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大脚姥姥 > 第19章 民国海军少校吴玉臣回来啦

第19章 民国海军少校吴玉臣回来啦

书籍名:《大脚姥姥》    作者:王金年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玉臣哥”的到来,也使得我姥姥本来平静的生活又泛出了一阵涟渏。尤其是在得知他仍是单身以后。姥爷金贵为此喝了两天枣庄的“十里泉香”。

  ……

  ……

  说到中华民国海军少校吴玉臣,就要先从北洋海军中尉吴玉臣说起了……

  原来,待吴玉臣一帮热血少年学成回国时,已是北洋政府的后“袁世凯时代”。而袁死后的10年,也是中国分为南北民国陷入全国内战的10年。作为吴玉臣这帮西学青年,他们的身上即有西方讲究自由民主、个人价值的一面,又有中国旧有“忠君事主”的传统观念。他们既是北洋政府派出的留学生(袁世凯个人还拿出了60万块大洋),自然也就应为北洋政府效力。这批留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家乡为南方人的南藉人士投奔了南方派系外,几乎全部留在了北洋政府的海军里。

  所谓的北洋政府海军,时称北洋舰队(收复两广后才组建了南洋舰队),共有大、小舰船数艘以及租借了日本的几艘运兵船。吴玉臣当时在一艘小型炮舰上任中尉副舰长。

  在不久后的直奉大战中,段祺瑞战败。张作霖成了实际的北洋政府首领,自然,原北洋海军也归顺了东北军,称东北海军。

  但张作霖好梦不长,1928年6月,张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最新的资料显示皇姑屯事件为苏联人所炮制,见2003年9月3日《青年参考》)7月,其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具有新派观念的张学良意识到了建立一支现代化海军的重要性,故在上任不久即成立了东北海军总司令部,张学良兼任总司令,并委任沈鸿烈(早年留日学海军)为副司令。司令部设在沈阳。

  这位会打网球,会开飞机的少帅非常重视海军。因经费不足,他居然从陆军军费中挤出钱来装备海军,对设在葫芦岛的海军学校也格外照顾。“九·一八年事变”前,东北海军共培养军官班两期,人员80名,学兵班8期,人员1500名。毕业后都分在东北海军各舰任职。当时的东北海军实力,是中国各系军阀海军之最。

  就是在这当儿,实际主管海军和海军学校的沈鸿烈发现了吴玉臣。沈非常赏识吴的才干,便调他入海军学校任教官。

  1928年12月29,张学良毅然宣布易帜,表示信奉三民主义,归顺中央。同时,奉军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原奉军的陆海空三军亦归顺中央。

  这时,至少在名义上,东北海军是归顺中华民国了。

  ……

  ……

  1931年9·18事件暴发,葫芦岛海军学校亦迁入青岛。仍由沈鸿烈管辖。

  1933年夏,东北海军中的中下级军官及士兵因思念家乡,不满于沈鸿烈紧跟中央,不反击日本的做法,故策动了海圻、海探、肇和三舰的南逃事件(欲投有着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后失败。故此,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中央政府在1933年7月5日,将东北海军正式改编为中华民国第三舰队。直属南京中央政府海军部统辖(一开始,暂属华北政务委员会)。

  舰队被改编后,沈鸿烈不再担任舰队司令,而专任青岛特别市市长(第三舰队司令改由原参谋长谢刚哲担任,四川人,沈的挚友)。这时,沈鸿烈同吴玉臣进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因为沈鸿烈想让吴玉臣跟着他“干地方”。

  吴玉臣也是个直率之人,他说:“沈长官,恕我直言,我还是想干海军。如今,日寇步步紧逼……”

  沈鸿烈老成持重,缓缓说道:“知道,知道,我当然知道日寇步步紧逼,而我们的海军又实在太弱。到现在,总吨位尚不足10万吨,海军需要建设,海军需要人才。可是你想过吗?目前,这种局面是发展海军的时机吗?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钱。发展海军只是种空想。目前,中央的重点是发展陆军和投资少、见效快的空军,以备对日决战……”

  吴玉臣想想说:“您说得对,沈长官,这倒是大实话。”

  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后,中国海军的命运不幸为沈鸿烈所言中:仅有120艘中、小舰艇的海军在1938年的武汉大会战中,不幸全军覆没。上将海军司令陈绍宽为此大哭三天,茶饭不思。

  沈鸿烈语重心长地说:“你才30多岁,年轻气盛,这个我理解。但对于中国的事情,你还看不透。我长你近20岁,从清朝到袁大总统,再到孙先生、蒋委员长,我是看得太透啦,中国的事,不好办呀……如今看来,日寇紧逼华北五省、山东亦在此列,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你不妨先随我去地方磨练磨练,万一中日开战,你又是山东人,亦可助我一臂之力。将来抗战胜利了,再重返海军也不迟。我沈某人说话算数。到时我亲自举荐你。陈司令长官是我的好友,对我是极其信任的。”

  沈鸿烈并未食言。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沈亲自向海军司令陈绍宽推举了吴玉臣。“三光”司令陈绍宽(钱光、人光、舰光)大为惊喜。三天后,吴玉臣即赶赴任职。并亲自帮助陈绍宽拟定了中华民国海军发展的宏大规划:设四大战区,建20艘航母(后确定12艘,这一历史事实,笔者会在后作专门介绍)!

