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东汉末年枭雄志

宠文网 > 历史军事 >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877页

书籍名:《东汉末年枭雄志》    作者:御炎
    《东汉末年枭雄志》章节:第877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郭某人修个秦岭蜀道,前前后后数年时间,尽管很小心,嘱咐汉中郡和雍州方面小心谨慎使用劳动力。
        饶是如此,蜀道工程也已经葬送了快六万战俘和奴隶的性命了,这还算是放松工期追求质量的结果,就几乎把郭某人征伐凉州获取的战俘和奴隶全部砸在了里面。
        换做当地民户前去修路,估计死亡数量也不会很低。
        像杨广这样又要速度又要质量……
        只能说可怜天下老百姓。
        又是耕地,又是做工,还要交税。
        活该杨广被杀啊。
        郭某人如此叹息。
        要开修这条大运河,光是战俘肯定是不够的。
        现在的战俘在蜀道上修路,在凉州铺路已经忙不过来了,根本不可能调动来修大运河。
        抓来的鲜卑和辽东战俘正在辽东大地上修路,越过辽泽修路,工期和人手也很紧张,不可能支援大运河。
        江南开拓的过程中获得的人口基本上都编入当地户籍开荒去了,获得的战俘和奴隶也被用在当地工程之中,自己都不够用。
        总之魏帝国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大基建工程,各地工程纷纷上马,也就只有开发比较早的中原之地能抽出人手来帮忙。
        所以大运河开修必然要动员魏帝国的子民们。
        郭某人不可能像杨广那样不在乎人命,两百万人赶工五个月完成这条运河,修运河修的尸横遍野,修的家家户户挂白幡。
        那等于逼着老百姓造反。
        他必然要考虑很多事情,以及人口的承受力度,不能死人之类的。
        要大量使用辅兵加入这个工程,尽可能减轻黎庶的生产压力,还要选择在农闲期进行总动员,不能耽误农业生产。
        要轮番出动各州各郡各县的壮丁,轮番行动,采取轮休制,不能一口气用到死。
        要怜惜民力,要给他们充足的食物,给他们充足的后勤保障。
        为了激起他们的劳动热情,还要适当减免赋税,给与奖励,以此抵消掉他们被强征劳动的怨气和不满。
        追求质量的同时,不能过于追求速度,不能因此造成黎民百姓的大量伤亡,不能让他们无法正常的生活,以至于连孩子都生不了。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郭某人觉得能在延德十年之前完成这条从扬州到洛阳的运河,就差不多了,就算是一场巨大的胜利了。
        在此基础之上,田丰又提出了要沟通南北到河北的地步,把河北也要沟通上。
        他的心思,郭某人一看就看明白了,但是那不是郭某人最在意的,郭某人最在意的,是这样做有没有好处。
        隋朝是这样做了,目的是为了收拾高句骊。
        杨广为了收拾高句骊,意识到陆路运粮的困难,为了提高运力,提前储备粮食到蓟县作为大军的总后勤基地,所以修缮了从洛阳到蓟县的这条运河,沟通了南北。
        由此,杨广才有底气搞出百万军队讨伐高句骊,试图一鼓作气将高句骊干掉。
        杨广有军事目的,而郭某人却并没有太强的军事需求。
        高句骊已经没了,高句骊王室和整个统治阶层已经被于禁赶尽杀绝一个不留了,些许的文化已经被彻底摧毁,留下来的都是黎民百姓了。
        以后也不会出现高句骊了。
        平州已经建立起来了,祸患已经被扫清了。
        外兴安岭地区的其他渔猎民族根本不可能和魏帝国的势力抗衡,他们将在未来郭某人的开拓计划里被扫平。
        至于田丰所说的征伐鲜卑,这勉强算个理由。
        郭某人未来计划集合十五万以上的骑兵兵力,由他自己亲自率领,直插漠北,将鲜卑团灭,将能看到能找到的游牧势力全部摧毁,然后正式开始建设魏帝国的大漠畜牧经济区。
        为此,郭某人已经在冀州修缮了数量极多的粮仓,储备了相当多的粮食,并且大肆制造储备腌肉,为的就是那一天。
        那么大量的粮食如果还不够用的话,这仗要不要继续打下去就很难说了,郭某人也不是不懂数学。
        而且出塞作战的意思当然是要离开冀州,又不是把大运河直接修到草原上去。
        这根本不是为了未来的北伐鲜卑,就是为了他自己的政治目的。
        但是郭某人还是动心了。
