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国史百将传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中国史百将传

第3章

书籍名:《中国史百将传》    作者:韦孝宽
    《中国史百将传》章节:第3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先轸(?~BC672):曾追随晋文公姬重耳流浪多年,在重耳归国即位后受到重用.BC633年,楚国攻宋国,宋向晋求救,先轸认为当前唯有楚能与晋争霸,只有打败楚国,才能建立霸业,力主出兵.得到重耳赞同.楚军统帅子玉为寻找借口同晋军决战,派宛春向姬重耳提出了一个"晋许曹、卫复国,楚解宋国之围"的休战条件.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他只解宋围,却要晋放弃曹、卫两国(所谓"君取一,臣取二"),主张抓住这个理由,向楚军进攻.先轸却认为,子玉的提议,"一言而定三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得罪了.晋国出兵是来救宋的,如果宋国灭亡,各国诸侯会责难晋国.楚国变成三国的恩人,而晋却与三国结怨.因此,他提出对策:"不如私许曹、卫以携之(离间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于是晋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许曹、卫两国复国.曹、卫两国遂都与楚绝交.这样一来,子玉果然被激怒,不顾楚王"无从晋师"的告诫,挥军向曹都陶丘前进.晋文公见楚军逼进,下令"退避三舍"(就是九十里.这是因为重耳流亡在楚时,曾受过楚王的恩惠,并有"退避三舍"的诺言).在城濮扎下营寨.这既是信守诺言,又可占据有利地形,纵敌骄横,诱而歼之.子玉果然率兵追来.双方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BC632年四月二日,晋军与齐、秦、宋各国的军队到达城濮,四日在城濮以南的有莘与楚军对阵.决战开始,晋左翼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以助军威,首先向对面的楚右军的陈、蔡两军发起攻击,陈、蔡军战斗力很差,遭这一突然攻击,惊慌失措,退却溃败.晋右翼上军主将狐毛,竖起两面大旗伪装主将后退,引诱楚左军出击.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佯示后面军队也在撤退,以诱楚右军,子玉不察实情,下令全军实施追击.子玉率左军迅速推进,以致—孤军突出,侧翼暴露.晋军主帅先轸见楚左军被诱出击,便指挥由晋国贵族子弟组成的精锐部队横击楚左军暴露的右翼.这时,伪装退的晋军也停止后退,配合中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遭到夹击,大部被歼.子玉看到左右两军都已失败,急急鸣金收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至此结束.城濮决战当中,晋军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取得了决定性胜利.BC628年姬重耳逝世,秦军偷越晋境袭郑国归来,先轸认为秦不为晋国的丧事悲伤,反而趁机攻打晋国的同姓国家,力主袭击秦军,得到刚即位的晋襄公姬欢同意,于是他在崤设伏,全歼秦军并俘虏了秦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沉重地打击了秦东进中原争霸的企图.BC672年,击败狄人的进犯,由于之前对晋襄公姬欢的母亲无礼,在战斗采取自杀式冲锋,以战死来赎罪.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先轸指挥的城濮之战和崤之战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但崤之战属于不宣而战的偷袭,秦军死了还不知是被谁杀的,袭击的目标还是对晋有大恩的秦,破坏了晋秦联盟,招来了此后秦军连续的军事报复,在战略上可谓得不偿失.

        赵毋恤(赵襄子)(BC457~BC425):赵鞅(赵简子)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索以善相取信于赵鞅.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乘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戒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他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太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戒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奏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BC478年,赵鞅去世,他接任其位担任赵国的六卿之一,然后马上准备进攻代地.赵毋恤邀请代王赴会,于席间派刺客用铜勺击毙代王,随后起兵平定代地,获得了地理上的优势和当地特产的骏马(重要战略资源).其姐为代王的夫人,闻讯自杀.BC454年,与智瑶发生冲突,被围困在晋阳近一年,由部下张孟谈奇迹般在一夜之间说服了智瑶的韩、魏盟军,突然向智瑶反攻,击斩智瑶.从此奠定三家分晋的基础.智瑶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乘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现在又要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遇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赵毋恤善于用人,与其父被后人并称为"简襄之烈".

        评分:统率B,战斗C,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赵毋恤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世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世子,可谓无私.

        战国及秦篇:战神传说

        经过无数次兼并战争和三家分晋之后,春秋初期的150余国仅余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大强国及鲁、宋、郑、卫、中山等20余中小国家.杀伤力大的铁兵器及弩开始装备于军队;各国先后实行郡县征兵制;文武分职,军权集中,有了专职军事将领及独立军事指挥系统;军队发展为步、车、骑、水四兵种,战争进入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时代.各国兵力远较春秋为多,战争规模也远较春秋为大.为在战争中图生存、谋发展,各国竞相延揽军事人才.不少卓越军事家出身于士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注重研究战史及兵法,有的还写过兵书.因而,战国时期的战争理论及作战指挥艺术,均较前有较大的提高,战争方式亦有很大改进.

        秦王朝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防体系:在北部边境,依险据扼,修建了由亭、障、塞、城组成,并由长城联结起来的国防工事.秦都咸阳至四方有驰道可通,主要防御方向上有直道通往边防;长城沿线及各主要道路,设置烽燧、邮驿,发现敌情可通过烽燧传讯报警.为充实兵源,在郡县制基础上,建立了适龄男丁均有当兵义务的普遍郡县征兵制.军队由步兵(材官)、骑兵、车兵(骑、车兵统称骑士)和水军(楼船士)组成.作战时通常车、步、骑混合编组,协同作战.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位成为日后人们心中战神传说的名将们开始登场了.此时代的名将还有:司马错(秦)、甘茂(秦)、王贲(秦)、乐羊(魏)等.堪称军事家的君王则有:赵武灵王赵雍、秦始皇嬴政等.

        吴起(BC440~BC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BC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BC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