  吴玉臣见沈鸿烈如此推心置腹,便没在犹豫,答应了沈鸿烈的要求。从此,吴玉臣开始了自己近10年“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历程(自谑)。

  吴玉臣此次返乡省亲,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的此次返乡,也不单纯是为了省亲。

  ……

  ……

  吴四爷见到儿子的第一面居然是让他当庭罚跪:“逆子,还知道回来。”吴玉臣当即双膝跪地:“父亲息怒,儿子公务繁忙,实无多少闲暇时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还望父亲恕罪。”

  吴四爷仍不原谅:“那这次回来怎不提前打封信呀,搞得这么突兀……”

  吴玉臣说:“父亲有所不知,此次儿子回家并非单纯探亲,还捎带公务在身,即留眼察看各地各方对日备战的情况。”接着吴玉臣介绍说,自己是先走的水路至日照,下船后去临沂,由临沂至苍山到枣庄。

  毕竟是父子,几句话后,爷俩便坐在了酒桌旁。当父亲的问儿子喝什么酒。吴玉臣啪地一个立正:

  “报告父亲,什么酒不喝。儿子身为海军军官,对身体健康要求甚严。我海军军官严禁抽烟喝酒。”

  “哪不跟蒋委员长一样了?”吴四爷连连说好。

  吴四爷话未落音,儿子又一个立正站了起来:“不过,要说我不能喝是假。有一年过年,弟兄们打赌,我曾直着脖子不喘气,一气灌了三瓶青岛啤酒。再加上我打炮时,从不带耳塞,故士兵们都尊称我吴大炮!”

  “好一个吴大炮,能喝不喝更彰显意志弥坚。”吴四爷连连称赞。

  吴玉臣为他的气盛好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到60岁,他的听力大不如以前,尽管如此,他还是晚退休了几年,这无疑须经蒋经国亲批。

  毕竟是父子,聊着聊着,聊到了吴家香火是否有序的大事上。吴四爷说:

  “臣儿啊,古人云‘三十而立’。如今你已三十有多,至今不娶,是何道理?”

  吴玉臣面色一红:“对不起,父亲。儿子有愧吴家,深知本人不孝,可不知为什么,总是对周围的女人看不上眼。”即便是他当年留学时的房东的女儿,最终也是散了。倒不是那位金发女郎不坚决,反倒是吴玉臣辜负了人家的一番真心。那姑娘本已说服了父母到神秘的中国来生活。

  吴四爷来了个单刀直入:“你是不是还挂念着你大脚妹妹。”

  当儿子的又是一个立正:“回父亲。恕我直言,是有那么一点。为儿的明知不现实,但就是扭不过这个弯来。”

  吴四爷长喟一声,眼角里甚至流了泪:“唉,这就叫鬼迷心窍呀。你要知道,你大脚妹妹的小儿子都快上学了呀……”吴四爷在这里说的那位“小儿子”就是我的那位当了战俘的小舅舅。

  吴玉臣说:“父亲不必过于伤心,我玉良弟弟将来定可继承家业。”

  吴玉臣提到的这个弟弟,当年才10岁刚出头。是他出国留学后,吴四爷同一个叫芥菜的丫环生的。

  不料,吴四爷连连摇头:“你玉良弟且不说是小妈所生,论长幼难具继承人之份;即使是不分长幼,他生性厚重有余,心计不足,也难以继承吴家大业。想想我就不免心酸。”

  吴四爷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吴家二少爷吴玉良并非因木讷愚笨而没能继承了吴家大业,而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一生受尽波难,一同受尽屈辱的还有他的母亲,地主的“小老婆”。娘俩最惨的时候就是文革中戴着高帽子为吴村镇扫大街。

  聊着聊着,已鸡叫头遍。吴玉臣提议,暂且休息,明上午要在镇子上转转。并顺便检阅下民团的操练情况。吴四爷一一答应下来。

  最后,吴玉臣向自己的父亲提出一要求:此次省亲,一定要请我姥姥一家吃顿饭。话还未说完,吴四爷就急了:

  “儿啊,你是不是吃洋面包吃糊涂了?我不是说了吗?人家的小儿子都快上学了。”

  吴玉臣不慌不忙:“父亲有所不知,儿孩的情感未必仅仅是你情我意婆婆妈妈。有一大事您有所不知。想当年我出洋留学……”吴玉臣像讲故事一般,将当年他让我姥姥偷出家里印章,方能盖了具结书一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因此可以说,若没有大脚妹妹的鼎力相助……便不会有我的今天。”

  “原来如此。”吴四爷恍然大悟,连连感叹:你俩真仍是无缘又有缘啊……随即同意了儿子的请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