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清凉菩提 > 第8章 【曼陀罗】02

第8章 【曼陀罗】02

书籍名:《清凉菩提》    作者:林清玄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万华龙山寺附近,看到几位山地青年在卖兰花。

  他们的兰花不像一般花市种在花盆里的那么娇贵,而是随意用干草捆扎,一束束躺在地上。有位青年告诉我,这是他们昨日在东部的山谷中采来的兰花,有许多是冒着生命危险采自断崖与石壁。

  “虽然采来很不容易,价钱还是很便宜的啦!”青年说。

  “可是这从山里采来的兰花,要怎么种呢?”我看到地上的兰草有些干萎,忍不住这样问。

  “没关系的啦,随便找个盆子种都会活。我们在山里随便拿个饮料瓶种都会活的呢!”旁边一位眼睛巨大黑白分明的青年插嘴道。

  “对了,对了。山上的兰花长在深谷里、大石边、巨树上,随便长随便活呢!”原先的青年说。山地人说国语的声调轻扬,真是好听。尤其是说“随便随便”的时候。

  我买了一束兰花回来,一共有五株,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种在阳台的空盆里,奇迹似的,它们真的就那样活起来。

  这倒使我思考到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从前一直以为兰花是天生的娇贵,它要用特别的盆子,要小心翼翼地照顾,价钱还十分的高昂,因此平常人家种盆栽,很少想到养兰花。现在知道兰花原来是深山中生长的花草,心中反倒有一些怅然,我们对兰花娇贵的认知,何尝不是一种知识的执著呢?

  看着自己种植的野生兰花,使我想起自己非常喜爱的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在画史上以画兰竹驰名,他性格耿介,“扬州八怪”之一,是清朝艺术史上的明星,他有一次看见自己种在盆中的兰花长得很憔悴,有“思归之色”,就打破花盆,把兰花种在太湖石边,第二年兰花“发箭数十挺”,果然长得十分茂盛,花开得比从前更多,香味比往昔坚厚。他不禁题诗道: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

  不如留与伴烟霞。

  直到我种了野生的兰花,才稍稍体会了板桥写此诗的心情,他这是用来自况,不愿意在山东当七品官,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烟霞为伴。

  郑板桥留下许多兰画,他的兰花与一般画家所画不同,他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认为荆棘也是一样的美,用以象征君子与小人杂处的感叹。晚年的时候,他爱画破盆的兰花,有一幅画他这样题着:

  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但也说明了兰花本身的遭遇。从琼岛来到人间的兰花,虽种在细心照抚的盆中,却失去了山中的许多知己呀!

  一个人本来自然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欲望,但当他过惯了娇贵的生活,就如同生在盆里的兰花,会失去很多自由,失去很多知己,所以人宁可像野生的兰花,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与烟霞作伴。这是自由与自在的追求,正如郑板桥最流行的一幅字所说:“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我最喜欢郑板桥写给儿子的四首儿歌: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獦蚤出。

  这歌中充满了大悲与大爱,真如深谷中幽兰的芳香,无怪乎当他被富人杯葛,离开潍县县令的任所时,百姓跪在道旁流着眼泪送他辞官归里。郑板桥终于回到家乡,像一株盆中的兰花回到山林,他晚年的书画为中国写下了光灿灿的一页。

  我不是很喜欢兰花,因为感觉到它已沦为富者的玩物,但一想到山间林野的兰花丛时,就格外感知了为什么古来中国文人常把兰花当成知己的缘由。名士与名兰往往会沦为官富人家酬酢的玩物,尽管性格高旷,玉洁冰清,也只能在盆里吐放香气,这样想起来就觉得有无限的悲情。

  从山地青年手里买来的野生兰花,几个月后终于枯萎了,一直到今天我还不确知原因,却仿佛听见了板桥先生的足声从很远的地方走近,又走远了。

  自然的本身是平等无二的,在乡野的山谷我们看见了自然的宏伟;在小小的花盆里,不也充满了生命的神奇吗?

