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瘾”私门 > 第37章

第37章

书籍名:《“瘾”私门》    作者:安娜芳芳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童晓站在资料室的窗前,情不自禁地伸手摸了摸冰冷的铁窗框,这种窗户现在已不多见了。华海中学的这座教学辅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还一直作为学校主要的教学场所。20世纪90年代学校扩建,才又盖了对面的五层新楼。教学体制改革以后,作为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华海中学被拆分为高中和初中两所学校。高中部分现在是寄宿制,也是全上海屈指可数的几所教学质量最高的高中之一,每年都有无数望子成龙的家长想尽办法要把孩子送进去。华海高级中学的新校址离这里不太远,一色新建的现代化教学大楼,附属的学生宿舍区还有室内游泳池和健身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而华海中学的原址则改制成民办初级中学,由于地处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基本无法扩建改造,因此整体环境稍嫌逼仄和简陋。

  但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依稀感觉到华海中学当初的样子。1984年,尹惠茹就是从童晓现在所站的这扇窗户纵身跳下的。在从此走入混沌的那个瞬间,她的目光有没有在锈迹斑斑的铁窗框上稍作停留呢?……不,童晓认为,更有可能的是,在那个瞬间,她的眼前别无其他,只有她用心与之对话的那个人,她对他说——都是我的错。

  在一句话里诉尽恩怨,然后,她捐弃尘世,再无丝毫留恋。

  可叹的是,尹惠茹最终只丢弃了理智,却留下了生命。那么,那个她用最后的清醒与之对话的人,他究竟听到了她的心声吗?他是否看懂了她泣血的绝然?他是否接受了她的忏悔?——他原谅她了吗?

  假如真像童晓所设想的,确实有这样一个人存在,他到底是谁?他现在又在哪里?好多年之后,他可曾见到过神已散尽徒留其躯的她?他们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

  “童警官,真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

  童晓回头,一个身材高挑梳着马尾辫的年轻姑娘走进屋来,手里握着个文件夹。童晓连忙露出满脸笑容:“哎呀,放假期间还麻烦你,该我说不好意思的。”

  正是寒假中,为了到华海初级中学来调查张华滨的资料,童晓不得已利用了自己市局刑侦总队的警官身份,害得这位负责资料室的金老师特地来学校跑一趟。

  金老师大度地笑了笑:“工作需要,也没什么。不过我担心帮不上忙呢。”她坐到办公桌前,对着电脑说:“你上次来电话时,我就检索了学校的存档资料。虽然学校分拆之后,原来的学生记录都留在了我们初级中学,但你要的材料比较早,学校空间有限,对原始资料做过好几次整理,基本上都简化后录入数据库了。你说的这个张华滨,从电脑里只能找到最简单的信息。”

  童晓凑到电脑前,这些内容他确实都已经知道了:张华滨,男,出生日期是1966年7月10日。1978年至1984年间,就读于华海中学,1984年中学毕业未考入大学,后被召进上海锦江饭店参加酒店服务职业培训。

  记录到此为止。

  童晓叹了口气:“咳,这个张华滨也真不怎么样,念了华海中学居然还没考上大学,太浪费重点中学的资源了!”

  金老师微笑着说:“那可是1984年啊,大学升学率比现在低多了,即使是华海中学的毕业生,也未必都能考上大学,这挺正常的啊。”

  “童警官,怎么样?这些资料不太有用吧?”

  童晓连忙点头:“哦,有用,有用。另外,张华滨的父亲曾经在华海中学当过体育代课教师,这个你能查到资料吗?”

  “张华滨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童晓从斜挎包里翻出笔记本:“叫张光荣,是20世纪60年代初回国的印尼华侨。”这是他从派出所户籍资料里查到的,但也十分简单。因为当年印尼屡屡发生暴动、印尼政府还迫害华侨,张光荣于60年代初随其他几十名华侨一起逃回中国,回国后始终没有什么正当的职业记录。唯一有据可查的是,从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间,他曾先后在玩具厂、棉纺厂组织过造反文艺小分队。1975年华海中学恢复正常教学之后,张光荣做了一段时间的体育代课老师,但就是在1976年的年初,他于某个冬夜酒醉后意外失足而死。具体情况从资料库里都查不到了,童晓只能到华海中学来碰碰运气。

  金老师按了几下鼠标,摇头说:“学生的资料留在我们这里,老师的资料都转到高级中学去了,要不你可以再去华海高级中学问问。不过我觉得那里也查不到什么,‘文革’期间的学校档案破坏严重,像这种代课的教师,任职时间又短,估计本来就没什么正经记录。”

  童晓阴沉下脸来,也是啊,这些自己怎么没想到。看来要从正规途径查清张华滨父子的情况,希望很渺茫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那个年代的见证人。他拿定主意尽快去华海高级中学走一趟,找找还健在的老教师信息,兴许能够从活人的嘴里问出些什么。

  “童警官,我刚才在文件柜里找到了这个,你看看。”

  童晓接过来一看,原来是张发黄的集体照。金老师说:“这是张华滨所在班级1984年的毕业照,虽然是黑白的,我看人像还清晰,就是不知道哪个人是他了。”

  童晓从前至后仔细看了一遍,全是衣衫朴素的少男少女,人人一副那个年代傻里巴叽的模样,看上去都差不多,几乎分不出谁是谁。

  不过童晓还是眉开眼笑了:“这就很好了,虽然我们不认识张华滨,可是一定有人能认出他来。金老师,我把这张照片带走,可以吗?”

