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郎咸平经济论文76篇

宠文网 > 科幻小说 > 郎咸平经济论文76篇

第11章

书籍名:《郎咸平经济论文76篇》    作者:郎咸平
    《郎咸平经济论文76篇》章节:第1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根据蒙牛2004  年招股书中列举2002  年年结的财务数据,蒙牛有现金15.5  亿元,长期负债为0.9  亿元,净资产值有3.7  亿元,长期负债率为0.24%  。现金虽然不算十分充裕,但负债率低,可以透过增加借贷进行收购。那么,蒙牛有甚么合适的收购目标呢?  环顾中国乳业市场,其余三间最大的生产商为光明乳业、三元集团及伊利。

        1.  光明乳业光明乳业的2002  年年底市值为40  亿元,营业额为50  亿元,年增长率为43%  ,税后盈利有2.3  亿元,年增长率为39%  ,增长率甚为理想。然而,光明乳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头两大股东为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及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各占31%  股份,要成功收购,需要两大股东中至少一个肯全数相让股份。要达到这个目的很叉易。

        2.  三元集团三元集团的2002  年营业额为11  亿元,年增长率为11%  ,税后盈利有0.6  亿元,年增长率十分偏低,只有3%  ,而股权更为集中,第一大股东北京控股已占股份72%  ,根本不用考虑。

        3.  伊利伊利的2002  年营业额为40  亿元,年增长率为48%  ,税后盈利有1.4亿元,年增长率19%  ,颇为合理。而更重要的是伊利的股权十分分散,最大股东呼和浩特市财政局亦只持有14.33%  的股份,其余股东持股量都在5%  以下。伊利2002  年底的市值大约有30  亿元。以收购20%  股权计,只需6  亿元资金便可控制伊利,收购难度是三家乳品企业中最小的。

        牛吞之心

        况且,牛根生是被郑俊怀放逐出伊利的,心结难解,早有牛吞伊利之心。牛根生曾公开说:「蒙牛与伊利迟早会走到一起。」足以显示牛根生并不隐瞒收购伊利的意图。

        1999  年8  月18  日,牛根生创立蒙牛乳业,对伊利的中国乳业市场地位构成严重威胁。自从蒙牛创立之后,伊利的股价由约20  元大幅下滑后,股价一直停滞不前,大部分时间徘徊在8  元至14  元之间。伊利的股价自1996  年3  月13  日上市后一直跑赢大市,但是当蒙牛创立后,伊利股价则跑输大市指数。由此可反映市场投资者忧虑蒙牛对伊利的威胁。

        由2002  年起,蒙牛受外资注入资金,先后获投资共6,100  万美元。无可置疑,如果蒙牛收购伊利成功,郑俊怀及其伊利管理层,极有可能将会被逐离伊利,「下岗」另谋生计。(伊利MBO  之二)

        [本文在我指导下,由孔焯豪、陈仪恩、张慕贞、梁绍铭、彭景新、孙美绿和甄光俭完成。郎咸

        谁为平安保险30亿国资流失买单

        谁为平安保险30亿国资流失买单

        -谁是平安上市最大的受益者?

        平安的出售行为是否涉及国有资产的巨额流失?

        谁来承担国家的损失?

        郎咸平

        2004-12-10

        一、幕后线索

        1、2002年汇丰入股平安10%约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与招商局退出平安出售股权14.43%仅获18.55亿元,其价格为何相差悬殊?

        2002年10月8日,众人瞩目已久的汇丰集团入股平安保险一事尘埃落定。汇丰和平安联合宣布:汇丰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汇丰保险集团以6亿美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持股比例为10%。『汇丰以每股20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超过平安每股净资产6倍。』平安透露,『一旦入股完成,这将是平安继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之后的第三家外资股东。届时,平安的净资产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

            而较早前(2002年中),招商局将亲手培育了14年的民族保险业『先驱』平安保险的股权14.43%以18.55亿元的价格低价出售。招商局选择退出平安大大出乎业界意料,就在2001年,招商局还在大谈平安香港上市计划。在汇丰与平安谈判以6.3倍的高溢价受让平安股权10%之时、平安保险挂牌及香港上市前夕,招商局为何却选择转让平安股权呢?

        2、从招商局购买平安14.43%股权、实现一夜暴富的神秘人士(現持股市值约50亿港元)究竟是谁?

