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声音的魅力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声音的魅力

第52页

书籍名:《声音的魅力》    作者:张皓翔
    《声音的魅力》章节:第52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广告公司的判断力是用真金白银训练出来的,应该说是可以算数的。

于是开始播出了。

最后的市调数据却惨得不能直视。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那就是,决定世界运行的规律有很多,个人的努力只是其中一个。





直播,约等于在做倾心之谈


我制作过陈海贤(网名:动机在杭州)、李松蔚和张春老师的网络电台节目《心理学你妹》,从听众、从业者和节目合作者的综合角度,我觉得他们说话的方式很有意思。但他们仨都不是做这行的,全是野路子,所以怎么说呢?槽点相当多。

做音频剪辑的时候最恨什么?

一句话说不过来。

比如大家分头录下的音频质量奇差无比,常态中最可恨的要数海贤老师经常吸溜口水,这给我带来的麻烦是:如果要统一三位老师的录音音量,做一些振幅上的调整,就会把海贤老师吸溜口水的声音也放大到……震耳欲聋的程度。

处理人声时,如果既要保留换气(吸溜)的声音又不让它在后期中变得太炸,我所知道的专业做法,是把换气声全部剪出来,位置对好放进另外一个轨道里另行处理。如果这么做,我就要对动机老师几百次吸溜中的每一次做放大视图、精确选中、分割、拖放到另一个轨道,缩小回正常视图,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也就是随随便便就要几千次操作。

松蔚老师不发出任何噪声,一听就很高端,但是,他不但高端,还很高冷!!节目开始,大家都在轻松愉快地打招呼,而松蔚老师的声音通常都会慢半拍才出来,带着迟疑和冷淡:“……我是……李松蔚……”

真是让我的心都漏跳了一拍。

张春老师唱歌唱得非常好,所以气息、发声方法什么的都很棒,但是该老师完全不顾听众感受,像在普通情境下聊天那样,经常放声大笑,惊天动地之余,还带有部分倒过气去的声音。

但是,这档节目出乎意料,效果很不错。在荔枝平台播出后,12期节目达到了百万点播。

网上高人多,这个数字也不算什么。但我确实知道他们是做着玩的——随时准备散伙,不宣传,平时也不琢磨。群里聊天最常见的就是“我算老几”“听众们走南闯北什么傻×没见过”“反正是个烂节目”“不做了吧”。

这确实还挺少见,因为不管他们做的程度如何,也仍然是在和大量精心制作的优质节目竞争。他们的槽点这么多,那亮点在哪儿?

海贤的吸溜、松蔚的高冷、阿春的爆笑,虽然都不符合播音主持规范,但是“吸溜”很好地刻画出了海贤的温良好脾性,一听到这个声音,我眼前就浮现出他人畜无害的样子,他是我们亲厚的朋友,有着一颗柔软而善良的心;松蔚高冷归高冷,但再听一会儿就会发现他只是内敛和慢热,哦,我会想,他能在这里说这么多,真是很难得呢;阿春爱笑就笑吧,我听着听着也经常在电脑前爆笑起来,看反馈,大部分人也还挺喜欢她的笑声。

所以我不但没有掩饰这些传统节目制作中应该回避的瑕疵,反而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提炼、还原、放大,用一种我认为更接近本质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在语言、情绪、结构上不符合传统规范的东西。

他们的表达虽然不符合播音主持规范,但可能符合了一个更高级的规范,那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真诚、善意、独特。与其琢磨表达技巧,不如就像这样,求本色、随初心。

直播,约等于在做倾心之谈;录播,约等于独自创作。

直播,相当于结伴上路;而录播,相当于单身远行。这是社交和独处这两种情境下,不同的创作方式。

所以,如果你善于倾听、乐于交流,只要不害怕不畏惧,直播次数多了之后,一定更容易找到状态、动力。当需要时,直播的素材又可以回炉,在“录播”的情境下修改、剪辑、制作。

我想,比赛型的运动员们也是这样,竞争和交流能够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更稳定、更兴奋,他们喜欢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重新定位和认识自我。





