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雪浴长风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雪浴长风

第119章

书籍名:《雪浴长风》    作者:梁振军
    《雪浴长风》章节:第11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这一阶段的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得多,整个冀东到处是抗日游击队,广大农村控制在抗日游击队手里。除了众多农民参加抗日游击队、工人组建抗日游击队之外,一些地主武装也宣布自己为抗日武装,还有很多保安团、警防队纷纷宣布脱离原来的伪政权,加入抗日联军。整个冀东各种抗日武装发展到十多万人。

为了更有力的打击敌人,抗日游击队必须统一指挥,互相配合,这便是冀东抗日联军发展的第二阶段。这第二阶段,经过八路军第四纵队和抗日联军的会师、铁厂会议以及后来的大力争取工作,冀东各路武装大多数都编制在冀东抗日联军中,统一了番号,置于冀东抗日联军司令部领导之下。很多总队或独立大队都配备了政委或政治主任,加强了统一领导。从行政上,冀东成立冀东军区,下设若干军分区。第四纵队建立八路军冀东军区司令部,抗日联军建立抗联冀东司令部。两个司令部是冀东军区的两支主要军事力量。

现在是抗联发展的第三阶段:挺进到冀东的八路军,一路作战,减员的多是干部和老战士,而现在军队里多数都是刚刚加入军队不久的新战士。这样,正规八路军急需要整训,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另一方面,大量抗日联军面对比自己强大多的敌人,如何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提高战斗力,如何利用好游击战术,发挥我军长处利用敌人的短处,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因而抗联需要整训。

在敌人方面,由于八路军的积极活动,抗日联军的普遍建立,等于在敌人的后方点起了大火。从敌人内部得到确切消息,日本鬼子、伪满军队,还有伪军、保安团等,正集中数倍于我的军事力量,开始围剿整个冀东的抗日联军和八路军。敌人向遵化、玉田、兴隆地区形成大包围的态势。伪满军队在通过喜峰口一线向我军进击。唐山等地的日军也将出动。敌人采用步步为营的战术向前推进,企图聚歼我八路军和抗日联军主力于遵化地区。

此时冀东平原青纱帐已经割倒,部队失去了隐蔽的屏障,部队所在山地,人烟稀少,部队给养十分困难。

抗日形势遇到了极大困难。

命系几万抗联的错误决定

8月底9月初,第四纵队主力和冀东抗联的主要力量按照中央在军都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要求,向军都山发展。在抚宁和青龙边界接连遭受日寇和伪军的阻击,损失很大,只好撤回。

9月中旬,第四纵队党委在迁安县莲花院召开包括各大队领导的扩大会议。会议认为冀东平原靠近北平和天津,交通便利,是通往关东的咽喉,日寇和伪满军队调动便利,青纱帐一倒,游击战很难继续坚持下去。再加上挺进冀东以来连续作战,急需休整和补充;暴动队伍虽然数目庞大,但是武器装备短缺,基本没有实战经验;因而都需要整训,而在冀东大规模整训十分困难,因此会议决定第四纵队主力撤回平西整训,并动员抗联也西撤到平西整训。决定做出之后,打电报请示晋察冀军区等待回电时,宋时轮带第四纵队第三十一大队和第三十二大队撤到白河以西,留下邓华带领一个大队集结待命。这时候,任中共敌后河北省委组织部长和书记的马辉之到延安向中央汇报了冀东抗日暴动准备工作并听取了中央领导指示的之后,到冀东向邓华传达中央关于在燕山山脉建立根据地的指示。晋察冀军区这时候对第四纵队西撤整训的请示,尚未回复。邓华问马辉之关于西撤整训的意见。马辉之刚到冀东,对冀东情况不了解,加上他本人长期在白区工作,缺乏武装斗争经验,因而对邓华提出的问题未能给出明确的意见,只是说“如果部分转移,根据中央的指示,我和姚依林要留下来坚持冀东斗争。”邓华表示,如果要部队留在冀东就地整训和坚持斗争,就须把已经开走的主力部队调回来,至少要调回一个大队。于是,邓华再一次请示晋察冀军区。

9月2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少奇联名致聂荣臻转宋时轮、邓华及冀热边特委,不同意主力西撤。指出“目前主要的力量在白河以东之密云、平谷、蓟县、兴隆、遵化,以部分力量在白河以西创造根据地。”

邓华、李运昌、胡锡奎(化名王瑞清)在迁安县新庄子开会,研究当前形势,贯彻中央指示,决定在冀东继续进行游击战争,建设以冀东为中心的冀热边抗日根据地。可是几日后,他们又接到宋时轮的电报,说敌人已经兵分七路大举进攻,要求邓华率队西撤。

冀东形势严峻(2)

