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声音的魅力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声音的魅力

第26页

书籍名:《声音的魅力》    作者:张皓翔
    《声音的魅力》章节:第26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反流现象多发生在晚上,所以睡觉之前吃东西的习惯可真不好,最好在睡前三四个小时内就不要吃东西,让你的食物赶紧到小肠里去,不要让胃部还在工作,到时候一平躺,反流就非常容易发生了。

最后我们看看第五个差异,激素水平。

妊娠期的内分泌改变会导致喉部水肿、干燥、结痂,临床表现为嗓音粗糙、嘶哑,甚至失声、音高降低、音域变窄、音强减弱和发音易疲劳。这些变化多于妊娠期第二、三个月时开始出现,之后逐渐加重,但一般产后自行消退,发音功能可在数日或数周后恢复。[24]

另外,女性在服用避孕药期间,声带也会出现轻度水肿,耐受性下降,这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嗓音保护。

除了以上原因,你应该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过,发声状态非常容易受内分泌影响。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内分泌类的疾病,内分泌一乱,就更容易受外界干扰,出现紧张、抑郁、激动等失控现象,这些现象又会进一步带来声音方面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你只需要记住一句话:从科学角度看,女性嗓子更容易出现问题,你自己得注意,还要提醒一下身边的女性亲友,一定要学会科学用嗓。





3-5.教师用声及变声期特殊用声


起声“软带硬”,对教师用声的小建议


我小时候嗓门就很大,挨揍时总能闹出比较惨烈的动静,弄得围观群众很诧异,不但不同情还啧啧称奇,说,这么小一个人,怎么能号得这么大声呢?

这时候,往往就会有熟人站出来解释:“你不知道,他家四代人都是做先生的。”

我们那地方,把老师叫先生,“做先生的喉咙好”好像是个共识,但等我长大,也做了老师才发现,作为靠嗓子吃饭的职业人群,教师群体恰好是嗓音疾病的重灾区。

有许多研究者针对教师职业的用声问题,做过科学的调查统计,所有调查都显示,嗓音疾病是最为影响职业教师身心健康的疾病。

教师嗓音疾病的常见类型为失声、声带闭合不全、水肿、息肉、小结等。我们刚刚说的嗓音疾病,几乎都在教师群体中有所体现,用声过度是导致教师群体嗓音异常的最常见因素。

2015年,一则“最美女老师”的消息在网上流传。照片中,一位身着白色上衣的女老师一边打吊瓶输液一边讲课,这位老师叫崔燃,是一位高二年级的班主任,并同时带其他三个班的物理课。[25]

在基层教师中,有很多优秀勤勉的老师都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用声,甚至强撑病体去上课,加上发声方式不够科学,课务负担重,又不了解科学用嗓的知识,极易患上嗓音疾病。

防治常见的嗓音疾病我们已经在上一节中给出了不少建议,这里再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用声强度,普及一个有助于预防嗓音疾病的小技巧,那就是合理“起声”。

我们把从无声到有声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声带从呼吸状态转为发声状态的过程,称为起声。

其实,开始发声时,声带从呼吸位向发声位移行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解剖学上,声带和声门裂被合称为声门,根据它的闭合与声音出现的时间,可以将起声分为四种类型,即气息性起声、软起声、硬起声和压迫起声。[26]

所谓“气息性起声”(breathy  attack),是指发声时左右声带接近正中线,气流先冲出喉部声带间的区域,声门才关闭,之后声带振动发声,这种发声方式被称为气息性起声。由于发声前,气体已经被消耗了一部分,因此我们会先感觉到气息声,之后才听到声音。

气息性起声多见于病理状态,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在训练营,有学员问我,在配音时,病人的声音应该怎么处理。当时我建议,体会有气无力的感觉,就是先出气,但不要用力量发声,这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气息性起声”。