7-6.我是如何进入这一行的


我的运气,来自科学用声的“武功秘籍”


曾经,播音主持是一个比较吃香的热门职业,经常会有人问我“哎呀,你是怎么当上主持人的呀?你是学这个的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从业久了,确实有些话想说,就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我入行的故事。

我不是播音主持科班出身,是学建筑的。毕业时有两个去向,第一个,是服从分配,回老家当一名公务员,但是我对这事不感兴趣,这个选项从一开始就不在我的考虑中。

第二个是做建筑师。在毕业前,老家有一位经营酒店的阿姨,在筹建新酒店时,邀约我去给她做一份设计图。应该说,这是给予了我巨大的信任,但我那时是一个大学还没毕业的学生,要去做一个高层酒店的建筑设计,真是难以想象。

我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真的做了一套设计图出来,自己感觉还相当好。

哪承想酒店落成的时候,我做的所有的设计,只被保留了一个小小的标志,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建筑设计、家具设计、装饰设计通通没被采用。

这可把我气坏了,少年心气也好,无知肤浅也罢,一怒之下,我决定再不干这一行了。就在这时,我婶婶拿了一张印着电视台招聘启事的报纸来,说:“你在学校不是广播站的吗?”

对,那我去试试。

一试再试,我穿着一套晃晃荡荡一点都不合身的西装,通过了最终面试。

我就是这么稀里糊涂入行的,现在回想十几年前的那次命运转折,我入行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运气。

如果从挣钱的角度来说,我运气真的不太好,那些年,正好赶上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我是建筑大学毕业的,时势比人强,我的大部分同学投身本专业,跟着时代大潮前进,大都发了大财,而我却改行了。

但从个人的爱好上来说,我运气真的很好,我遇到了一个不拘一格的老师,她愿意忽略我语音的不标准、基础的薄弱,欣赏我的真诚表达,并坚持把我招进台里,这不就是好运吗?

同时,能通过一轮轮的考试,也不完全是凭运气。在学生时代,我曾积累下了一些播音实践的经验,比如,担任大学广播站的站长。其实我考校广播站的时候根本就没考上,面试不到5分钟他们就把我拒了,连初试都没通过,是后来我主持院系的迎新晚会,被校团委书记唐劲松老师看到,觉得这个小伙子还可以,被直接招到广播站来的。

进了广播站,和广播站的学长学姐们成了好朋友,我后来问他们,当时为什么不让我过,他们说:“你这人啊,一脸不讨人喜欢的样子,我们就一致同意不要你了。”

正式考没考上,莫名其妙又进来了,你说这是不是运气?

再往前追溯,我为什么会去主持晚会呢?因为我从小就有过很多登台的经验,这源于我父亲爱好文艺,而我又有一个响亮的声音。

声音响亮一般是遗传,一般是从小就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请回忆我前面讲过的那个故事,大侠展若尘的内功秘籍,我真的坚持修炼了很多年,养成了正确的呼吸方式,你说,这是不是又是运气?

人生中有很多的偶然,但总是发生这样的偶然,其中也就蕴含着必然,那就是“科学用声”真正地帮助了我,让我走上了今天的职业之路。

那之后,我换了很多岗位,主持过各种各样的节目,但始终没有离开这个行业。

所以平常别人问我说要怎么入行,我说靠运气,这话真有些说不出口,因为我担心这么说,别人会觉得我是故意傲慢,但今天我终于可以解释这种运气了,我为它找到了一个科学上说得通的道理。





长得美、声音甜、有关系才是职业通行证?


刚才的讲述有些调侃的意味,一定有朋友问:“我没有你那么好的运气怎么办呢?”

其实,说起来轻松,我也只不过是把运气比较好的机缘都拎出来,连在一起,这样看起来好像一直一帆风顺,但还有大量运气不好的时刻,只是没有讲而已。

比如,入行没几年,巨大的工作压力让我们三个小伙子掉头发。如果三个20岁刚出头、身体健康、活力四射的棒小伙,整把整把地掉头发,工作中能碰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实运气也不是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