10月1日,刘少奇致电河北省委:宋部西移,冀东同志应坚持游击战争,并进行创立根据地。……李运昌等部队,如果可能的话,以改编成八路军为好。8日,朱德、彭德怀、刘少奇电示宋、邓再次指示不同意西撤,指出“目前即将冀东游击队大部分拉到白河以西,将要发生许多困难”,“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可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在主力西移时,应配备必要的基干部队及干部与地方工作人员在原地区活动,坚持当地游击战争,但省委主要干部如老马(指马辉之)、胖子(指姚依林)等应随主力西进。”

根据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指示精神,邓华同志召集各暴动部分负责人到铁厂开会,布置向平西转移事宜。这时候铁厂已经被日军占领,在我部队向铁厂集结途中,与从铁厂出来的日军遭遇,打了一场遭遇战。西撤会议改在丰润县九间房举行。会议由邓华司令员主持。会上分析了敌我形势,宣读了八路军总部的电报,并进行了讨论。

会上,李运昌等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西撤的意见。指出整训有两种办法,不是只有西撤到平西进行整训的一种办法。一个办法,就是把抗联撤退到平西根据地,进行集中整训。整训之后,在返回冀东继续同敌人作战。这是目前大家想的也是要执行的办法。另一种办法是在同敌人斗争中,边战斗边整训。这样就要求大量冀东抗联边同敌人战斗,边抽出少量时间,利用战斗间隙和敌人暂时不能到达的地方进行短期整训。利用多个临时短期整训完成一次有重点又较全面的整训。

两种办法,哪种办法更好呢?李运昌司令主张在原地边战斗边整训。认为如果把抗联都拉到平西进行整训,十多万人集中起来浩浩荡荡向平西进发,这无异于把我秘密活动的抗联一下子都暴露给敌人。敌人行动迅速,调集军队打来,必然会造成我军巨大伤亡。如果就地整训,虽然没有了青纱帐,对我军不利,但是,我们以往的工作有一个很大漏洞,这个漏洞也是我们可以发挥的潜力,这就是没有普遍建立县以下的抗日政权机构,广大老百姓的抗日力量和智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同志抗日热情很高,纷纷加入抗联或组建抗联队伍,却把地方的抗日组织机构忽略了。滦县抗日政府工作还是较好的,可是真正直接做抗日政府工作的人,也只有梁鸿升同志等少数人。县委的主要领导都在抗联队伍中,向上请示,向下布置工作都非常不便利。少数几个同志背着面袋子或书包到处躲躲藏藏着工作。想到多少就干多少,没有统一的计划和要求。村镇以下的敌伪政权大部分都摧垮了,可是相应的抗日政权在多数地方都没有建立起来。我们队伍到那里,队伍需要的一切就向那里摊派。那里的老百姓负担过重,有的时候几乎承受不了,而其他广大农村的老百姓却有劲使不上。他们的抗日热情、抗日积极性和智慧没有得到发挥,他们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我们马上进行广大农村的抗日政权的建立工作,把冀东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和智慧发挥出来,各个县一级的抗日政府有了广大基层组织的支持就都活了。有了这样的广大农村的掩护,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青纱帐消失造成的不利条件。这些工作做好了,边战斗边整训也是可行的。当然这样做不是没有风险,敌人大规模打来,我军力量和抗日政权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损失,但是可以肯定,比到平西整训的风险小得多,损失也会小得多。李运昌得出结论说,冀东的抗日形势现在还没有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李运昌司令员的分析和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当时更多的与会同志没有看到这一点,认为局势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赞成西撤。李运昌的正确意见被否决了,他只好服从决定。

统一意见之后,紧接着召开了各抗联队伍负责人参加的军事会议。这个会议还邀请了各党派和无党人士参加。会议通过了向西转移的决定,商定了各队伍集结、行动的时间和路线。会议还决定留下八路军苏(梅)陈(群)支队在丰润、滦县、迁安腰带山附近活动;包森支队在遵化、兴隆一带活动;单德贵支队在密云、平谷一带活动,配合地方武装坚持冀东游击战争。组建了这三个支队的统一领导机构:军政委员会,由原来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苏梅任书记。其余各部队五万余人,分三个梯队向平西转移。

一夜做了十一顿饭

一夜做了十一顿饭

一九三八年秋,大地,山坡,一片繁忙的秋收景象。高粱、苞米、谷子、糜子,都割倒了。大雁排着队,一队队鸣叫着向南飞,好像与乡亲们告别。庄稼地里,人们正在放火燎稗  。燎稗的烟把高粱叶的灰托起来,飞得好高好高。成群的小燕子在高空的这些燎稗托起的烟灰中穿梭飞舞。它们也要南飞了。传说它们在南飞之前都要在嘴里刁一点燎稗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