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 第24章 王昌龄(1)

第24章 王昌龄(1)

书籍名:《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作者:雅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王昌龄(698-756)

  字号:字少伯

  籍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作品风格:雄健清朗,意深韵长

  个人简介: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宏词科,改任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迁江宁丞。约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宁县(今南京郊县)丞,天宝七年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人称其“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王昌龄回乡,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终年六十岁。

  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文题材广泛。有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诗文凄怨,意境深远;有抒写思妇情怀的《闺怨》和表现少女天真浪漫的《采莲曲》,笔触细腻,清新优美;还有送别诗等。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出塞”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其诗今存一百八十多首,七绝七十五首,五绝十四首。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①。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

  ①芙蓉:荷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这首诗本是描绘了一幅女子采莲图,画面本是少女们采莲的唯美景象。但诗人却始终没有正面描写她们,而是故意把她们和荷花合在一起来写,她们的身影在艳丽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引人遐想的美好意境。

  “荷叶罗裙一色裁”写采莲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这个看似普通的比喻,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荷田环境融合在了一起,构成了融洽无间的整体。我们可以想象,采莲女子,置身在碧绿的莲池间,荷叶与罗裙一色,便产生了一种朴素而自然的美丽风致。

  “芙蓉向脸两边开”,写少女红润娇艳的脸庞正掩映在荷花之间,看上去好像艳丽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在一起,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在那繁密的绿荷红莲之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哪些是荷叶,哪些是罗裙;此时,少女的脸庞则和美丽的荷花相互映照,人人面和花容也难以分辨出来。仿佛,采莲女子本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描写真切而充满田园风味,让人感觉清爽自然。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诗人开始写动景,乱入,即混入,暗含难辨之意。荷叶罗裙,人面花容,本就融为一体,难以分辨,刚刚定神分辨清楚,这“入”之间,稍不留神,采莲少女就又与绿荷红莲融在一起,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描写的正是观者在一瞬间产生的一种“看花了眼”的情形,流露了观者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惆怅、迷惘之感。然而,观者正当焦急地寻找的时候,荷塘中忽然传出了歌声,这才知道,原来“看不见”的采莲女子还在这茂密的荷丛之中。观者通过“闻歌”“始觉有人来”,但不见她们的身影。这一描写,更增加了采莲画面的生动情趣和诗境的含蓄委婉。我们仿佛已经看到田田荷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者久久伫立凝望的身影,而采莲少女们的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她们的欢乐的歌声不断地回荡在美丽荷塘中。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采莲女,但通过莲的侧面烘托,把采莲少女写得有声有色,若隐若现中尽见她们的活泼美丽,非常巧妙独到。

  后人点评

  《唐诗笺注》:“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二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使觉,极清丽。”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①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②,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③。

  【注】

  ①长信: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秀美善文,因而得宠。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得势后,班婕妤恐怕遭嫉害,请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

  ②奉帚:捧着扫帚,指打扫。

  ③昭阳:汉宮殿名。赵合德居所,在长信宫东。

  团扇

  这是一首宫怨诗,该诗借咏汉朝妃子班婕妤而慨叹宫廷妇女苦闷、幽怨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同情。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诗开头这两句直入主题,先写宫女们的日常生活,天色渐明,金殿门开,宫女就拿起扫帚,开始打扫,这是宫女们每天必做的工作,这里写得平淡无奇,却也反映了宫女生活的枯燥、乏味。在打扫过程中,别无他事,她就拿起团扇徘徊。“徘徊”,表现宫女心神不定。班婕妤曾作团扇诗,写团扇恐怕秋凉背弃。宫女以团扇自比,暗喻失宠后孤独寂寞之悲。“且将”二字,进一步突出了宫女孤寂无聊心情,只有这把团扇,和自己有相同的命运,可以与宫女共同徘徊。

  后两句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进一步抒发这个宫女的幽怨之情,“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两句仍引用班婕妤的故事。昭阳,就是赵飞燕姐妹的居所。寒鸦,表明此时季节是深秋时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虽有如玉般洁白美好的容颜,但却不如那丑陋的乌鸦,寒鸦尚且能从昭阳殿上飞过,它们身上还能带来昭阳日影,而自己却得不到君王一点的恩顾。宫女同鸟类中最丑的乌鸦相比,这和拥有美丽容颜的宫女形成了极大反差,也说明了宫女内心的幽怨之强烈,痛恨之深刻。“不及”、“犹带”委婉地表达了宫女深沉的怨愤。

  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奇特,比喻形象生动,宫女想怨不敢怨的心态表达得优柔不迫,语言简洁,幽怨深远。孟迟的《长信宫》“君恩已尽欲何归?犹有残香在舞衣。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和这首诗极其相似,读者可以参读。

  后人点评

  明朝谭元春:宫词细于毫发,不推为第一婉丽手不可。(《唐诗归》卷十一)

  出塞二首(其一)①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②,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③,不教胡马度阴山④。

  【注】

  ①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是唐代诗人写边塞诗的著名题目,内容主要描写边疆军旅征战生活。

  ②“秦时”二句:秦、汉互文。

  ③但使:只要。龙城飞将: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汉书·武帝纪》:“卫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所以“龙城”指名将卫青,《史记·李将军列传》记,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因而“飞将”指威名赫赫的李广。这里借指汉朝抗击匈奴的众多名将。

  ④教(jiāo):允许。胡马:指敌军战马。胡,是古代人们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阴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起河套,东到内兴安岭。汉时匈奴常从此南下侵扰中原。

  龙城飞将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王昌龄作两首,这是其一,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抒发了诗人对良将出现,早日平定边疆战事,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渴盼心情。

  诗人起笔一句,描绘出了一幅苍凉辽远的边塞景色。“秦时明月汉时关”,指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但是,从秦汉以来,这里就战火不断。以往,诗人们常常用“明月”、“关”等体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而王昌龄突破了这个主题,本诗中的明月、关山已经是战事频繁且长久的历史见证。第一句从时间角度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接着诗人从空间角度展现征人路途漫漫。“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诗人用“万里”这个概数,表明边塞和内地相隔遥远,意境开阔而辽远。“人未还”,使人不禁想到年年有远赴边塞戍守的征人一去不归,一个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连年的战争怎么才能结束呢?诗人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汉朝时卫青和李广那样的大将,一定不会让外族越过阴山。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名将的思慕,也表明了渴望朝廷能出现有才能的将领,讽刺了当世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的腐败无能,流露诗人对此的强烈不满之情。弦外之音,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以雄浑的气势写出了雄壮的主题,诗文流畅,一气呵成,所以,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后人点评

  清朝沈德潜:“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无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火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说诗晬语》卷上)

  从军行七首(其一)①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②,无那金闺万里愁③。

  【注】

  ①《从军行》: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反映军旅战斗生活。

  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反映戍边离别之情。

  ③无那:无奈。金闺:年轻女子居住的华美闺房。

  金闺

  【赏析】

  这首诗以久戍边疆战士的口吻写思乡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