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 第41章 高适

第41章 高适

书籍名:《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作者:雅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高适(702—765)

  字号:字达夫,一字仲武

  籍贯:德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作品风格: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个人简介:少时孤贫,爱交游。天宝八年(749),受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年,因不愿“鞭挞黎庶”和“拜迎官长”而辞官。次年哥舒翰镇河西,高适入其幕府,任记室参军。安史之乱后,得肃宗器重,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故世人常称其为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卒,终年64岁。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有《高常侍集》十卷,存诗二百多首。

  别董大二首(其一)①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注】

  ①董大:即董庭兰,唐朝著名琴师。大,指兄弟排行为最长者。

  ②曛:日色昏黄。

  ③君:指董大。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用慷慨激昂、真率豪迈的笔触将离别之情写得豪放乐观。

  前两句,主要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夕阳西落,黄云滚滚,天空一片昏黄,北风呼啸,寒空大雁出没浓云,时隐时现,大雪挥挥飘洒天际。诗人纯用白描,展现了一个凄清寒冷而辽阔苍凉的景象,这两句虽然着力写景,却是为抒情烘托氛围,做铺垫。此情此景,和朋友离别,当是悲酸孤寂,诗人寄情于景,将绵绵的离别情,写得委婉而凄清。

  而后两句诗人用豪迈的气势,将这种别离的凄惨气氛写得悲壮而豪迈,诗人豪爽地说到不要担心前路没有知己,天下谁不认得你呢?这两句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当时诗人还很落魄,这一句即是对和朋友离别的慰藉,同时,也是自我心志的抒发。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充满希望。

  这首七绝小诗,语言质朴无华,却写得感人肺腑,寓情于景,将离别之情写得细致入微,这也是诗人内心抑郁已久的喷薄而出,语意苍凉坚定,艺术感染力极强。

  后人点评

  。《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封丘作①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②,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③,转忆陶潜归去来。

  【注】

  ①封丘:县名,在今河南省东北。高适曾在此任县尉。

  ②孟诸:古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

  ③梅福:汉代南昌尉梅福,忧国忧民,以一县尉小官,屡次上书朝廷,指陈政事,但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后辞官。

  归去来

  高适早年间穷困潦倒,天宝八年(749),将近五十岁的高适,终于被宋州刺史张九皋举荐,中“有道科”。但却只被授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这让他非常失望。这首《封丘作》就是他在封丘任职时所作,表达了诗人面对奉上欺下行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希望归隐的心志。

  这首诗可以分为四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诗人开首四句就一吐心中的激愤,感情激烈。“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诗人写到自己本是“孟诸”一带“渔樵”,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还可以在“草泽”中“狂歌”有着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怎么能忍受做个小吏,在社会风尘中卑微屈膝呢?“乍可”、“宁堪”相对,突出了诗人悔恨和愤怒的心情。可见诗人内心的愤懑已经压抑好长时间了,现在畅快淋漓地全部倾泻而出。

  第二部分(从“只言小邑无所为”到“鞭挞黎庶令人悲”),这部分,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一句,描述了自己为官的情况,进一步强化了不堪作吏。诗人心怀雄志却只做了个县尉,不得已屈志任职。本以为小小县尉“无所为”,哪曾想大大小小的繁琐公事,都章程和期限,根本没有一点自由。不仅如此,诗人还要做“拜迎长官”、“鞭挞黎庶”这些违背他志向的事,这让他内心非常矛盾痛苦,让他心碎悲伤不已。这部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的高洁操守,也反映了朝政的腐败昏暗,情感在激烈的矛盾中越发激越深沉。

  第三部分(从“悲来向家问妻子”到“世情尽付东流水”),诗人在悲愤难抑,于是便想家人倾诉。怎料到妻子儿女“尽笑”说“皆如此”,这“尽笑”表现了家人对此不当一回事。他们认为官场本就是这样,诗人过于当真了,这是多么可悲啊。家人的“笑”,反衬了诗人天真率直,不明世事。他心怀高洁志向却无人理解,而官场中的黑暗让他窒息,于是,他想到了弃官,还是耕耘“南亩田”,抛弃这些昏暗的“世情”,过清净的归隐生活吧。