  种草

  “我们带一点草回去种好吗?”带孩子去爬山的时候,他好几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最近住在乡下,每天黄昏的时候,如果天气好,我总会和孩子到后山去走走,偶尔也到山下去看农人的稻田,走过泥土坚实的田埂,看着秋天的新禾在微风中生长。

  对于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看到乡下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尤其看到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有一次我们在田埂上走,他说:“爸爸,我们带一些稻子回去种好吗?”

  “为什么呢?”

  “因为稻子长大,我们就不必买米了,要煮饭的时候,自己摘来煮就好了。”孩子充满期盼地说,就仿佛自己种的稻子已经长成。“要种在哪里呢?”我说。“我们家不是有很多空花盆吗?把稻子种在里面就行了呀!”我只好告诉他,种稻子是很艰难的工作,可不比种一般的盆景,要有一定的水土,还要有非常耐心的照顾,我们是无法在花盆里种稻子的。“那么,我们种牵牛花吧!牵牛花也很美。”孩子说。有一次,我们就摘了很多牵牛花的藤蔓,回去种在花盆,可惜不久后就都枯萎了。孩子很纳闷,说:“为什么在野外,它们长得那么好,我们每天浇水,反而长不出来呢?”

  后来我们挖了一些酢浆草回家,酢浆草很快就长得很茂盛,可惜过了花期,开不出紫色的小花,我对孩子说:等到明年,这些酢浆草就会开出很美丽的花。

  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美丽的,连山上的野草也不例外,我们第一次上山的时候,他简直惊叹极了,即使是夏秋之交,山上的野草也十分繁盛,就好像是春天一样。尤其是在夕阳之下、微风之中,每一株小草都仿佛是在金黄色的舞台上跳舞,它们是那么苗条而坚韧,用一种睥睨的态势看着脚下的世界。从远景看,野草连成一片,像丝绒一般柔软而温暖。

  孩子看着这些草,禁不住出神地说:“爸爸,我们带一点草回去种好吗?”

  听到这句话时,我略微一震,“种草?”对一个出生在农家的我,这是多么新奇而带点荒唐的想法,我们在田野里唯恐除草不尽,就是在花盆里也常常把草拔除,这孩子居然想到种一盆草!

  孩子看我无动于衷,用力拉我的手,说:“爸爸,你不觉得草也和花一样美吗?如果能种一盆草放在阳台,它就好像在山上一样。”

  孩子的话立刻使我想到自己的粗鄙,花草本身没有美丑,只因为我心里有了区别,才觉草不如花。若我能把观点回到赤子,草不也是大地的孩子,和一切的花同样美丽吗?于是我说:“好吧!我们来种一盆草。”

  种草就不必像种花那么费事,我们在山上采草茎上成熟的种子,草种通常十分细小,像是海边的沙子,可是因为数量很多,一下子就采了一口袋。回到家里,我们把一些曾种过花而死去的空花盆找来,一把把的草种洒在上面,浇一点水,工程很快就完成了。孩子高兴得要命,他的快乐比起从花市里买花回来种还要大得多。

  一星期后,每一个花盆都长出细细绒绒的草尖,没有经过风沙的小草,有一种纯净的淡绿,有如透明的绿水晶,而且株株头角峥嵘,一点也不忸怩作态,理直气壮地来面对这个与它的祖先完全不同的人世。

  孩子天天都去看他亲手植种的绿草,那草很快地长满整个花盆,比阳台上的任何一盆花还要茂盛,我们有时把草端到屋内的桌上,看起来真的一点也不比名花逊色。看着一盆盆的野草,我有时会想起我们这些从乡野移居到城市讨生活的人,尽管我们适应了盆里的生活,其实并未改变来自乡野的姿色,而所有的都市人,他们或他们的祖先,不都是来自乡野吗?只是有的人成了名花,忘记自己的所在罢了。这样想时,常使我有一种深深的慨叹。

  所有的名花都曾是乡野的小草,即使是最珍贵的兰花,也是从高山谷地移植而来,而那名不闻世的野草,如果我们有清明的心来看,不也和名花无殊吗?