  “当然可以。”金老师如释重负,“请你在资料出借记录上登记一下就行了。”

  一个小时之后,童晓打的来到了新锦江大酒店。

  下了出租车,童晓站在街沿抬起头,望了望饭店高耸的圆形楼顶,顿时明白自己犯了个错误——1984年新锦江大酒店还不存在呢,张华滨肯定参加的是老锦江饭店的服务员培训。童晓敲了敲脑袋,怎么越来越笨了!他竖起皮衣的领子,顶着瑟瑟寒风往老锦江饭店的方向走去。

  他在老锦江饭店的调查仍然收效甚微。看到市局来人,负责安保的同志倒是十分热情,很快就把数据库查了个遍,但能够找到的信息还是少得可怜。童晓收获的只有如下寥寥几句话:张华滨,1984年9月被召入第六期酒店服务培训班,学习半年后正式上岗,先后担任过门童、行李员和前台接待,1986年辞职。没有照片。

  童晓并未再要求查询当年酒店管理者的记录,以张华滨这样低微的职位,就算找到当时的酒店管理者,估计也没人能记起他来。

  他把双手插在衣兜里,缩着脖子走出饭店大堂。穿过面前的大片草坪,主楼的阴影下寒风凛冽,童晓冻得龇牙咧嘴,埋头快速走向院门,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暴喝:“快靠边!有车子!”

  童晓连忙往旁边一闪,一辆蓝色宝马擦着他的衣服驶过。童晓还在愣神,被人一把扯到墙脚下:“喂,看看,格的是车道,侬当心眼啊!”

  “哦,”童晓这才看到醒目的车行标志,他自知理亏,对横眉立目的门卫讪讪一笑,“呵呵,呵呵,勿好意思噢。”

  这门卫看上去有些年纪了,但身板笔直,酒店的制服大衣穿在他身上很有派。他没好气地朝童晓摆摆手,示意他快离开。童晓识相地溜着边往外走,还没到院门,又转身返回。

  “师傅,侬是老锦江了伐?”童晓掏出一支香烟,递了过去。

  门卫看了童晓一眼:“阿拉上班辰光勿好吃香烟厄。”话虽这么说,表情却是和气的:“有啥事体伐?”童晓十分欣喜,赶紧凑上去:“呃,我帮朋友打听一个人,二十多年前在这里当过门童和行李员,我问来问去都没人知道。我一看啊,就晓得侬是格的的老前辈,一定能帮忙!”他把这番话说得那个热情洋溢,脑袋上都快冒出蒸气来了。

  “唔,侬想问啥人?”对方倒是干脆。

  “一个叫张华滨的人,1984年底参加服务培训,半年后正式上岗,1986年辞职走的。您有印象吗?”

  门卫闷头想了想:“勿记得勒。”

  童晓大失所望,又实在不甘心就这么离开,于是他从斜挎包里翻出笔记本,把夹在里面的照片取出来,递给门卫:“他就在这张照片里,您再认认?”

  “到底是啥人啦?”

  “我也不认识……”童晓极其心虚,“就知道是这个班里的。”

  门卫举着照片努力辨认着,大盖帽下的头发茬在寒风中瑟瑟摆动,露出隐约的灰白。

  “唔!我认得勒!结果是伊啊!”突然从他的嘴里蹦出这么句话来。

  “啊?!”童晓直扑上去,“谁?哪个?”

  “哎哟,当心眼啊!做啥!”门卫嗔怪地瞪了童晓一眼,指着照片上的一个人,“就是伊嘛,张华滨,我当啥人,刚刚想起来咯!”

  童晓抢过照片来,一个瘦瘦的男孩子,五官十分精致,仔细看倒挺漂亮,特别是那双像西方人一样凹陷的眼睛,莫名地让童晓觉得有些面熟……

  “啧啧啧,格个张华滨,唉呀,伊个辰光被一个日本人搞出大事体来,作孽啊,差一眼眼勿想活咯。我想起来了,想起来了……”门卫大叔继续摇头晃脑。

  “日本人?!什么事情?!”童晓的嗓门都拔高了。

  那门卫反倒露出满脸诡异的笑来,朝童晓招招手:“侬过来,我讲拔侬听。”童晓赶紧把耳朵伸过去,大叔在他的耳边好一阵嘀咕,童晓的面色越变越阴沉,终于和饭店主楼的背阴面一样晦暗了。

  门卫大叔终于讲完,童晓沉默片刻,又往挎包里掏了掏,取出另外一张照片:“老师傅,你再看看这个人,是不是面熟?”

  “唔……呀,格勿就是伊个日本人吗?!”