  但是,这样的愿望还无法实现,在最后一部分诗人说道,自己“梦想旧山”,但是“为衔君命”还无法交接,所以只能“迟回”了。自己深知官职卑微就像是梅福,即使竭尽忠心,也只是徒然没有结果,这样左思右想,诗人又想起了写《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了。这里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矛盾惆怅,最后一句点出了诗人一心归隐的渴望。和第一部分遥相呼应。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扣紧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谋篇布局,结构严谨,转和自然,感情激越而又跌宕起伏。结尾以历史人物作结,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后人点评

  王士祯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①。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

  ①羌笛:一种古代民族的乐器。戍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把曲调《梅花落》拆开,嵌入“何处”二字,从而形成一种虚景。

  牧马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边塞北地,冰雪已经消融,到了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的明月洒下皎洁的清辉,戍楼间回荡着羌笛的空灵乐声。这些景色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和平的气氛,这和“雪净”、“牧马”等字的使用密切相关。大地“雪净”,暗示着一个勃勃生机的春天的到来,而“牧马”晚归的情景,则表明此时没有战。开篇给我们创造了明朗壮阔的背景环境。而“羌笛”二字则引出了下文,对笛声的描写。

  在这苍茫明澈的夜里,不知是从哪座戍楼里传出了羌笛声,那吹的曲子正是熟悉的《梅花落》啊。那曲子回荡在边关的上空,“风吹”之下“一夜满关山”。诗人巧妙地将“梅花何处落”拆开来用,创造了一种虚景,给人的感觉好像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飘落的梅花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花香也弥漫这个关山大地。这就把抽象的曲声描写的可感可见了,意境优美,让人陶醉。虽然这是一虚景,但诗人想象的这个景色正好和雪净月明的实景和谐地搭配在一起,虚实结合,形成了一种美妙辽远的气氛。而战士们听到这个曲子不禁会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飘落的情景。自然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思乡之情,在开篇两句边塞明朗辽阔的实景描写中就显得乐观了。

  这首七绝笔力豪迈,成功地将实景和虚景协调在一起,创造出旷远而明朗的意境。

  后人点评

  殷璠《河岳英灵集》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燕歌行①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②,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③,天子非常赐颜色④。

  摐(改成扌从)金伐鼓下榆关⑤,旌旆逶迤碣石间⑥。

  校尉羽书飞瀚海⑦,单于猎火照狼山⑧。

  山川萧条极边土⑨,胡骑凭陵杂风雨⑩。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11,孤城落日斗兵稀○12。

  身当恩遇恒轻敌○13,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14。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15。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16,寒声一夜传刁斗○17。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8!

  【注】

  ①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多为边塞征戍之事和思妇征夫的离苦愁思。

  ②汉家:指唐朝。

  ③横行:纵横驰骋。

  ④非常赐颜色:破格的恩赏。

  ⑤摐(改成扌从)(chuāng):撞击。金:指钲等铜制军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⑥逶迤:指旗帜很多,连绵不绝。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这里泛指东北沿海地区。

  ⑦校尉:武职名,是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指插有鸟羽的军用紧急文书。瀚海:大沙漠。

  ⑧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这里泛指敌军首领。猎火:古时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演习。狼山:这里泛指敌军活动区域。

  ⑨极:直到。

  ⑩凭陵:进攻、冲击。

  ○11腓(féi):枯萎。

  ○12斗兵稀:能作战的士兵越来越少。

  ○13当:受。

  ○14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

  ○15蓟北:在今天津市蓟县一带,这里泛指边地。

  ○16三时:指晨、午、晚三个时辰,这里表示时间长久。

  ○17刁斗:军中用于巡夜打更的铜器。

  ○18李将军:指汉朝大将李广。

  燕歌行

  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讨奚、契丹,兵败。二十六年,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开元十五年到二十年(727—732),高适曾一度去蓟门、幽燕边塞之地,目睹了战士们征战艰苦和战场上的伤亡惨状,对开元二十四年之后的两次兵败,感触很深,于是,写下了这篇七言乐府。