        平安保险上市之后,最大赢家不是汇丰保险等外资股东,也不是平安的管理层,最大的赢家是平安保险幕后的自然人。虽然平安保险前十大股东在2003年以后变化不大,但在这期间,平安保险前十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新富豪大部分在2003年以后才成为平安保险的间接股东的。其中刘方通过北京恒丰永业经贸有限公司和北京裕昌隆工贸有限公司持有平安股东“源信行投资有限公司股份”(从招商局处购得7.7%的股份)而拥有30.4亿港元市值,居首位。叶选生间接通过江南实业持有平安股份,持股市值达13.7亿港元;林友耀和俞建伟间接通过宝华集团(从招商局处购得6.73%的股份)持有平安股份,持股市值达20.4亿港元。而源信行与宝华投资的前法人代表均曾是郑建源,据称是与香港新世界集团有密切渊源的人。

        这些人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在平安保险上市前夕,洞察先机,实现一夜暴富?

        究竟是谁在主导前前后后的一切?谁真正获得了巨额的收益?

            二、欲盖弥彰的多重迷雾

        1、在媒体报道中,招商局人士多次称,之所以在汇丰入股、平安业务大幅度增长、且即将海外上市前夕选择退出,主要原因是其对平安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已被大大削弱。真的是这样吗?

        据香港媒体报道,汇丰之所以大额溢价投资于平安保险,其对平安的信心是建立在平安股权相对分散的基础上的,“他们(汇丰)应该是对平安自然人持股情况最有发言权的人,据说,两年来汇丰的人把平安内部的石头都挨个翻了个遍……汇丰大班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

        而招商局恰恰是平安保险的发起人,多年来一直对平安保险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操控力,其与关系良好的创始股东之一的中远集团(持平安9.9%股权)共拥有平安保险25%的股权,按当然平安的股权分散状况而言应是具有极大的语话权。而对出卖平安保险股权具有决定权的招商局金融集团(招商局内部的金融行业管理公司)拥有大批金融领域专家,负责管理招商局旗下金融类公司如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招商保险等,  2001年,招商局金融集团出具的研究报告却称招商局已失去对平安保险的控制力,继续持有将有巨大风险(与汇丰的判断截然相反),建议招商局择适当时机予以果断退出。

        由于汇丰与平安保险谈判入股以及平安保险即将在香港上市均可由各种管道获取信息,如此来看,汇丰银行在超额溢价、以50亿元获取平安10%的股权的时候,而招商局却以区区不到20亿即将14.43%的股权拱手将肥肉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在多年投资、苦心培育,即将一朝花开花落之时选择低价离场,即使如小股民也觉得无任何道理可言。那么招商局所称其退出理由主要是对平安保险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已被大大削弱这显然是一道无可奈何的遮羞布而已,称之为迷雾都显极为牵强!

        2、外界盛传接受平安保险的乃是香港新世界集团,其用意是借道进入内地保险市场,那么平安保险幕后的神秘人士真是如上所言吗,是不是又是一层烟幕?    

        根据北京市工商局的登记数据显示,平安公司第五大股东源信行投资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27日,北京街道平民出身、现正在一地產公司做銷售与开出租车的刘方、刘振江父女分别通过几次注资以10.4亿元人民币成为源信行投资公司的控股股东,据称与香港新世界有某种联系的郑建源任法人代表。在源信?型蹲使  2002年的年检报告中,资产负债表显示,源信行以7.6437亿元人民币的货币资金长期投资中国平安保险股份公司,所占比例为8.56%。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显示,这部分平安股权主要购自招商局。

        很显然,为操作购买招商局的平安股权,作为壳公司的源信行与寶華投資(前法人代表均是郑建源)于2000年底便粉墨登场了。之所以象刘方父女这样隐身其后,无任何出资的郑建源拋头露面只是为了告诉外界“购买招商局股权的乃香港新世界集团,其中并无任何骯脏交易”,而这又一次是欲盖弥彰!

        更何况目前国内中外合资经营保险公司比比皆是,完全没有理由借平安保险来避开政策限制进入内地市场之理。而刘方父女也不过是另一道迷雾,只不过又一次暴露出幕后人物确实出自内地,连他信得过的人也是內地人士!

              三、平安上市造就新富豪

        平安保险是中国保险业的一个奇迹—成立于1988年的这家公司,居内地保险业第二把交椅,其旗下的平安人寿是内地第二大人寿保险公司,平安财险为内地第三大财产保险公司,分别占有28.7%和9.8%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