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 第51章 岑参(2)

第51章 岑参(2)

书籍名:《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作者:雅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这首七言绝句,不饰雕琢,语言简洁自然,感情真挚,深入人心。将深沉的情感凝练在泪沾衣襟和托乡人捎口信这两个动作中,语约而义丰,让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③。

  【注】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登高:人们有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来驱避灾祸的习俗。

  ③傍:接近。

  战场开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陷落。至德二年(757)二月,岑参随肃宗从彭原转移到凤翔。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该诗大概就是这年重阳节时,诗人在凤翔写作的。诗中寄托了诗人对长安家园的思念。

  “强欲登高去”,诗人在第一句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重阳节里人们都喜欢登高,但是诗人却写“强欲登高”,有勉强之意,透着些凄凉。这是为什么呢?

  “无人送酒来”,原来是诗人想到在佳节之际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在这里诗人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南史·隐逸传》中载:一次,陶渊明过重阳节,没有酒喝,所以,愁闷地坐在宅院旁的菊花丛中很久。后来恰好王弘送来了酒,才使陶渊明得意在佳节畅饮。这里诗人反用其意,写虽然自己勉强按照习俗登高饮酒,但是在战乱时期,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共度佳节。这一句紧承第一句,承接自然,语言朴实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诗人写“无人送酒”,回扣了题目中的“行军”二字。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遥”字,表明了诗人和长安的家园相距遥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使这种繁杂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同时,重阳佳节本就有赏菊的习俗,所以,诗人在这里精选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诗人怀念的菊,此时什么样呢?

  “应傍战场开”,最后诗人想到它应该开放在战火之中啊。这又回扣了题目的“行军”二字。“战争”二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句话写得形象自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的战乱中的长安图,在到处都是战火纷飞、断壁残垣的长安城中,朵朵菊花依旧在角落里孤寂地开放着。此时,诗人不仅仅牵挂家乡的亲人,还传达出了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乱之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这看似简洁朴素的结尾,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感,余味无穷,耐人咀嚼,使整首诗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后人点评

  徐献忠论曰:“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唐诗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①,雪海边②,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③,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④,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⑤,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⑥,幕中草檄砚水凝⑦。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⑧,车师西门伫献捷⑨。

  【注】

  ①走马川:地名,在北庭川,即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封大夫:指封常清,天宝年间任北庭都护、瀚海军使、伊西节度使。因封常清曾任御史大夫,故这里称他为大夫。西征:即天宝十三年,封常清率军镇压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叛军残余。

  ②雪海:今准葛尔雪原。

  ③轮台:地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东。封常清在此驻军。

  ④金山:指今阿尔泰山,在今内蒙新疆交界处。匈奴常从此侵汉。

  ⑤戈相拨:兵器之间偶尔互相碰撞。

  ⑥五花:指五花马。连钱:马身上斑驳如钱的毛色。旋:随即。

  ⑦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书。

  ⑧短兵:指刀剑之类的短兵器。

  ⑨车师: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地,是汉时车师国旧地。

  出师西征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出兵征播仙(唐代古地名)时,任按西节度使判官的杜甫写下这首诗为他们壮行。

  这首诗可以分为四部分来赏析,第一部分(从第一句到“随风满地石乱走”),主要写了边塞戈壁的恶劣气候。这次出征军队将要经过“走马川”、“雪海边”,还要穿越荒无人烟的莽莽黄沙大漠,黄沙漫天,天地间一片昏黄混沌,这暗示了沙漠中狂风之大。这些都是戈壁典型环境,白天的环境是这样恶劣了,那么晚上戈壁又是什么样的呢?接着诗人写到夜晚的环境,夜里的狂风怒吼,“吼”体现了风声之大。“大如斗”的碎石,竟然被风吹得到处滚,这个实例,形象地把风大的程度表现了出来。“乱”字也形象地描绘了狂风肆虐形态。而乱石翻滚很可能会伤及到人,所以,环境不仅恶劣,也存在着危险。诗人在这部分分别从风色、风声、风力来着重描写了边塞狂风之大。

  接下来第二部分(从“匈奴草黄马正肥”到“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匈奴趁着草肥马壮的时机,入侵唐朝边境,唐军严阵以待。“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的“烟”是唐朝报警点起的狼烟,“尘”是匈奴铁骑奔腾而来卷起的尘土,“烟”和“尘”同时飞扬,这表明匈奴来势汹汹,唐军早有防备。这一句为战争拉开了序幕,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接着诗人写到了唐朝大将,“汉家大将”大将出现了,他夜里不脱“金甲”,可见将军心怀战争,身负重任,时刻准备战斗。“半夜军行戈相拨”写了半夜里行军,诗人抓住了“戈相拨”这个细节,让我们联想到大军在漆黑的夜里秩序井然地急速前进,这轻轻的兵器的撞击声,衬托了整个军队的严整和肃穆。“风头如刀面如割”,风如刀,刀刀割在战士们的脸上,这是大漠行军中真实的感受,写得非常贴切生动。这句也呼应了前面描写风的部分。

  接着诗人从第三部分(“马毛带雪汗气蒸”到“幕中草檄砚水凝”)转笔又写到了景,这三句着重描写了边塞天气的寒冷,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马身上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成了冰。军幕中起草檄文用的砚水也都冻上了。“旋”突出了冰冻之快,突出了天气之寒冷程度。诗人善于对局部细节的刻画,来渲染整个大环境,从诗人形象生动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严酷的寒冷。写到这里将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风雪勇敢前进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一支顽强的的军队又有谁打败它呢?

  第四部分也就是最后三句,诗人预想敌军看到这样强大的唐军定然会闻风丧胆,而唐军凯旋而归的。正是因为有个前三部分的描写、蓄势,所以才有了第四部分的预想,各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承接自然。

  这首七古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写战争的宏大场面,没有写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精神,而是精选了几处典型意象,将唐军的威势化于无形中,成功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精神完美地表现了出来。气势雄浑豪壮。

  后人点评

  清人方东树: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昭昧詹言》卷十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