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努力

宠文网 > 哲学心理 > 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努力

什么样的人配得上你的善良?

书籍名:《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努力》    作者:剑圣喵大师
    《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努力》章节:什么样的人配得上你的善良?,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  01  |


近日,《法制晚报》报道了这么一件事,引起了网友的愤怒。

一辆公交车行驶进站时,乘客们一拥而上,其中有一位老人和一名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上车后,小学生凭借自己身体灵活挤到了老人前面,抢先占据了驾驶员身后的座位。

不料,老人见状异常气愤,对车上还有许多空座位视而不见,竟当场抓住小学生双腿,使劲往车厢过道上拖拽。

双方力气悬殊,小学生被拖离座位,身体重重摔到地上,痛苦地捂着脑袋惨叫。

公交车师傅立即停车制止老人,乘客们也纷纷劝阻老人的粗暴行为。然而,老人理直气壮,指责小学生不懂得尊重老人。

公交车司机立即报警,送医院后,小学生被确诊为脑震荡。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老人和孩子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

如果老人能和蔼地请求“红领巾”让座,哪怕“红领巾”不让,旁边的人也会看不下去起身让座的,那么被大家集体指责的,应该是“红领巾”。

像这样不由分说就开始对小学生进行暴打,这样的新闻只会使主动让座的人越来越少。

其实,如果你仔细听公交车广播,说的都是“请给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而不是“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一个身强力壮能殴打别人的老人,能算需要帮助的人吗?

印度国民演员阿米尔·汗在一次节目中探讨过一个问题,他说,尊敬老人,是尊敬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尊敬他们的年龄。

这种“仗势欺人”的人,不光有老人,他们遍布所有年龄阶层。他们总是一副“我弱我有理”的样子,然后抬出这样的强盗逻辑,对你进行道德绑架。

但这样的人真的是“弱者”吗?你看他们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的情绪张合力!你看他们略有不爽就大打出手的执行力!你看他们无论多少人在一旁指责,都毫不收敛的抗压力!

这样的人丝毫不弱。“弱”不过是他们的理由罢了,他们早已经将自己的价值观“异化”了,异化为这个世间的一切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是为他们服务的。

比如在让座这件事上,他们是这样“双重标准”的。

我是老年人,我身体不好,你需要让座给我。为什么呢?因为你是年轻人,你身强力壮。

即便这些人是年轻人,他们照样可以这么理解。

我是年轻人,我上班很累很辛苦,我为国家创造财富,你们这些吃闲饭的人都要让座给我。

已经“异化”的人,无论他们是哪个年龄阶段、哪种身份,都理所应当地认为,其他人应该给予他们迁就和照顾。

“只谈权利,不谈责任”便是他们的显著特点。

心理学家阿尔戈(Algoe,2012)把这种现象称为响应性觉知丧失,即个体由于情绪评估机制的错误,感知不到自己在被对方理解、珍惜、关怀。

伍德(Wood)等人认为,人际感恩的产生在于受惠者对恩惠价值(value)、施助成本(cost)以及施助动机(intention)的评估,一旦这三者的评定出现问题,人际感恩就会消失。

一旦你发现周围人出现这样的情绪评估异化,那么他就不值得你为他付出善良。



|  02  |


某个在外地的同学丁丁来到昆明,她召集在昆明的同学组织了一次聚会。

我本来是不想去的,因为我晚上八点半要在网上开微课,这个是不能推掉的。而且,召集人丁丁,记忆中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特别好。

但耐不住老好人老马的一再软磨硬泡,我答应他们去吃个饭,时间说好六点钟开始,那我八点钟回去上课也来得及。

结果到了七点多,丁丁还没到,老马说她遇到堵车了。一直等到八点钟丁丁才赶到,全桌人已经饿了两个小时了。我和她打了声招呼就起身走人,谁知丁丁顿时不高兴了。

“哟,我才来你就走,是不是看不起我啊?”

