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文网 > 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

作者:左丘明

上传时间:2021-02-25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春秋左传
 相关书籍:沐阳语丝 追踪塞尚 莉莉 龙一将军 大宅门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 功利小人 巧对录 我是个算命先生 半年兄弟一生情
《春秋左传》全文阅读
卷一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卷二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
卷三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两军交战智者胜
卷四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智慧是弱者的盾牌
卷五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卷六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最能适应者为强者
卷七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磨难是一笔财富
卷八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依靠智慧和实力才能无畏
卷九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仗越打越精
卷十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
卷十一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利令智昏必遭惩罚
卷十二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光明与黑暗的抗争
卷十三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一尔虞我诈不会绝迹
卷十四晋鞌之战(成公二年)一勇斗须在关键时
卷十五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 ——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恩怨
卷十六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有关说客的是与非
卷十七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对外扩张治不了政治病
卷十八祁奚举贤(攘公三年)——不偏不党的滋味
卷十九师旷论卫人出其君(襄公十四年) ——百姓也可以为国君上课
卷二十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一上下其手最可恨
卷二十一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 ——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卷二十二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听乐观舞论德政
卷二十三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对傲慢无礼还以颜色
卷二十四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卷二十五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胡萝卜和大棒都不可少
卷二十六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昭公三年)——末世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卷二十七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奸佞小人如耗子屎
卷二十八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和是万物人事的最高境界
卷二十九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刺客的赌博游戏
卷三十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为臣以尽忠为天职
卷三十一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圣人知礼而有勇
精彩篇章鉴析 卷三十二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穷寇不可不猛追
精彩篇章鉴析 卷三十三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宫廷之争难说清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
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 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元年(公元前711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十年(公元前702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年,周庄王元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 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公元前693-前662年) 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公元前693-前662年) 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公元前693-前662年) 庄公三年(公元前691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公元前693-前662年) 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五年(公元前689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70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69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8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65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63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
闵公(元年~二年) 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
闵公(元年~二年) 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元年(前659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年(前658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三年(前657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四年(前656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五年(前655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六年(前654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七年(前653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八年(前652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九年(前651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年(前650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一年(前649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二年(前648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三年(前647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四年(前646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五年(前645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六年(前644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七年(前643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八年(前642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九年(前641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年(前640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二十九年(前631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元年(前626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二年(前625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三年(前624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四年(前623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五年(前622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六年(前621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七年(前620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八年(前619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九年(前618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十年(前617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十一年(前616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十二年(前615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十三年(前614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十四年(前613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十五年(前612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十六年(前611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十七年(前610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十八年(前609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前608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二年(前607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三年(前606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四年(前605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五年(前604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六年(前603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七年(前602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八年(前601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九年(前600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十年(前599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十一年(前598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十二年(前597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十三年(前596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十四年(前595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十六年(前593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十七年(前592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十八年(前591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前590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二年(前589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三年(前588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四年(前587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五年(前586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六年(前585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七年(前584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八年(前583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九年(前582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十年(前581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十一年(前580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十二年(前579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十三年(前578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十四年(前577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十五年(前576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十七年(前574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十八年(前573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元年(前572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年(前571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三年(前570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四年(前569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五年(前568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六年(前567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七年(前566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八年(前565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九年(前564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年(前563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一年(前562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二年(前561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三年(前560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五年(前558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六年(前557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七年(前556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八年(前555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十九年(前554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年(前553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三十年(前543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元年(前541年)(周景王贵四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年(前540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三年(前539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四年(前538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五年(前537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六年(前536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七年(前535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八年(前534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九年(前533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年(前532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一年(前531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二年(前530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三年(前529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四年(前528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五年(前527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六年(前526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七年(前525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八年(前524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十九年(前523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年(前522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三十年(前512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元年(前509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二年(前508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三年(前507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四年(前506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五年(前505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六年(前504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七年(前503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八年(前502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九年(前501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十年(前500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十一年(前499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十三年(前497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十四年(前496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定公十五年(前495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元年(前494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二年(前493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三年(前492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四年(前491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五年(前490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六年(前489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七年(前488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八年(前487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九年(前486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年(前485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一年(前484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二年(前483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三年(前482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五年(前480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七年(前478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八年(前477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十九年(前476年,周元王元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二十年(前475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二十一年(前474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二十三年(前472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二十四年(前471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二十五年(前470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关键字:春秋左传,春秋左传全文阅读,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