  “老师傅,你肯定?”

  “肯定格。看上去老交关了,胖交关了,不过伊来过老多趟,阿拉宁得老清爽格!”

  童晓长长地吁了口气,他的心情并未因为这意外的突破而豁然开朗,反而变得沉甸甸的。

  戴希并没有像李威连所允许的那样,第二天下午才去公司上班。她一觉睡醒十点已过,孟飞扬早就上班去了,但在桌上为她留了蛋糕和酸奶作早点。戴希换上西装裙还化了淡妆,觉得自己蛮符合着装规范了,这才匆匆出门,赶到公司时还没到午饭时间。

  公司里的气氛非同寻常,所有的人在埋头工作的同时,都表现出罕见的不安和骚动,从偶尔的窃窃私语、相互间的眼神闪烁和明显快于平常的动作中,戴希都能察觉出同事们的紧张。发生什么事了?

  戴希打开电脑,想想还是请教Lisa吧。

  “姑娘,你来啦?昨晚上怎么样?”Lisa在MSN上问。

  “嗯,挺好的。”戴希打出问题,“公司里怎么怪怪的,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了吗?”

  “呵呵,你看看邮件吧。”

  戴希刚上班不久,每天都收不到几封邮件,基本都是发给全体员工的通知那一类。此刻她的邮箱里只有一封新邮件,发件人是李威连。

  戴希很镇定地打开邮件,她扫了眼收件人栏,果然是发给全体员工的。另外她还注意到,邮件的发出时间是今天凌晨三点。

  这封邮件是李威连作为西岸化工大中华区总裁的新春致辞,标题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原来,西岸化工虽然在1988年就于深圳设立了中国代表处,但是直到1997年底中国分公司迁至上海,李威连正式就任总经理后,中国公司才开始实行中国的行政政策,并且有了总裁新春致辞。

  因此这是李威连以中国公司总经理和大中华区总裁身份所做的第十一次新春致辞。

  在致辞中,李威连首先回顾了过去一年,乃至过去十年中西岸化工中国公司的发展。他是这样概括的:“西岸化工中国公司业务的迅速扩张,联动了整个大中华区,2003年,亚太区从远东大区中分立出来,以中国为主的大中华区成为亚太区的主力。西岸化工并不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但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国崛起的脉动。在中国,西岸化工既保持了一家历史悠久、文化深远和规模宏大的全球化企业的优势,又充分适应中国市场的特色,以独树一帜的创意和灵活高效的执行取得了市场的领先地位。”

  对比十年前西岸化工中国公司制定的愿景:“将全球化工领域中最优质最适合的产品引入中国,充分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使西岸化工成为提升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促进力之一。”李威连做出结论:“我们毫无疑问实现了当初的目标,西岸化工十年来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化工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来自西岸化工制造,也有来自于全球其他知名化工企业的一流产品。作为一家制造型的企业,西岸化工全球各地的分公司中,只有中国公司经董事会特批采用销售与贸易相结合的业务模式,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接下去致辞的话锋一转,李威连开始描述西岸化工中国公司未来新十年的愿景和目标:

  “……经过反复思考和探讨,在全球总部和董事会的支持下,西岸化工中国公司的愿景调整为:‘为中国持续引进高品质的产品,推广优质生活的尖端技术,在合作生产、科技创新和人本理念方面与中国共同创造价值,提升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伴随中国的经济发展一起成长。’”

  他详细阐释了这份新愿景的内涵,包括继续巩固西岸化工在销售和贸易方面的即得优势,不断丰富产品线;更多地向中国输入高科技的尖端产品,通过使用培训、技术转让和合作生产等手段,帮助提升中国同行的水平;在现有合资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合资生产模式,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在技术、设备和管理上为合资企业提供充分支持;2009年内西岸化工将在中国建立第一个全球性的研发中心……以及将充分参与中国的社会生活,在环境保护、生活质量、回报社会等多项人本理念上树立西岸化工的形象,并从中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作为一个刚进西岸化工两周的新人,戴希对公司愿景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化工行业于她来说也完全是雾里看花。致辞读到这里,正当她颇感艰涩时,李威连的行文却突然使她眼前一亮,因为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西岸化工的员工,我知道你们刚进公司起,就能把公司的使命倒背如流,要背出它来并不难——‘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西岸化工的使命。但你们是否真正思考过: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对公司、市场、客户和每一位员工,美好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以后的篇章可谓酣畅淋漓,令戴希读到热血沸腾。

  “必须指出,新的愿景将为西岸化工中国公司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我们的组织架构、人才储备、行政规章的各个方面,都要为了这个全新构建的愿景而变化。在中国公司的过去十年里,我们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公司的使命而努力着,可是还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西岸化工中国公司将在一个新的台阶上奋斗,我们将要用全部的热情和实力来证明:

  “我们不仅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国企业,我们也能顺应时代和地域特色、随需而变;

  “我们不仅能够用产品来影响客户,还能够用技术来丰富生活;

  “我们不仅能够用销售来占领市场,还能够用合作来支持同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