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东汉末年枭雄志

宠文网 > 历史军事 >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954页

书籍名:《东汉末年枭雄志》    作者:御炎
    《东汉末年枭雄志》章节:第954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为了保住性命,保住权位,窦宪已经别无选择。
        窦太后当然也不会真的就放弃自己家里优秀的后代。
        再怎么宠幸刘畅,太后执政当然要靠外戚,要靠血脉后代。
        所以窦太后生气归生气,可还是要保住窦宪的。
        但是窦宪这个事情做的实在是太嚣张,刺杀仇敌,惹了众怒,今天能杀刘畅,谁知道之后不会杀其他人?
        这都不算死罪吗?
        众怒难犯,窦太后不得不把他囚在宫内,一方面教训他,一方面也是在保护他。
        虽然很想要放他出来,但是也不能明目张胆,只能想点别的办法,不然窦宪一出去估计就要惨死当场。
        军功赎死就是很好的办法。
        有汉一代军功最重,若以军功赎死,必然可行。
        当时,正好南匈奴单于上表请求讨伐北匈奴,于是窦宪和窦太后抓住了这个时机,筹备北伐北匈奴让窦宪获取战功来对冲掉曾经的死罪。
        这个消息出现之后,东汉朝廷对于是否要打击北匈奴进行了激烈辩论,持反对意见的人不少。
        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匈奴早已不复当年极盛时期控弦五十万众的辉煌时期。
        那个时候的匈奴已经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靠了东汉,北匈奴继续留在大漠,其人口大为缩减,势力大大衰退。
        可以说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角度来说,当时的北匈奴和东汉帝国已经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了。
        东汉政府军对北匈奴的打击就像一个强壮的成年人暴揍一个熊孩子,北匈奴几乎没有战争东汉帝国的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尚书宋意强烈反对窦宪北伐。
        他认为北匈奴已然衰颓,不是东汉政府的对手,南匈奴的体量也不够大,把双方保留下来,长期使双方对立,草原势力分裂,互相争战,对东汉政府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而且宋意还注意到当时鲜卑族正在逐渐崛起的势头,意识到北匈奴的存在对鲜卑人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要是把北匈奴干掉了,东汉能占据草原还好,要是占据不了草原,不就是平白无故给了鲜卑发展的空间吗?
        他就问窦宪和窦太后,他们到底有没有占据草原控制草原的本事,如果没有,就要留着北匈奴,给东汉帝国挡灾。
        那显然是没有的。
        窦宪和窦太后只是为了让窦宪脱离死罪而战,哪里又有什么长远的战略眼光呢?
        这是一次政治冒险,不是军事战略。
        南匈奴离开了草原,不想回草原过苦日子。
        北匈奴又被打跑,无法继续留在漠北。
        那草原就成为了真空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获利的必然是拥有一定体量和明确领导核心的鲜卑。

