学的事,都江堰总算个科学,有水平,有创造!两千年

        前有水平,两千年后我们应更高。这是周恩来对研究提高、继承发展都江堰

        的建筑成就与治水经验的重要嘱托。

        “大跃进”期间,有关领导不经科学论证,贸然决定改建都江堰,修建

        综合利用的水电站,水电部派员检查后,认为设计方案对推移质、漂木等许

        多问题考虑不够,如盲目改建,不但不能达到设计意图,还会破坏原有工程

        的效能。最后,情况反映到国务院,周恩来亲自批准拆除那次改建的部分,

        恢复都江堰工程的原貌。他多次指出要认真研究都江堰的经验,保护好都江

        堰工程,古为今用;多次批评那次改建的主观随意性。1961  年7  月4  日,周

        恩来批评指出,四川灌县都江堰是秦汉时代依照水势修起来的,引岷江水灌

        溉很多地方。现在有个工程师要把它改造,这种创造精神可嘉,但要很好研

        究。1964  年6  月10  日,他又批评那次改建都江堰违反了自然规律,造成了

        一些破坏。

        以后,经过10  多年的勘测、实验和研究工作,慎重提出都江堰的改建设

        计,经审批后于1973  年开工,1974  年完成,这次改建是成功的,在原有工

        程基础上,加上现代化的闸坝,提高和扩大了都江堰的效益。”

        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万人大会堂水天一色的设计方案

        在经济建设上,周恩来向来反对见物不见人的错误思想和做法。1956

        年,在国务院的一次常务会议上讨论关于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时,有关部

        门汇报旅大有两只渔船沉没。原因是渔业公司、领导对群众的生命安全不负

        责任,气象部门发出大风预报,渔业公司压了24  小时才发报通知渔船。而且

        电文开头不是让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而是问鱼捕得怎么样。周恩来听后十

        分气愤他说,封建时代马厩饶了,孔子还间人不问马,“盖贵人贱畜”。我

        们今天,共产党的某些干部却问鱼不问人。他责令有关部门起草关于安全生

        产的指示,要以事例说明:关心工人,事故就少:不关心,事故就多;关心

        人、贵人,是每个干部的责任。

        在城市建设上,周恩来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主,物为人用”。

        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其中的万人大礼堂是整个工程的主体。可是,万

        人大礼堂,空间这么大,如果处理手法不当,人坐在里面就。会感到渺小和

        压抑。怎样处理这个矛盾?专家们意见纷坛,莫衷一是。周恩来了解到这一

        情况后,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建筑必

        须“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使享用它的广大人民群众感到心情舒畅,感到

        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根据“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指导思想,周恩来

        提出了“水天一色”的设计思路。他启发大家说:“人站在海边,看海不显

        得远,看天不显得高,人并不显得渺小,这是什么原因呢?”说罢,他随手

        用铅笔画了一个不规则的扁圆形的顶棚图,启发大家在设计上利用这个视错

        觉。周恩来的话如同黑夜拨亮一盏灯,使搞过几十年设计的老专家豁然开朗,

        倾身折服。

        按照同恩来的设计思路,设计师们把礼堂的内部设计成“水天一色”的

        形状,顶棚与冶面圆角相交,成穹窿形象,从顶棚到墙面。上下圆曲浑然一

        体,使人感觉既不压抑又不空旷。

        技通中外桥架南北——采用西林管柱钻孔法建长江大桥

        长江自古称为“天堑”。江宽水深,风起浪作。“白浪如山那可渡,狂

        风愁杀峭帆人”。中国人民很早就希望在长江上架设桥梁。但是,使长江架

        桥的理想成为实践,并实现“天堑变通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周恩来具体过问了建设长江大桥的决策,他批准采用苏联专家康·谢·西林

        的管柱钻孔法,不仅对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起了关键作用,而且对后来

        的南京长江大桥等大桥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3  年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具体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建