  自然的本身是平等无二的,在乡野的山谷我们看见了自然的宏伟;在小小的花盆里,不也充满了生命的神奇吗?

  两头鸟

  只有人格不断趋向高尚,不怀怨恨的生活,不论处在任何境况中都有自尊的人,才能在生命中找到真实的悦乐之泉源。

  从前在雪山下,有一只两头鸟,为了安全起见,它们轮流睡觉,一头如果睡着,另一头便醒着。

  这只两头鸟虽共用一个身体,却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头叫迦喽嗏, 常作好想;一头叫优波迦喽嗏,常作恶想。

  有一天在树林里,轮到优波迦喽嗏睡觉,忽然从树上飘来一朵香花。醒着的迦喽嗏就想:“看它睡得那么熟,还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虽然独自吃了,我们一样都可以除掉饥渴,得到这朵香花的好处。”于是,就默默地把那朵香花吃了。

  过一下子,优波醒来了,觉得腹中饱满,吐出的气充满香味,就问迦喽嗏说:

  “我在睡觉时,你是不是吃了什么香美微妙的食物?我怎么觉得身体安稳饱满,声音美妙,感觉这么舒服。”

  “你睡觉的时候,有一朵摩头迦华落在我的头旁边,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并没有分别,就独自把它吃了。”

  优波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从内心深处生起嗔恚嫌恨的心,心想:你有好东西吃,也不叫醒我,你等着瞧吧!下次我吃些坏东西害死你!

  过了不久,两头鸟经过一个树林,优波看到林间有一朵毒花,起了一个心念:“好,害死你的机会来了。”就对迦喽嗏说:“你现在可以睡觉,我醒着,帮你看守。”

  等迦喽嗏睡着以后,优波就一口把毒花吃下去。由于优波的恨意,两头鸟就一起被毒死了。

  这是记载在《佛本行集经》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故事来告诫弟子,嗔恚是多么可怕的愚行,一个人(乃至一只鸟)在怀着恨意时,往往会忘记对自己的伤害,更甚的是以自己的生死来逞一时的仇快,走入一个无可挽回的境地。

  两头鸟的故事还有更深刻的象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两头鸟,有着善恶的抗争、梦与醒的矛盾、觉与迷的循环。当一个人在善意、觉性抬头的时候,就可以使恶念、痴迷隐藏;可是当一个人恶意的嗔恨愚痴升起时,立即就杀死了自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善念了。

  另外,对一个修行者,他处在众生中就有如两头鸟,大家都是共用一个身体,使任何一个众生受到伤害,立即就伤害了自己的慧命,因此要保持着纯明的善念,才不至于损人损己。两头鸟的故事里,迦喽嗏在临死前说了一首偈:

  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其华风吹在我边,汝反生此大嗔恚。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闻痴共居。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

  正是劝人不要与愚痴妥协,含着贪意、嗔恨、愚痴的人在还没有伤害别人之前,自己必然先受伤。在《杂譬喻经》里还有一个类似的头尾争大的故事:从前有一条蛇,头和尾经常自相争吵。头对尾说:“我应该比你大。”尾对头说:“应该是我大。”头说:“我有耳朵能听,有眼睛能看,有口能吃,走时在你前面,因此应该我为大。”尾说:“是我让你走,你才能走,如果我不让你走,你就完蛋了。”于是,蛇尾就绕树木三圈,三天都不肯放开,蛇头无法去找食物,饥饿垂死,只好对尾说:“请你放开吧!让你做大就是了。”尾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放开树木。头就对尾说:“你既然比我大,就让你在前走吧!”

