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 第80章 刘禹锡(2)

第80章 刘禹锡(2)

书籍名:《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作者:雅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③相:指蜀国开国贤相诸葛亮。

  ④儿:指刘备之子刘禅。不象贤:不像先主那样贤能。

  ⑤“凄凉”二句:典出《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公元264年,刘禅降魏,被命为安乐县公。一天,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让原来蜀国女乐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而只有刘禅喜笑颜开,全然没有一点伤感之色。

  蜀先主庙

  此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游先主庙而作。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开始衰落,皇帝昏庸,贤才不能被用,诗人借古讽今,感慨现在没有贤主,表达盛衰兴亡的感慨。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开篇两句,“天下”、“千秋”四字,纵横空间和时间,气势雄劲壮阔。“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言“英雄气”流传千秋万代、万古长存。显示出诗人包容万象、俯仰古今的胸怀。“尚凛然”三字,表现了诗人在先主塑像前,肃然起敬。“尚”字,写得极为神妙,庙堂还庄重肃穆,先主塑像生动逼真。身处其中,诗人隐隐能感觉到先主生前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英雄之气。

  颔联紧承“英雄气”,引出先主刘备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布衣,在汉末乱世中,征战南北,历尽艰难曲折,才终于形成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诗人用汉光武帝兴复汉室,恢复“五铢钱”事迹,暗喻刘备建蜀后,又励精图治,想统一中国。这进一步表现了刘备的英雄远志。构思巧妙,浑成天成。

  颈联进一步写刘备功业最终没有继承下来,令人叹惜。“得相能开国”,说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受诸葛亮辅佐,建立蜀国的事情;“生儿不象贤”,则说的是后主刘禅不能继承先人的贤德,愚懦猥琐,致使国家灭亡。刘备能选贤任能,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儿子,两相对比鲜明,含义深刻,让人叹惋。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这里一联写一件事情,即有名的乐不思蜀的故事,具体表现刘禅的不肖。这件事情鲜明地表现出刘禅愚顽不灵、麻木不仁的品性,由此可见,亡国绝非偶然。这样凄凉结局与刘备建立功业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叹惋痛惜之情表露无疑。

  这首五律,通过对刘备功业建立到灭亡的追忆,抒发出历史兴亡之叹。诗人对当时唐王朝盛衰之忧,尽在其中。整首诗语言劲拔,格调沉着豪迈,感情蕴藉,引人深思。

  后人点评

  清人纪昀:句句精拔。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后四句沉着之至,不病其直。(《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八)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③,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

  ①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原为东吴石头城士兵军营,将士身着乌衣,故得名。自东晋到唐,乌衣巷一直是王、谢两大世家居所。

  ②朱雀桥:指秦淮河上的浮桥,在今南京正南朱雀门外。

  ③王谢:指王导、谢安两大世家。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诗人开篇没有写乌衣巷,而是先写“朱雀桥”,为什么呢?其一,朱雀桥横跨金陵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其二,旧时桥上装饰的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曾经住在乌衣巷的豪门谢安建造的。所以,朱雀桥不仅在地理上和乌衣巷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还联系着乌衣巷的历史,看到此桥,不禁使我们想到曾经住在乌衣巷的王导、谢安这些豪门贵族不知曾多少次走过这座桥,谢安建朱雀重楼的热闹场景还历历在目。然而今非昔比,如今句中朱雀桥边已是杂草丛生,野花蔓延。“野草花”三字,既点出了季节,又渲染了一种荒凉之色。

  “乌衣巷口夕阳斜”,写荒凉破败的古桥对面,乌衣巷默立在斜阳的残光中。“夕阳”,点出了时间,也突出了日落西山时昏黄惨淡的情景。曾经喧闹的乌衣巷口,如今已经是一片荒凉寂静。

  “旧时王谢堂前燕”,诗人转笔写到空中的飞燕,诗人循着燕子行迹写到,曾经住在王导、谢安庭院中的燕子,如今飞入普通百姓家了。其实,燕子依然住在原来庭院中,只是庭院的主人已经改变。因此,这燕子便成了历史的见证。其中沉浮变幻的苍凉之感,表露无遗。

  这首七绝诗,最绝妙的地方,就是诗人精选了典型的景物,并今昔对比,将自己沧海桑田、兴衰变幻的感慨自然地寄寓其中,不着痕迹。语言浅显,而意蕴深沉,余味无穷,有一种独特的委婉蕴藉之美。

