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声音的魅力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声音的魅力

第22页

书籍名:《声音的魅力》    作者:张皓翔
    《声音的魅力》章节:第22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常识九:“吸水”比喝水更护嗓


水对嗓音的正常表现至关重要。

虽然肌肉组织不多,但喉和声带都属于运动器官,代谢率和消耗能量都很大,因此,对水分的需求量也很大,必须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才能高效运转。

一旦声带缺水,就会导致声带黏膜的异常,长期缺水,就有可能产生病变。这是因为,当声带的水分充足时,声带组织黏性较低,振动自如,发声也比较轻松,但如果声带组织缺水,声带组织黏性变高,会使得声带振动困难,让声带更疲劳甚至引发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从业者和医学专家都提到,每天坚持用淡盐水漱口,能够对保护嗓子起到作用。这是因为淡盐水有消炎作用,虽然食盐本身没有消炎的功效,但是淡盐水会改变口腔和喉部的水浓度,炎症细胞的生存环境被改变,生长就会被抑制或者直接脱水死亡。此外,食盐中的氟也有一定的消炎杀菌作用。

另外,有条件的朋友,可以每天尝试做10分钟雾化治疗,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采用热熏气疗法,做法很简单:将口腔对着有热气的茶杯或茶壶呼吸,很快就能让嗓子的不适现象消失了。

说到最后,如果没有科学的护嗓方法,越是需要用嗓子的职业就越容易出问题,这会直接地影响到职业寿命。掌握一些嗓音保护的常识,科学地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是每一位声音相关从业者乃至大众都需要认真对待的大事。





3-2.危害极大的五个用嗓误区


前面我们了解了用声护嗓的九个常识,但在长久的口口相传当中,也有一些危害很大的错误观念在流传,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护嗓”,但效果却适得其反。我挑出了五个,总结成一篇,和你一起厘清看看。





误区一:护嗓就要“多喝水”


饮水有助于保护嗓子,这是嗓音医学早已形成定论的基本常识。于是,很多长时间高强度用声的朋友喜欢随身带个水杯,往往是讲两句喝一口,讲两句喝一口,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首先,凉水肯定不宜喝。梅兰芳先生护嗓,有“三不三怕”的饮食习惯:不喝酒,怕呛坏嗓子;不吃动物内脏、红烧肉之类太油腻的东西,怕生痰;演出前后绝不喝冷饮,尤其演出后,怕刚刚经过激烈震荡的“热嗓子”遇冷一激,会变成“哑嗓子”。

他还特意谈到,演出后不要吃冷的和有刺激性的东西,更切忌吹冷风。

1957年,梅兰芳先生从长沙到汉口演出,正值元旦,气候比较冷。从长沙上火车,车厢里温度很高。第二天清晨到了武昌,有文艺界、戏剧界的朋友冒寒到站欢迎,他感到不安,就把口罩除掉和大家握手说话。过江时在轮渡口吹了冷风,当天晚上就觉得嗓子不适。第二天起床后试嗓音,哑到一字不出。[6]

用嗓之后忌冷水,是有科学道理的。长时间用声,声带肌肉运动摩擦,会充血发热。喝了凉水,喉咙的血液循环骤然受到寒冷的刺激,就很有可能骤然变哑。

那么能喝温水吗?会好一点,但最好是不喝。嗓音训练与保健专家彭莉佳老师就曾谈到,声带在长时间使用后,或多或少会有摩擦损伤,这时不断喝水,就等于是在不断冲淡有益于自行保护与修复伤口的分泌物,对恢复嗓子的疲劳、防治嗓音的疾患十分不利。

那怎么做比较合适呢?业界认为,尤其用声后15分钟内,最好不要喝水。恢复到一个比较平静的状态,再补充适量的水分。

另外,如果你够仔细,会发现,发声过程中,喝水会让音色发生细微的变化。

这一点,专业的小说演播家、配音演员都会有比较深的体会,刚刚说话,是这么一个音色,一口水下去,声音变了,前后接不上,给工作平添了麻烦,十分尴尬。

那么,如果在用嗓过程中,感到口干舌燥怎么办?