  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凝练的笔触,描写了战争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对战士们的同情,也谴责了统治者穷兵黩武、骄傲轻敌使战争惨败,而带来的无谓的牺牲。

  全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写了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叙述了国家在东北作战,为的是攻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里表面上是写英勇男儿主动征战沙场,而天子表彰他们,但是其中暗含着讽刺。樊哙曾在吕后面前说过横行匈奴中,季布就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所以,横行二字含有恃勇轻敌之意。为下文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摐(改成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描写了行军的浩大隆重的场面,表现了威武之势。军乐奏响,震动青天,旌旗逶迤插满“碣石间”,可谓声势浩大,但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军队中不是战士们如何精神饱满而是形式上很盛大,可见,军中的骄傲轻敌之气已经暗含其中了。紧接着,战争爆发,“校尉羽书飞瀚海”,意思是军书紧急飞大漠,敌我双方已经非常接近。一个“飞”字突出了军情的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句话气势雄壮,可见敌人不可小视。这部分概括出征过程,气氛从松缓逐渐紧张起来。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紧密。

  第二部分(从“山川萧条极边土”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写的战争失败。“山川萧条极边土”,起笔就勾勒了辽旷苍凉的战场环境,气氛严酷。接着“胡骑”夹风带雨迅疾而来,“杂风雨”三字,突出了敌军的气势强大,骁勇彪悍。战士们奋力迎击,英勇无畏,杀得昏天黑地,不知生死。但是,这时将军们远离战场在“美人帐下”欣赏“歌舞”作乐。这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唐军将军和战士们的不同境况,为战斗失败埋下了伏笔。紧接着诗人写“大漠穷秋塞草腓”,表现了萧条没有生机的景象,衬托了下一句“孤城落日斗兵稀”,能战斗的士兵已经很少,重围难破,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再现了边塞战场上特有的阴郁悲惨的景象,烘托出残余兵卒们在苦战之后内心的失望和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两句回应了上文“横行”沙场的豪言壮志,此时,唐军惨败,唐将深受皇帝重托,却最终轻敌而惨败,罪不可脱。

  第三部分(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描写了被围困战士们的悲凉应该看到,“铁衣远戍辛勤久”,这一句为下边三句描写征夫思妇煎熬在离别之苦中提供了依据,正是因为长期征战在外不能回家,所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少妇愁断肠,征夫空回首,一个个完好美满的家庭,都笼罩了层层愁云啊。“边庭飘飖那可度”,愁也好,望也罢,但是相隔遥远,都只是徒然。看到的还是“绝域苍茫”之地上,“杀气”冲天,凝聚成的浓重的战云”,听到的只有死寂的寒夜里偶尔传来的“刁斗”声音。这部分表达了思妇们万里相思之苦,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战士们的悲愤,这是多么让人绝望悲壮的场面,这是对将领们“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谴责和痛斥。

  最后四句为第四部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哪里是为了个人的功勋!这一声控诉,是多么的悲壮,战士们是多么淳朴,善良,勇敢,而他们的结局又是多么的悲惨。最后诗人感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提到了飞将军李广,李广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唐将骄横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千百年来有那么多的大将而人们只记着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全诗笔力雄健,气氛悲壮,表达思想含蓄深刻,全诗多处用鲜明的对比,不断深刻地表现战士们的悲惨,谴责将领的骄傲轻敌,不珍惜爱护战士。

  后人点评

  明人桂天祥:长篇滚滚,句虽佳,然皆有序,若得虚字斡旋影响,方得入妙。(《批点唐诗正声》卷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