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大国崛起.俄罗斯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大国崛起.俄罗斯

第26章

书籍名:《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
    《大国崛起.俄罗斯》章节:第2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但这位君主表现出了军人的荣誉,他不听劝阻走下马车查看卫兵伤势,安慰他们。但此时,第二颗炸弹爆炸了,亚历山大二世和刺杀者都倒在血泊之中。

            当天下午3点30分,沙皇死去,终年63岁。

            侧文13:列宁之家

            1870年4月22日,在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城的一座房屋里,一声啼哭响起,孩子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给新生儿取名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这个名字也许不被今天的人们所熟知,那么,他有另一个名字——列宁。

            列宁的父亲虽然出身平民,却一心向学,阿斯特拉罕中学校长曾经为他申请助学金,说他是“有天才的孩子”。可是督学的答复是,发助学金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官吏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负担。而乌里扬诺夫属于平民阶层,把他列入领取助学金的名额之内……是没有充分理由的。”他只能“自费”考入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后,靠做家庭教师挣钱养活自己。

            他的努力富有成果,他以其出色的学业留校任教,后来又成为辛比尔斯克省的国民教育总监,他为了重整初等国民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他“既是边区的启蒙教师,学校创办人,建筑师,又是地方自治局开办的市教区附属训练班的领导人,还要经常与地方自治局周旋,求爷爷告奶奶地求他们多拨点教育经费。”

            他经常“乘马车在乡村奔跑,在严冬的大风雪里挨冻,在春天的雪水里跋涉,在客栈里被烟熏,忍饥挨饿,备尝艰辛。”

            同情人民,希望为改善人民生活做些事情,是他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情感。他曾经让列宁义务给一位青年教师上课,即使父亲去世后,列宁也没有停止这项义务教学。这位青年教师后来回忆列宁之父时说:“他是一位大人物。他是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而生活的。”

            列宁的母亲贤淑典雅,精通德语、法语、英语,弹得一手好钢琴,这位母亲把列宁一家的日子,分成德语日,法语日,英语日,到哪天就用哪种语言对话。

            在这个富有教育气息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三子三女都很有才华,且富有同情心。

            列宁的大姐安娜中学毕业时获得银质奖章,大妹奥莉加获得金质奖章。她俩都升入彼得堡女子高等学校。大哥亚历山大获得金质奖章,是全班仅有的两个进入彼得堡大学的毕业生之一。小弟德米特里在莫斯科大学和尤里大学学医,小妹玛丽娅先后在莫斯科女子高等学校、布鲁塞尔大学、巴黎大学读书。

            列宁在中学时代被誉为全校的“光荣和骄傲”,是金质奖章获得者。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学完了法律系四年的课程,获得了首都大学的优等生毕业证书。

            侧文14:列宁遗嘱

            列宁一生都在思考引领俄罗斯民族如何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即使在他晚年重病之时,也没有放弃对此的研究。

            1922年12月,列宁心脏病两次发作,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为此向中央提出要求,每天用一定时间口述一些想法。中央最后同意他每天用5到10分钟口述。

            就利用这每天5至10分钟的时间,他留下了《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俄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五篇文章和两封信件。

            在这些文件中,列宁根据自己一生的理论实践成果,对未来苏联的发展建设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他认为俄国革命是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进行并成功的,与马恩著述的情况不很一致,不应简单照搬,而应结合苏联的具体情况开展建设。

            在《论合作制》一文中,他认为合作社是引导小生产者走向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他说:“在我国,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转变了。”  他所说的合作制是适应商品经济规律的合作制。

            此外,列宁非常关注党建和政治体制,他认为苏联的许多部门体制,都是延续沙皇俄国的一套,官僚习气严重,弊病很多。

            列宁认为应该从四个途径着手改革:

            一是实行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当全体人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战胜官僚主义。

            二是建议工农检查院同中央监察委员会合并,并赋于这个机关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三是改革干部制度,大量培养选拔懂得生产技术、有科学知识的管理干部。

            四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此外,列宁非常关注自己去世后,由谁来领导苏联建设的问题。为此,他断断续续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专门谈了他对中央领导核心的看法与建议。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利,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利,我没有把握。”

            “……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进行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卓越的才能,也许他还是现在中央最能干的人。但他过分自负,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同志,1917年月10月反对武装起义不是偶然的,但是这种事情也可以少归罪于他们个人,正如非布尔什维克主义可以少归罪于托洛茨基一样。”

            “……布哈林同志是党的理论家,是全党最喜欢的人物。但他的观点里面有一种烦琐哲学的东西(他从来没有学过辩证法)。”

            “……皮达可夫同志是个具有坚强意志和卓越才能的人,但是太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事情的行政方面,在严重的政治问题上是不能依赖他的……”

            尤为特别的是,列宁专门谈了对斯大林的处理意见:“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其他方面同斯大林一样,只要有一点强过于他,就是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等等。这种情况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想想从防止分裂来看,从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列宁对斯大林的看法后来被苏联领导层的风风雨雨所证实。从许多列宁留下的文章来看,他更希望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领导,因为这些领导人都无法让他完全放心,尤其是斯大林。

            但在当时,列宁的这些遗嘱,被苏共领导层禁止发表。

            例如《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一文,政治局就不同意发表,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的古比雪夫甚至建议单独印一份刊有此文的《真理报》,敷衍列宁。虽然没有执行,但是在刊载时还是对文章做了处理。甚至《列宁全集》的前四版均按照《真理报》的文本处理,直到1964年出的第5版才恢复原貌。

            侧文15:六个人

            在列宁遗嘱中点评过的5个人,都先后败在了斯大林的手里,并被安上了叛徒和卖国贼的头衔。

            作为红军奠基人的托洛斯基被逐出俄国,1940年在墨西哥被暗杀。

            季诺维也夫,1936年被处决。

            加米涅夫,1936年被处决。

            皮达可夫,1937年被处决。

            布哈林,1938年被处决。

            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到30年代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掌舵人。与这个过程相联系的,是弥漫于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联共十七大当选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数以上被清洗;17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杀。

            苏维埃和政府机构中,仅1937-1938年间被捕并处决的部人民委员就有17人,加上他们的副手和下属,数量还要翻几倍。

            军队也是如此,1937年5月,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等一批高级将领以叛国罪而被逮捕并遭处决,随即在军队中进行了全面清洗,共有3.5万名军官被清除出军队,高级军官的80%,元帅的  3/5,以及绝大部分集团军司令遭镇压。

            这一运动,到底造成了多少冤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据后来苏联在1990年的统计数字:“从1930年到1953年,苏联全国……有786098人被处以极刑。”并株连到有关人员的子女亲属,其间发生过许多惨无人道的事情。

            比如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妻子、2个弟弟、3个妹夫被枪毙,母亲和1个妹妹死于集中营,女儿在少年监狱染上重疾,出狱不久病死。外甥女无人照料,后来也病死了。3个妹妹、2个弟媳全被判刑,其中1个妹妹被在集中营18年,1955年才获自由。

            这一运动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严重打击了苏联军民的人心士气。后来苏联的种种变故,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

            最明显的就是卫国战争。这也是德军在入侵苏联的初期得以快速推进的原因之一,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富有经验的指挥官大多被杀或被捕,指挥系统尚未完全恢复,面对汹涌而来的德军,苏联红军反应迟缓,举措失当,伤亡惨重,甚至出现过整个方面军近百万大军被德军合围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