“对不起,我八点半要在网上上课,上万网友等着,还请见谅!”我礼貌地回应她,老马也在一旁为我解释。

“知道你是网红了,你一个大明星连自己老同学都不照顾,大家知道了还不得笑话!”丁丁不依不饶拦住我不让走。

“我们下次再约吧,不过记得不要迟到两个小时!”我回敬她。

“我们这种干销售的经常睡不够,你知道吗?谁像你们这种人赚钱这么容易,当了网红就看不起老同学,我算是看透了!”她接着说。

听完这句话,我今后便不打算再和此人来往了,我不理她立即回去准备课程。

在她的这几句话里,出现了严重的情绪认知偏差。

我哪怕日程很满,都要抽出时间来陪他们聚个餐,她不觉得这有“恩惠价值”。现代人都很忙,有时间聚在一起实属不易。

我耐心给她解释了,假如我留下来“给她个面子”,那我会放上万网友的鸽子,这样的行为代价很大(施助成本),但她并不认同。

最令人讨厌的便是她对我来聚餐的动机进行了扭曲,似乎我的目的是“成为了大明星以后赚了大钱,就要来羞辱觉都睡不好的销售人员”。

正因为有这些信念支持,所以她“迟到两个小时”不是很重要,而我要提前走,就是大逆不道。

伍德等人发现,在情景评估实验中,人开始习得一种不良思维模式,即学会用身份的独特性,来消除自己的负罪感。

“因为我有某种身份,所以我可以不需要为某些行为负责”,这便是“我弱我有理”的心理机制,人在主观上故意压抑住大脑与生俱来的恩惠识别系统。

帕克(Park)和皮特森(Peterson)认为,幼儿10岁就可以清晰识别别人的意图,从而产生感激的情绪。当代人为了逃避责任,抛弃了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心智上的倒退。

《芳华》里说,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那么,如果一个人放弃自身识别善良的能力,那只能说明,他一直在被善待,一直在被人迁就,所以他的心智一直在退化。

也许,这样的行为不仅害了你,也害了他。



|  03  |


有种人值得我们尊重一辈子,那就是永远不会异化的人。

一代枭雄曹操,对待言语冒犯者,从来都是杀无赦,包括孔子的后代汉末大儒孔融,帮他灭袁绍立下大功的发小许攸,曹操评价为“把修养活在了风骨里”的崔琰。

但他这辈子只对三个人永远保持敬意,哪怕用放纵的方式都要成全他们的名声,成全他们的完美。

这三个人就是刘备、关羽还有荀彧。

这三个人都有着他这辈子最为欣赏的大义,无论他怎么威胁,怎么收买,都无法撼动这三个人的决心。

他们三个,一个铁了心要兴复汉室,哪怕自己已经被打得半辈子都在全国逃亡。

一个铁了心要跟定自己的义兄,哪怕千里走单骑。

一个始终要维护皇帝,哪怕皇帝软弱无能,连刀都拿不起来。

他们是曹操毕生想成为却没能成为的人。

曹操心中一直有一个痛。他和袁绍、张邈原本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又曾是生死相托的朋友。后来袁绍和张邈闹翻,袁绍命令曹操干掉张邈,曹操屡次劝袁绍顾念旧情,而且他对张邈毫无防备。谁知张邈从背后偷袭了他,因为张邈害怕曹操最终顶不住压力而先下手为强。

曹操因为张邈的背叛差点连命都没了,一度想跑到袁绍那儿当小弟,后来曹操夺回兖州,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张邈全家。

不知道他那时记不记得,在他被董卓打得大败,十八路诸侯坐视不理时,那个挺身救他的张邈。

从此,曹操再也不能说自己一身洁白了。

对于人性,曹操是非常没有信心的,这使得他极其多疑。

但他信任关羽、信任刘备,一个封了汉寿亭侯,一个拜了豫州牧,这是曹操的许多臣子毕生达不到的地位。

在刘备、关羽、荀彧等人身上,他看到那种为弱者奋不顾身的热忱,为朋友义无反顾的坚定,为君王近乎偏执的忠诚。也正是这样的人,让曹操得以含笑而终。

我想说,我们尊重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年龄、地位、长相、性别、名气,甚至这个人是否对我们有利。

这种人不会因为一点利益就丢掉自己的操守。不会因为威逼、胁迫就放弃自己的初心。不会因为事关生死,就舍弃一切亲情、友情、爱情,以换取自己的苟延残喘。

真正坚强的人,都有自己誓死要守护的价值观,就像种子破土的声音,细微而又坚定。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你来之不易的善良,才对得起你这份发自内心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