  后人点评

  清人施补华: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岘佣说诗》)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③,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今湖北大冶县,黄石市西塞山区东,紧临长江。

  ②王濬:益州刺史。益州:今成都。晋武帝伐吴,命王濬造楼船,每船可容二千多人。

  ③寻:长度单位。古代以八尺为一寻。铁索:指东吴末帝孙皓命人拉起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

  ④石头:指石头城,在今南京石头山后,王濬率船队直捣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亲自举期到营门投降。

  ⑤四海为家日:天下统一时。

  西塞山怀古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这首诗是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所写。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水军,讨伐东吴。诗人以这件史事为题开篇,写“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高船顺流而下,气势显赫,而金陵城的帝王气势黯然消失。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颈联紧承上一联写战斗情况。东吴国君孙皓,在长江中暗放铁锥,并用千寻铁链锁住,以为万无一失,哪曾想王濬用大筏,冲走铁锥,用火烧毁铁链,然后,直取金陵。诗人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这一历史事件。

  在前四句中,诗人着重笔墨写东吴防御,但结果却还是兵败投降。前后对比色彩鲜明,败者的形貌和胜者的姿态历历在目。这表明了历史终究走向统一,任何想依靠地理优坐享其乐,都无法长存。

  “人世几回伤往事”,简练地概括了历史兴亡。“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西塞山俯卧在长江边。诗人在这里才点出西塞山,而它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呢?西塞山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而正是因为六朝的历史变化,才成就了西塞山。而诗人在前四句写概写六朝兴亡,为西塞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使诗界大开。“依旧”二字,暗含人事变化,六朝短促,而江山依旧永恒之意。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现在四海为家,天下大统,而曾经六朝的军事堡垒,如今已经一片废墟,只有芦荻在秋风中摇曳。这片废墟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成了分裂失败的象征,而这给唐朝割据势力当头一棒,六朝覆亡的教训值得唐朝统治者借鉴,这就是诗人的最终用意。

  这首七律诗,笔力纵横、酣畅流利,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后人点评

  清人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①,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②。

  【注】

  ①紫:指草木。红:指灰土。

  ②刘郎:诗人自指。

  贞元十一年(805),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重新起用他和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他从朗州回到长安后写下这首七绝诗,辛辣地讽刺当权者,后来,他和柳宗元均被派到偏远地区当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前两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写观花盛况。京城的道路,一路草木繁茂,尘土飞扬。烘托了一种热闹的气氛,我们可以联想到街道上,车马川流不息,看花人接踵摩肩的热闹场景。“无人”句子,写赏花回来的人。“无人不道”四字,反映了人们心满意足的心情和愉悦的神态。虽然没有一字提花,但从赏花人言谈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桃花开得美丽繁茂,写得非常巧妙。诗人表面上写赏花人,其实暗指那些攀附权贵、趋炎附势的人,他们为追得荣华富贵,忙碌奔走于权贵之间,就好像人们热闹看花一样。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的桃树,在十年前诗人在长安时还没有,都是诗人离开长安后栽下的。而这千树桃花,代表了十年来靠投机取巧走上仕途的新贵们。不想十年光景,攀附权贵的人多了,投机取巧的新贵也多了,这表露了诗人强烈的嘲讽。

  后人点评

  白居易尝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

  竹枝词二首(其一)①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③。

  【注】

  ①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的,为刘禹锡首创。

  ②唱歌:一作“踏歌”,即一边唱歌,一边踏脚为节拍。

  ③晴:谐“情”声。谐声双关,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这是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诗中描写一位恋爱中少女的情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首句描写了美丽的江南景色。江边杨柳青青;江中流水平缓。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优美的背景。

  “闻郎江上唱歌声”,写少女听到心上人的歌声。美丽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此时,女子又听到那熟悉的歌声,怎么不让人情思萌动。

  三、四句描写了少女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少女心中早已对这个小伙子思慕已久,但小伙子还没有表现出什么。今天,他唱起歌来,少女心中在想他好像对自己有些意思但又很模糊。所以,她想这个人,好像变化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东边还太阳高照,真让人捉摸不透啊。“道是无晴还有晴”,意思是“道是无情还有情”。诗人用谐声的双关语把少女或迷惘、不安或眷恋或等待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淳朴自然。仿佛那个在江边徘徊沉思,时而双眉紧蹙,时而眉开眼笑的少女就在眼前。

  这首七言绝句,细腻地刻画了少女微妙的心理变化,语言活泼。

  后人点评

  苏轼誉为“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