一千零七十四  郭鹏准备灭了鲜卑
        宋意的真知灼见没有被采纳,急于为窦宪脱罪的窦太后力主进行北伐战争,于是北伐战争得以推进。
        大不如前的北匈奴当然无法抵抗东汉政府军的强力打击,窦宪本人在用兵方面也的确有一手,具有很不错的军事才能。
        如此一来,北匈奴断然没有胜利的机会。
        一番苦战之后,窦宪成功打败北匈奴,将衰落到无法对抗东汉帝国的北匈奴赶出草原,迫其西迁。
        从此,北匈奴就再也没有威胁东汉帝国的可能了。
        他们被东汉帝国彻底打败,远远的离开了居住的故地,向西前去,给同一时代的西方统治者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麻烦。
        可东汉帝国的麻烦也没有就此结束。
        之后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宋意的看法是对的。
        失去了北匈奴的钳制,东汉政府军又根本没有占据草原的打算和规划,草原成为了发展真空地区。
        北匈奴彻底被打跑,南匈奴继续待在北方边境不走,窦宪很快也被汉和帝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最后得到大便宜的就是鲜卑人。
        鲜卑就此开始了快速发展。
        人口,体量大大增加,很快就变成了汉帝国无论如何都不能小看的存在。
        檀石槐以前,鲜卑就和东汉政府时战时和,已经成为东汉帝国的重大边患,等檀石槐出现之后,鲜卑更是一度恢复了极盛时期的匈奴对汉帝国的压迫力。
        只可惜那个时候鲜卑的运势不好。
        汉帝国虽然没了,但是底子还在,汉末军阀们拥有强大的武力,尚且还能钳制鲜卑,檀石槐终究没活多久,使得鲜卑错过了中原大乱。
        第二次机会在重新统一鲜卑的柯比能,不过柯比能同样没有运势,被刺客韩龙杀死了。
        这两次都可以说是老天爷在帮着中原帝国。
        直到西晋末年,晋室内乱,中原王朝的国力在内斗中消耗殆尽,鲜卑人在中国北方接连建立了七个国家,其同源后代吐谷浑到唐朝为止还在存在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数百年之久。
        可究其根本,不是鲜卑人有多强大,而是中原王朝的掌权者们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
        占据优势的时候没有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反而昏招迭出,对待草原部落总是打赢了就开始蔑视,完全不曾想到他们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所以读完史料之后,郭鹏就非常无奈的对身旁侍立的郭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没有占据当地控制当地的十足把握之前,就不该轻易破坏当地的政治生态,需知鹬蚌相争渔翁才能得利,若无鹬蚌,渔翁得什么利?
        窦太后和窦宪为一己私利发动北伐之战,获得的是战术上的胜利,是一时的胜利和威名,但是最大的胜利果实,却为鲜卑人所取得。
        鲜卑人几乎得到了北匈奴人所留下的一切,人口大增,三十年以后,终成大患,为祸北疆至今,这如何不是窦太后和窦宪的过错呢?”
        郭瑾支持了父亲的看法。
        他认为窦宪和窦太后因为政治原因而决定讨伐北匈奴,把讨伐北匈奴当做政治筹码。
        他们出征的立意就不是为了整个国家,而是为了自己家族可以继续执政,掌握权柄,这首先就不是正确的。
        获得战术上的胜利之后,却没有从中获取多少利益,没有利用好草原发展草原畜牧经济,等于打了一场一次性战争,获得了一次性名望,然后给后人埋了雷。
        战略上,这场战争显然是不成功的,至少他们的眼光看得不够远。
        而时人提出的真知灼见也在政治因素下没有被采纳。
        这使得东汉帝国之后的几代帝王为鲜卑问题伤透了脑筋,想要打击鲜卑,反而被鲜卑所打败。
        汉灵帝时期三万东汉骑兵北伐鲜卑之败是郭某人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那是一次很难不失败的战斗,就算勉强获胜,也不能动摇鲜卑的优势。
        所以也给后来的郭某人带来了麻烦。
        当下的鲜卑,经过郭某人持续十余年不间断的打击之后,已经基本上退出了漠南地区,折损人丁何止二十万。
        不过这并没有真的打败鲜卑人。
        郭某人只是一时间扫清了边疆,让边疆一带看不到鲜卑人而已,鲜卑人还有很多,都躲在漠北,还有繁衍和战斗能力。
        他们受到魏(张)军(飞)在边疆的活跃所影响,不敢大规模南下。
        但是这只是一时的。
        不过十几年后,当小冰河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的时候,当鲜卑人在漠北完全养不活自己的时候,就算再怎么恐惧,他们也会被逼着南下。
        零度等温线的南移不仅对汉人农业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会对畜牧区的鲜卑人造成毁灭性打击。
        他们在温暖时期养育出来的大量人口在寒冷时期活不下去,牛羊大量冻死,人口也将受到大量饿死的风险。
        为了生存,为了吃饱肚子,就算前方有刀山火海,他们也要冲过来。
        不冲就是饿死,冲了,还有一线生机。
        这个二选一该怎么选,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所以郭某人非常清楚,不趁现在把鲜卑人的问题干脆彻底的解决掉,再过十几年,鲜卑新一代成长起来,人口数量增多,数十万鲜卑骑兵被逼着南下的时候,就是魏帝国面临大危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