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知道点中国文学 > 第三部分 “诗豪”刘禹锡

第三部分 “诗豪”刘禹锡

书籍名:《知道点中国文学》    作者:余秋雨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梦得佳作多在朗、连、夔、和时。

———《围炉诗话》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所脍炙

不下百首矣。

———杨慎《升庵诗话》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他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

的家庭,对此他在文章中屡屡谈及:“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

“臣家本儒素”。儒家思想要求人有进取精神,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政治社会活动,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与柳宗元同时登进士第。

由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4岁的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王任的“永贞革新”。王叔文也非常欣赏刘禹

锡的诗文和人格,“尝称其有宰相器”。于是他们二人与柳宗元等共同成为革新

派的代表人物。这些有志之士共同商榷的改革方案,顺宗看完后总是言无不从。

但是这些举动引起了守旧派的强烈不满。守旧的宦官们对革新派进行残酷的打击

和无耻的诽谤,后来又勾结藩镇发动宫廷政变,顺宗被迫退位,致使革新运动以

失败而告终。一些思想进步的政治家有的被害,有的被贬。刘禹锡幸免于杀身之

祸,被贬至朗周达10余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正是他大半

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虽说刘禹锡多次被贬,但是他也未曾削弱其斗志,反而用其犀利的笔锋有力

地回击了宦官权贵们的相互倾轧,勾心斗角。也正是因为他坎坷的命运与经历,

以及官场的失意,为其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为了抒发内心的愤懑,而又远避

祸端,他假借外物来揭示人的本质,揭露了社会的灰暗现状,为此以寓言作品来

表达强烈的爱憎成为他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对中唐的政治、经济中的诸多弊端有

着很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了他寓言诗内容上的政治特色。刘禹锡的大部分

寓言诗是他被贬滴在朗州期间的作品,在这些诗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诗人特有的、

昂扬的精神风貌和他的思想才华。

刘禹锡的寓言诗有的是对中唐弊政的揭露,如《养鸷词》、《调瑟词》;有

的是反击政敌的,如《聚蚊谣》、《百舌吟》、《飞莺操》;有的是表现其哲学

思想的,如《有獭吟》。在永贞革新前的作品中,以《养鸷词》比较着名。刘禹

锡借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抑制藩镇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在首联,刘禹锡表达自己

对军队建设的看法:“养鹜非玩形,所资击鲜力。”也就是说组建军队的目的不

是为了虚张声势,而是为了积蓄力量,在发生外敌入侵,奸人造反的时候,用以

安邦定国。然而中央政府就像那个少年“昧其理”,“日月哺不息”,而藩镇呢,

不仅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有充足的经济来源,还有独立的兵权,正因为“旦

暮有余食”,“饮啄既已盈,安能劳羽翼”,如此,那些自给有余的藩镇岂能再

服从中央的调遣?诗中刻画的不服从少年遣令的鸷鸟,不正是那些拥兵自重、不

服从中央的强藩军阀的形象吗?而那个“日月哺不息”的不懂养鸟之道的少年不

又是软弱昏庸的中央政府的形象吗?诗人在诗中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饥则为用”,

即削弱这些强藩的实权和经济实力。

“二王八司马”事件使刘禹锡彻底看清了宦官权贵们的丑恶嘴脸,他愤怒、

抑郁、震惊却不乞怜、消沉。他愤然起笔写就《聚蚊谣》,以群蚊形象生动地比

喻了当时以宦官藩镇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丑恶嘴脸。他们相互勾结,聚集在一起,

如群蚊般在昏暗中乱飞乱叫,“利嘴迎人看不得”,讽刺宦官权贵都善于在阴暗

的角落里搞祸国殃民的鬼把戏。他们性格残暴凶狠,人格渺小卑琐,他们可以在

历史舞台上喧嚣一时,可以对革新人士进行种种迫害,“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

尔众能我伤”。但是“天生有时不可遏”,这些丑类最终逃不脱可悲可怜的下场

:“清商一来秋日晓,看尔微形饲丹鸟”,写得十分辛辣尖刻,预示了趾高气扬、

害人虐物的守旧派必然遭到灭亡的可悲下场。

刘禹锡不但善写政治讽喻诗,同时他广泛汲取民歌的营养,他对巴蜀风情与

风俗的描绘与展示,也是其他唐代诗人笔墨未至、锄犁罕及的。他在夔州贬地创

作的《竹枝词》、《浪淘沙词》等民歌体乐府诗,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意义,

而且其取材也是新鲜而又独到的。这些民歌体小诗抒写清新自然,生动活泼,情

调淳朴温馨,意蕴深远。如《竹枝词》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民歌最为世人称道,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杨柳青青的江畔,一对青年男女悄然邂逅,男子佯装不知,就在江边唱起了情

浓意蜜的情歌,声声拨动着曼妙女子的心弦。在焦急中等待的女子渐渐听出了歌

中所饱含的深情,又有所怀疑。在这里“东边日出西边雨”就表达出女子的复杂

心情,它采用六朝民歌谐音双关的表现手法,以“无晴”谐“无情”,以“有晴”

谐“有情”,把两种不相关的事物统一成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妙意境,使得男女青

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委婉含蓄而富有情致。

刘禹锡的民歌小体对后人影响很大,后世文人竞相效仿,堪称诗史上一大创

举。翁方刚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掉,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