        设。1954  年1  月,政务院第203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

        议”。但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决定采用当时世界习用的“压气沉

        箱”法施工。在枯水季节也有三四十米深的长江江底用这种方法施工,最健

        壮的人每天也只能下去工作15  分钟,而且一年只能施工三四个月。

        1954  年7  月,苏联专家康·谢·西林提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不采用压

        气沉箱法,建议用管柱钻孔法。管柱钻孔法有明显的优点,能在距水面37

        米以下施工,不受深水期的限制,而且不影响工人身体健康。周恩来获悉西

        林的管柱钻礼法后,又仔细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采用管柱基础架设大桥

        在我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从稳妥、可靠起见,周恩来要求经

        过实验才能施工。有关部门对管柱钻孔法的设计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半

        年的试验,证明确实可行,这样,周恩来同意报经中央批准。由于采用西林

        的管柱钻孔法的新技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比原来的预计溉缩短了工期,

        又节省了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竣工后,为感谢西林创造性地提出并且具体地指导大家共

        同实现了新的桥梁工程技术,使大桥质量良好地提前建成,周恩来署名授予

        西林“感谢状”。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也采用了管柱钻孔法。

        1971  年6  月,周恩来陪同外宾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在桥上,他指出,南

        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发展了武汉大桥建设的经验。他说,武汉大桥所用的管

        柱钻孔法,是苏联专家西林设计的,苏联没有采用,我们在武汉采用了,南

        京也用了,而且有发展。他认为,对我国的大桥建设西林是有功劳的,武汉

        大桥给管柱钻孔法立了一个碑,南京大桥可以挂西林的照片。

        在,‘文化大革命”的氛围下,周恩来公开肯定苏联专家西林对长江大

        桥建设的功劳,肯定我国采用后并获得成功的管柱钻孔法是外国专家发明

        的,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对关门建设、盲目排外的极左思潮的否定,是对

        开门建设、技术引进的肯定。

        车船互补相得益彰——发挥长江水运之长消除陆行障碍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干流横贯东西,支流辐辏南北,江阔水深,

        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在世界同类河流中,航运条件最为优越。有人估算过,

        一条长江可以顶40  条铁路的运量。筹划三峡工程、兴修丹江口和葛洲坝水利

        枢纽不仅为了防洪和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亦是

        其重要目的之一。在葛洲坝工程修建过程中,周恩来多次强调航垣问题,提

        出不能顾此失彼,为了发电而影响航运。一次会议上,他十分严肃他说:“长

        江水断了还得了!”‘航运中断是大罪呀!”他还嘱咐林一山:“我给你一

        个任务,如果船闸不通航或减少航运效益,葛洲坝工程要停下来。一条长江

        抵多少条铁路啊,一条铁路也不许中断,何况长江!”

        “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斗愈演愈烈,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也受到影

        响,轮船难以顺利通航,航运事故接连不断。为扭转铁路瘫痪、长江停航的

        危险局面,周恩来多次召集会议,采取措施;苦口婆心地向各派代表作说服

        工作。1968  年5  月12  日,周恩来接见全国铁路、交通会议全体代表时说,

        交通的特点是近代化的组织,只要有一个站通不过,有一个港口压了船,就

        会因一点而影响全局。拿长江来说,从重庆那里看,因而派斗争非常激烈,

        把船打了,货卸不下来,因而很多东西不能出川入川。他要求各派要顾全大

        局,努力保证车船畅通。1971  年12  月31  日,周恩来看长江航运公司“东方

        红104  号”客轮触礁事故的电话记录后,立即批示:“先念、国锋同志阅。

        请苏静同志负责抓紧,彻查触礁原因,井作出适当结论,吸取其中的经验教

        训,以便教育交通战线上的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

        江河既给人类带来了舟揖航运之利,也给人类带来了陆路通行的障碍。

        长江自古就有“天堑”之说。为发展陆上交通,需要在长江上架桥,对武汉

        长江大桥,毛泽东曾描绘“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周恩来十分重视

        发挥水运与陆运相得益彰的作用,努力避免二者之间出现此长彼消。1958  年

        黄河大水,他多次视察郑州黄河大桥和济南黄河大桥,亲自指挥被洪水冲坏

        的郑州黄河大桥的挞修,为的是保证京广和京浦两条铁路大动脉的畅通。南

        京长江大桥修建时,为了不影响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他亲自审查桥墩

        之间的距离和大桥净空高度。1962  年7  月10  日,长江航运局201  号拖轮顶

        推90  个铁驳通过长江武汉大桥对,其中第103  号铁驳撞了第5  号桥墩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