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怪诞博弈论 > 第1章 序一让博弈论回归凡尘

第1章 序一让博弈论回归凡尘

书籍名:《怪诞博弈论》    作者:孙恩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冯·诺伊曼

  在这个星球上,只有极少数的超级天才。然而,他们却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博弈论(GameTheory)的诞生和发展,两位天才居功至伟。

  一位是“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他开创了博弈论,另一位是电影《美丽心灵》的主角,数学家约翰·纳什,他证明了纳什均衡。

  英才天纵

  1903年,诺伊曼出生于匈牙利,其父是一位犹太银行家。诺伊曼6岁时就展露出惊人的数学天赋和记忆力。

  二战前夕,诺伊曼迁往美国。

  冯·诺伊曼是一个理性至上的人物,但这并不表示他情商不高。

  诺伊曼为人和气,热情好客。一到周末家里必定宾朋满座。诺伊曼永远是派对的中心,他爱用讲笑话的办法活跃气氛。他不喜欢与人争辩,他认为靠争论驳倒别人不但失礼,而且不算真正的胜利。

  每当不愉快的话题即将到来的时候,他总能以黄色笑话来转移话题(女士在场例外)。

  诺伊曼常常戴上一顶小丑的滑稽帽子穿梭在人群中间,引逗客人们放松畅谈。他还经常表演自己超强的记忆力——他自幼就能对一大串电话号码过目不忘。

  诺贝尔奖得主贝特称之为“半人半神”式的人物。曾经有一次,有位同行想请他通过大型计算机计算一个数学问题,他拿着那页纸,仅靠心算,十来分钟就计算出来了。

  冯·诺伊曼是天才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一本书上这样写道:“他喜欢美女、美食、派对,喜欢金钱,很多金钱,喜欢具有政治影响。”

  冯·诺伊曼的头衔很多,以“电子计算机之父”最为着名。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人物。

  游戏理论

  二战期间,冯·诺伊曼受聘于美国军方,成为一名高级策略顾问。据说,在这期间,诺伊曼喜欢上了扑克游戏。

  扑克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游戏,比如“德州扑克”(规则类似中国的“扎金花”),能否赢牌,并不一定取决于牌的好坏,而在于运用策略,讲究隐藏实力或虚张声势。

  诺伊曼打牌,牌运总是不佳,输多赢少。

  天才毕竟不同于凡夫,这位旷世奇才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赌场失意。冯·诺伊曼意识到,打扑克不仅仅是“概率”这么简单,仅仅用“概率论”来指导牌技,会让自己输得很惨。

  这位天才开始研究“制胜的策略”,于是乎,一个重要的数学分支——博弈论,就这样诞生了。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博弈”一词,听起来玄之又玄,说白了就是“游戏”。博弈论,直译就是游戏理论。

  博弈论的创立,对冯·诺伊曼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诺伊曼的推销能力也是很强的,他随即就把博弈论的初稿出售给了美国军方。

  美国军方虽然人才济济,但当时能参透博弈论的人并不多,所以,很多决策问题还是要诺伊曼亲自定夺。

  小试锋芒

  冯·诺伊曼在政治领域也很活跃,是着名的鹰派人物。

  他与爱因斯坦等战后反对核武器的科学家意见相反,他认为只有充分的核威慑才能换来和平。

  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这天,在美国国防部的一个高层会议上,组织者拿出一串日本城市的名单,让诺伊曼定夺。诺伊曼首先圈定的是广岛,然后是长崎、小仓、新!。冯·诺伊曼认为,在这些地方陆续投掷原子弹,就可以瓦解日本的战争意志,使之屈服。

  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分别受到代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核弹的轰炸。结果,如你所知,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

  经世之学

  冯·诺伊曼情商和“财商”都不低,而且很善于与人合作。

  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拥有德国皇室血统。诺伊曼欲与之结交,便把这位欧洲老乡邀请过来,找了个很排场的餐厅吃了一顿。

  接着,他把先前卖给美国军方的那份手稿的影印件递给这位经济学教授。

  诺伊曼认为,博弈论对经济学必然大有益处,写一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作品,一定会名利双收的,两人于是一拍即合。

  1944年,两人合着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至此,博弈论算是正式创立。

  博弈论不仅影响了经济学,还波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军事学等学科,奠定了“博弈论”在这些领域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博弈论不仅能在军事、政治、经济中获得应用,甚至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去。“博弈”,更成为专家和伪专家们词库里必备的词汇。过去有经典之语:“你可以把一只鹦鹉训练成一名经济学家,只要你教会它两个词,供给和需求。”现在,它还要再学会一个词,那就是“博弈”。

  1950年,有一位年仅23岁的学生约翰·纳什,他发现了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纳什均衡),但遭到了冯·诺伊曼的严厉否定,因为他非常嫉妒这个年轻人。

  让博弈的主体回归到凡人

  博弈论是超限竞争的产物。超限竞争的环境,会把人塑造得更接近于纯理性的“经济人”。所以,二战前后,理性主义抬头,博弈论可谓应运而生。

  据说,二战伊始,诺伊曼就用博弈论推演出轴心国必败,甚至推演出后来美国、苏联两大超级大国长期不分胜负,冷战相峙。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讲,这叫“均衡”。

  然而,天才和凡人的心智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

  比如冯·诺伊曼,他的所作所为非常像假设中的“经济人”:冷酷、理智、利益至上。

  而约翰·纳什虽然有着超常的数学直觉,但不幸的是,他还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个世界上,至少80%的芸芸众生,他们无法做到绝对的理性、自私、利益至上。正在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已经证明,绝大部分人只是“准理性”的物种。

  多数情况下,我们还要将博弈的主体还原成凡人,他们经常游走在理智和狂热之间。他们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心怀公正,偶尔邪恶,兼具自私与善良的特质。

  不可否认,超限竞争依然存在。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竞争也不必恪守“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而应遵循“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的天空法则。

  合作、共赢才更合乎“理性”。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导出更为客观的推论,也唯其如此,这个世界才更有希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