软起声(soft  attack),是指正好在声门关闭时呼出气流,气流变化自然,声音也因之变得自然、柔软。我们日常讲话大多是采用这种发声方式,对声带没有损害。

硬起声(hard  attack),是指先急速强力关闭声门,再以气流强行吹开,和软起声相比,这种方式爆发力强、突然,常见于命令、发怒或情绪激动时用声。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主角与配角》中,那句“队长,别开枪,是我!!”就是典型的硬起声发声方式。

硬起声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很容易损伤声带,导致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病变。

最后,让我们再谈谈压迫起声(pressed  attack),这是一种更为强烈的硬起声,和硬起声一样,声门会急速关闭,喉腔的声带也会向中间并拢,并且呼气压也比硬起声高,是一种紧张性发音。我国的民间鼓词和日本的难波曲都采用这种发声方式。有一些生病后导致的特殊嗓音,比如痉挛性发声障碍等,也是采用类似的发声方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采用软起声,或者软硬起声相结合的发声方式较为合适,既不浪费空气动力,也不会引起声带的过度紧张。如果长期使用硬起声,紧张的声门总是受到强气流的冲击,不但会引起喉部的肌肉疲劳,声带也更容易受损。经常使用气息性起声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出声之前空气已经消耗了一部分,长期使用会导致发声困难,尤其是发高音或必须持续长时间发音时,更为吃力,同时也影响说话声或歌声的质量。

我们知道,教师们面对的发声环境,常常与教室空间大小、学生人数多少密切相关。有时候,老师必须加大发声强度,才能满足学生听课需要,因此,外界噪声或室内学生发出的嘈杂声响,是老师们过度发声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一点,我们除了前面常用的护嗓建议之外,特别建议教师及其他嘈杂环境下的工作者们采用“软中带硬”的较为自然的发声方式。但有些朋友可能就要苦恼了,发声是自然了,但是学生们、客户们、交流对象们听不见怎么办呢?

2018年4月,一位学员给我发了一条微信:

打扰了老师,我的声音嘶哑,一下有声音,一下没声音,特别是早晚,几近失声,反反复复近一个月。开始以为是感冒引起的,在学校附近诊所简单看了下,吃了五服中药(哺乳期),效果实在看不出,怕拖久了不好(我们学校有老师之前开不了口,后来只能做手术)。今天星期五,准备下午去县城医院检查一下嗓子。您觉得这种情况靠药物有用吗?还是说噤声,休息才有效?

我主要是晚上带娃睡不好觉,夜起四五次,至少两三次。现在教英语,课安排在上午,那个时候真的是我的嗓子最累的时候,有时靠吼,一节课下来,感觉嗓子都要破了。

我敦促她赶紧去医院检查,并提醒她,这种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过度劳累、严重缺觉、过度用声,再不采取果断措施,真担心会进一步恶化。

这位学员也很重视,不久就去了医院做了检查,查出了声带小结。

幸运的是,7月份我又收到她发来的微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保护,虽然慢性咽炎还在,但声带小结没了!

那她是怎么做的呢?我请她介绍了一些经验,并将对话整理、点评如下:

1.听了您的建议,上课“小蜜蜂”(随身麦克风)必备!

点评:对教师、导游等职业来说,“小蜜蜂”是性价比最高的护嗓神器!

2.吃了三天的阿奇霉素,是咨询过医生才吃的药。

点评:当嗓音问题恶化成疾病之后,仅靠“保护”是不够的,必须到专业正规的医院接受检查、治疗,遵医嘱用药。

3.后来没感冒过。

点评:上呼吸道感染是伤害嗓子的罪魁祸首之一!

4.我婆婆说,天气一冷我的声音就容易嘶哑。

点评:天冷空气干燥,如果不注意补水就容易嘶哑。

5.真说对了,我有时一天不喝水。

点评:水是护嗓之本,数据显示,成人最好每天能喝1.5~2升水。

6.饮食清淡。有次吃了几只超辣的虾,没出餐馆就哑了,后来尽量管住自己的嘴。

点评:饮食习惯因人而异,辛辣刺激的少吃为好,而烟酒则肯定有害,能戒就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