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第40章

书籍名:《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作者:岳南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章节:第4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通观陆贾的《新语》,不能不让人感到作者确实是一位朝气蓬勃的政治家。他蔑视那些“君倾而不扶,国危而不持”的隐士者流,整个理论继承了荀况反对大命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并明确地指出:“世道衰亡,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所取也。”他强烈地抨击了泥古守旧、重古轻今的思想,主张“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为法,因世而权行”,这些充分反映了陆贾锐意革新、进取的思想倾向。

陆贾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反复比较和总结,认为凡“恃坚甲利兵,深刑刻法”治国的,其结果都是国灭身亡。他列举了历史上许多这样的例子:“昔晋厉齐庄,楚灵宋襄,秉大国之权,仗众民之威,军师横出,陵栋诸侯,外骄敌国,内克百姓,邻国之仇结于外,臣下之怨积于内。……故宋襄死于私水之战,三君狱于臣子之手,皆轻用师而尚威力,以至于斯……此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陆贾对秦亡教训的分析准确而深刻。他指出:“秦始皇帝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因此,陆贾认为,自春秋而至秦,“恃坚甲利兵,深刑刻法”是导致国家败亡的基本原因,值得警惕。与此相反,“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然无治国之意,漠然无忧民之心,然天下大治。周公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贡来臻,越棠之君,重译来朝。”这就是陆贾提出“无为而治”治国方略的历史依据。经过将近十年战乱破坏而建立起的西汉王朝,其时社会经济极端贫困。这种破败不堪的局面,决定了缓和阶级矛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成为汉初的突出任务。陆贾认为,“无为”是暴政的对立面。当时西汉政权应实行“无为”政治,别无出路。因此,他大声疾呼:“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关于“无为”政治的理想境界,陆贾有一段颇为生动的描述。他说:“是以君子之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间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骤无夜行之吏,乡间无夜名之征;犬不夜吠,鸟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壮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强弱相扶,大小相怀,尊卑相承,雁行相随;不言而信,不怒而威。”陆贾的《新语》为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莫定了理论基础,对汉初政局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据《汉书·艺文志》载,陆贾曾著有《楚汉春秋》和赋三篇,均已散佚。世传《新语》十二篇,与《史记》及《汉书》本传所记篇数相符,而与《汉书·艺文志》所载二十三篇不合。其篇目及内容,自唐以来大抵如此,是否系陆贾作品,历来人们认识不一。应该说,陆贾原作者有之,后人搀杂者亦有之,但基本上反映了陆贾的思想。

陆贾曾在刘邦面前时时说称《诗》、<书》,在<新语》里也大谈仁义,似乎是一个儒家之徒。从班固的《汉书》开始,旧史家均把陆贾置于儒家之列。《四库全书》在谈到《新语》时也说:“汉儒自董仲舒外,未有如此之醇正也。”这个论断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陆贾所说的“仁义”与孔孟的“仁义”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是与孔孟仁义相联系的那些繁琐的礼仪,陆贾几乎没有提及。比较起来,陆贾则更重视老学。秦汉以前,“无为”同“仁义”是互不相容的。陆贾根据汉初社会现实的需要,却把这两个分属于道家和儒家的东西结合在了一起,但主次是分明的。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谈在评论道家时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综观《新语》,陆贾的思想正与司马谈所言之道家相合。显然,汉初道家与先秦道家并不完全相同,陆贾的思想并非老庄思想的翻版。陆贾在继承老学“无为”思想的基础七,加以发展,并掺人了儒、墨、名、法、阴阳各家及黄帝之学的思想,使老学变得比较符合汉初社会的需要,形成了著名的黄老学派。这是道家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也是老学思想的一次重大改造。而这个任务正是由陆贾完成的。汉初,在君主和大臣之中,崇尚黄老思想者不乏其人,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陆贾则是汉初黄老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汉初第一个有政治著作传世的杰出政治家。

陆贾的思想体系得到刘邦以及众多臣僚的赞赏。以此为转折,汉王朝君巨反复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逐渐认识到,秦始皇并非不欲为治,秦的速亡,正是由于举措(兵役摇役)太暴,用刑太过的缘故。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摇薄赋慎刑,才能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在这一思想方针的指导下,以刘邦为首的西汉统治者,陆续采取了如下一些重要措施:

一、罢兵士归家乡。规定跟随刘邦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摇役卜三年,回关东的免摇役六年。军吏卒无爵或爵在大夫(五级爵)以下的,一律晋爵为大夫;大夫以上的加爵一级,并一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摇赋。归农的军吏卒,按照爵级高低,授予田宅。这些被遣散的军吏卒,除少数高爵的上升为地主外,大部分还是一般农民。这些农民由于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获得了一份土地,又不需要服摇役,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成为汉初稳定农村封建秩序,恢复农业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命令在战乱中聚啸山泽的人各归本土,“复故爵田宅”,使地主追乡,农民返籍。“故爵”无疑指秦代的封爵,秦爵与田宅密不可分,“复故爵田宅”是对秦代中小地主既得利益的法律承认,有利于消除秦朝吏民的反抗情绪,这项安抚政策在汉初稳定封建秩序方面是成功的。

三、宣布因饥荒自卖为奴婢者,一律“免为庶人”。这里限定的“自卖”只是当时奴埠买卖的一种形式,其他还有“略卖”、“出卖”等。如果再从自由民沦为奴婶的渠道论之,形式就更多了。因此,这项法令并不是要废除奴隶制,而是有限地释免一些“自卖”者,尽管如此,它对解放社会生产力还是有益的。

四、重农抑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有其历史必然性。重农抑商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始自商鞍变法,商秧认为工商业严重妨碍“重农”政策,因为在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的前提下,从事工商更容易获利。对此,史学家司马迁曾概括指出:“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在工商业的利导下,大量农民纷纷脱离农业转而从事工商,这在农业生产力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是有害而无益的。正因为如此,刘邦君臣继承了这一政策,并具体规定:不许商人衣丝、操兵器、乘车骑马,不许商人从政做官,并加倍征收他们的人头税。

五、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据<云梦秦简·田律》可知,秦代的田赋征收禾稼(粮食)、刍饲料)、粟(禾秆)等,即每顷收当三石,粟二石。后来,董仲舒批评秦政说秦代“田租日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说明秦朝的赋税很重,汉初则力求轻摇薄赋。

刘邦君臣通过上述“与民休息”的措施,总算把秦末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稳定下来,陆贾成为汉初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刘邦认为陆贾是出使南越的最佳人选。据史料记载,陆贾到达南越国的都城番禺后,只见赵佗态度傲慢,头发束成一撮,竖在头上,伸及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大殿里。作为一位有着长期出使经验的政治家和辩士,陆贾对赵佗的这番举动好像早有预料,他不动声色,先将赵佗与中原的关系作为会谈的切人点并进言道:“你本是中国人(指中原地区),亲戚兄弟、祖先坟墓都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而今你一反天性,背叛父母之国,不念祖宗,放弃中国传统装束,想要靠区区弱小的南越跟天子对抗,成为敌国,大祸怕就要来临。自从秦王朝失去控制,诸侯豪杰纷纷起来,只有汉王刘邦率先人关,占领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西楚霸王,诸侯成为他的臣属,可以说甚为强大。然而汉王刘邦从巴蜀出兵,用皮鞭答打天下,遂诛灭项羽,仅仅五年时间天下平安。这不是人为的力量,而是天意如此。夭子(指刘邦)已知道大王在南越称王,却不出兵协助诛灭暴秦和西楚,朝廷文武官员都主张派出大军,向大王(指赵佗)问罪,但天子怜悯百姓在战乱频仍中已经十分痛苦,才消原意,并且派我前来授给大王王印和互相通好的符节。大王应该恭恭敬敬地到郊外迎接,北面称臣。想不到你竟想凭借基础未稳的南越,倔强到底。汉朝廷如果得到报告,恐怕要挖掘焚烧你祖先的坟慕,屠杀你宗族,然后派一位偏将军,率领十万人马南下进攻,到那时,你的部下杀你投降,易如反掌。”

赵佗茅塞顿开,赶紧跳起来,规规矩矩地坐下,道歉说:“我在蛮夷中生活得太久,忘了中国礼仪。”然后向陆贾请教说:“我比萧何、曹参、韩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