  尾兴奋地向前走,才走不到几步,就掉落到火坑去了。

  佛陀说这个故事是在告诫弟子,在僧团里应该听从有智慧的大德上座,不可任性为之,而上座也不应该让座下的人率尔随意,这样不但道业不成,而且会一起堕入非法的火坑。

  头尾争大的故事用在现代,让我们知道自然的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头与尾都是同样重要,做头的人应把头做好,而做尾的人也应尽力把尾做好,人尽其才,才是社会之福。如果人人想争大,不但容易心生愤懑,甚至大家相携堕入火坑。人不怕地位卑微,怕的是在心灵中没有奉献的火光,在人格中没有自尊的色彩。反过来说,做头的人如果不善用眼睛、耳朵、嘴巴、双足来创造人群的幸福,就令人遗憾了。

  佛陀在经典中说的故事都是简短精彩,又充满了无限的象征意义,他说这些故事是在倡导一个人如何使自己的人格高尚,并通向明净纯粹的世界,他用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和平、牺牲、慈爱、智慧、诚信、平等、无私、克制欲望是多么重要。

  只有人格不断趋向高尚,不怀怨恨的生活,不论处在任何境况中都有自尊的人,才能在生命中找到真实的悦乐之泉源。

  依循这自然的发展,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脚跟,才是生命成长正常的态度。种什么样的因会结出什么样的果,是必然的。

  无风絮自飞

  在我们家乡有一句话,叫“菜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无法分辨的。

  因此,像兄弟分家产的时候,夫妻离婚的时候,有许多细节部分是无法处理的,老一辈的人就会说:“菜瓜藤与肉豆须,分不清呀!”还有,当一个人有很多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异常复杂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一句。以及一个人在过程中纠缠不清,甚至看不清结局之际,也可以用这一句来形容。

  住在都市的人很难理解到这九个字的奥妙,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丝瓜与肉豆藤须缠绵的样子。乡下人谈到人事难以理清的真实情境,一提到这句话都会禁不住莞尔,因为丝瓜与肉豆在乡间是最平凡的植物,几乎家家都有种植。我幼年时代,院子的棚架下就种了许多丝瓜和肉豆,看到它们纠结错综,常常会令我惊异,真的是肉眼难辨,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到现代人复杂难以理清的人际关系,确实像这两种植物藤蔓的纠缠,想找到丝瓜与肉豆的根与果是不难的,但要在生长的过程分辨就非常困难了。

  有一次我发了笨心,想要彻底地分辨两者的不同,却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见了觉得很好笑,就对我说:“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在它们的根部浇水施肥,好好地照顾让它们长大,等到丝瓜和肉豆长出来,摘下来吃就好了,丝瓜和肉豆都是种来食用的,不是种来分辨的呀!”

  父亲的话给我很好的启示,在人生一切关系的对应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地向上生长,有时不免和别人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不忘失自己立场与尊严,最后就会结出果实来,当果实结成的时候,一切的纠缠就不重要了。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依循这自然的发展,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脚跟,才是生命成长正常的态度。种什么样的因会结出什么样的果,是必然的,丝瓜虽与肉豆无法分辨,但丝瓜是丝瓜,肉豆是肉豆,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丝瓜长出好的丝瓜,让肉豆结出肥硕的肉豆!

  丝瓜是依自然之序而生长结果,红花是这样红的,绿叶也是这样绿的,没有人能断绝自然而超越地活在世界,此所以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花与絮的飞落不必因为风雨,而是它已进入了生命的时序。

  日本的道元禅师到中国习禅归国后,许多人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睛是横着长,鼻子是竖着长的道理,所以我空着手回来。”

  听到的人无不大笑,但是立刻他们的笑声都冻结了,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人知道为何鼻子直着长而眼睛横着长,这使我们知道,禅心就是自然之心,没有经过人生庄严的历练,是无法领会其中真谛的呀!

  其实,有太多财富反而使人不能做完整的人,因为他的心变成黄金打造、钻石琢磨,不能享受人间无私的情义心与豪迈的英雄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