        修缮大运河最大的理由,对郭某人来说并不是为了北伐鲜卑,也不是为了进一步掌控辽东,而是为了后世之君和后来的子民们。
        自己可以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修缮粮仓储备粮食,为了未来平稳度过最初的小冰河期打下基础。
        那个时候自己说不定还能活着,带领子民们度过最初的危机并不难。
        但是这一波小冰河不是自己能活着看完的。
        自己是会死掉的,或早或晚,都会死,不可能活着度过这一段小冰河期。
        要是能活着,自己就不是人了,要么是神要么是鬼。
        毕竟郭某人也不可能找到生死草那种诡异的东西。
        自己能保证带领子民们度过最初的危机,后面的危机就需要后世之君了。
        他们到底行不行,能不能办到,会不会让冀州百姓挨饿受冻?
        他们还能不能稳妥的掌控屯田村庄,稳妥的储备战略储备粮,稳妥的让黎民百姓度过危机?
        郭某人在北方的安排和经营到底会不会因为他们的胡搞乱搞而彻底破产?
        这是郭某人不敢确定的。
        要是真的到了那个地步,没有强大的运力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冀州百姓大规模南下逃难的现象。
        会死多少人就真的不好说了。
        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给后人,不能过于期待后人主观能动性。
        有些事情前人做不好,也不能责怪后人做不好,更不能认定后人一定比前人要强,就心安理得的甩锅给后人。
        魏帝国从建立起来的那一天起,或者说从郭某人死了以后,大抵上就是在走下坡路了。
        他觉得自己必须要留一手。
        为了后来的子民们不会挨饿受冻,提前给他们准备一条生命之路,或许并非不可行。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后面真的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不可预知的情况,导致整个北中国都遭了灾,这条大运河也是北中国百姓们的生命之路。
        宁可在这个时候忙一些,受点累,甚至冒点风险,郭某人也想着为后人多做一点什么。
        尽量多做一点,让他们少吃点苦,少受点灾,有口饭吃,有件衣服穿。
        他们真的很苦很难,不应该更苦更难了。
        纵观历史全局,他们从来都只是户口统计册上的一串数字,从没有谁把他们真的当人看过。
        朱元璋或许把他们当人看过,再来,就是现代了。
        数千年辉煌的中华历史,是他们的血泪铸就的,这一点,郭某人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不能否认。
        中华历史才不是只有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还有他们。
        所以郭某人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
        到时候就算自己死了,不在了,不能继续保护他们了,这条大运河依然能给他们带来些许的希望。
        交通就是生命。
        交通效力可以挽救生命。
        所以,现在的人们吃点苦头吧。
        在我还活着,还能掌控局势的时候。
        怀着这样的想法,郭某人觉得田丰的建议是有意义的,对于北中国和南中国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所以郭某人觉得这样做是可以的。
        不过做不做是一回事,田丰和曹操的矛盾又是一回事。
        田丰提出要把运河修到冀州去,连通邺城到洛阳的这段路程,以此沟通南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
        他的目的绝不单纯,他的想法到底是什么,郭某人一清二楚。
        这个计划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但是同样也遭到了一群人的强烈反对。
        程昱和曹操一听说这个计划,就立刻上表表示强烈反对。
        程昱和曹操认为,本来修一条运河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