你可以试试舌头在嘴巴里绕圈,从硬腭到脸颊到舌底,绕上几圈,唾液的分泌就会多起来,从而缓解症状。

其实,我们口干舌燥,往往是由于运动锻炼中大量出汗,或者因为心情紧张而导致呼吸加快,口腔内的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我们唾液分泌的调节是神经反射性的,人类的紧张情绪,会抑制舌下腺和颌下腺唾液分泌的副交感神经,这种“情绪失调—抑制神经—更加紧张”的恶性循环才是口干舌燥的罪魁祸首。

像播音员、主持人,尤其是一些声乐表演艺术家,用声时长和强度远远大于我们普通人,但他们在台上就很少舔嘴唇、咽唾沫。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科学练声,用腰腹发力,用气息而不是用喉咙发声,平时饮食也较为清淡,同时情绪稳定安宁,就不容易发生口干舌燥的现象。

当然,天干物燥,实在是缺水,你在用声过程中,少少地喝几口温水润润嗓子,也没什么问题。





误区二:嗓子不适要“清一清”


在上台演讲或者发表重要讲话前,我们都会下意识地去用力收紧嗓子肌肉,发出“吭吭”的闷声,俗称“清嗓子”。它除了有提示表达即将开始的作用,也出于我们希望清除嗓子异物,能够更好发声表达的心理。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用声习惯。

清嗓这个动作会让声带瞬间严重拉紧,很容易造成损伤。[7]

在医学角度,频繁清喉咙会持续给声带肌肉施加压力,使喉咙更加紧张干涩。如果觉得喉咙实在难受,有清嗓子的冲动时,不妨做一做气泡音、小口饮水或是吞咽口水,实在不行可以有节制地轻咳几声,都会有所帮助。

此外,我们提倡保护嗓子、轻声说话,但轻声不是刻意低声。有些人嗓子嘶哑时,为了不影响生活和工作,便会压低声音讲话,结果反而哑得更厉害了,甚至讲不出话来。其实,低声说话是压迫喉头,让声带在紧张状态下发音,时间一长,会让声带更加疲劳。[8]

让我们回忆一下之前一再推荐的胸腹联合式呼吸,其实很多喉部发音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发声动力不足、共鸣腔狭窄。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胸腹联合式呼吸,发声就会变得游刃有余,很多用声上的具体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误区三:播音员嗓音好是“有秘诀”的


经常会有人问我,你们播音员主持人天天做节目,一天说那么多话,声音不变,人也不累,是有什么秘诀吗?

除了“科学发声”,这个行业没有秘诀。一定要总结的话,业界有句谚语,叫“声病还得声来治”。

如果我们没有养成科学发声的习惯,长期的错误发声方式必然会限制表达和运用。如果错误长期积累,还有可能引发器官损伤和病变。科学发声的习惯不是专业人士掌握了什么秘诀,而是本该人人都了解的常识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

我们知道,发声方法不正确必然会极大地浪费发声能量,破坏发声器官平衡调节的能力,使声带不断地出现毛病,即使通过手术或者药物治疗,一时也难以治愈,还会频繁复发。而科学的发声方法能节约发声能量,发挥发声器官的最大声学作用,达到最佳艺术发声效果。科学发声,能减轻声带负荷,获得预防声带疾病的“免疫功能”,即使声带原本有的一些疾患也大都可以自愈并根除。[9]

除了遵循科学发声的规律并勤加练习,没有任何秘籍。

在美国,许多医院设有专门的艺术嗓音医学门诊,针对普通人和专业人士的嗓音疾病,分不同门诊进行训练治疗。取得这样的治疗资格,需要参加专门的艺术嗓音医师资格证考试,不仅要考嗓音医学,还要考艺术发声,属于典型的跨界学科。

明明是“病”,为何还要考艺术发声呢?因为日常发声错误行为的纠正,才是治病之“本”,所以,我们说“声病还得声来治”。





误区四:嗓子疲劳就用“护嗓药”


谈到护嗓,大家概念上会觉得,这该有个清单吧,包括饮食上的禁忌,平时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推荐个含片什么的。的确,我也整理了一些经验心得,再结合自身体会与你分享。

如果感觉嗓子疲劳,平常可以吃一点金嗓子喉片、西瓜霜、草珊瑚含片、日本的龙角散等,也包括咽立爽口含滴丸,或者来一杯胖大海泡水,它们不一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嗓子恢复多少有一定帮助。上述的这些我都用过,觉得有效才推荐给你,但在此之前,还是得明确一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