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马云全传 > 第11章 不当英雄,不做皇帝管理心得(2)

第11章 不当英雄,不做皇帝管理心得(2)

书籍名:《马云全传》    作者:张永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马云在展示了其卓尔不凡的影响力的同时也给中国的企业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企业家内涵。

  4.华星风波,调解“开国元勋”们的个人矛盾

  今天大家不用回去了,既然你们有那么多怨恨,很多人有委屈,现在当事人都在,都说出来,一个个骂过来,想哭就哭,所有都摊在桌面上,不摊完别走!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同样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凡是优秀的企业一定是重视法制的企业。企业与法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个在企业外部,存在着国家法律;一个在企业内部,表现为章程、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等。企业家是否重视法制,就看他如何对待这两个层面的法。企业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了制度不执行或者对自己暂时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对某些人执行而对某些人不执行,等等,都是人治的表现,实际上这样做是在毁坏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因为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者权力的具体化,对部属的职权起着规范作用,对职工的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的制度是管理的有力保证。有人形象地说:“制度比人更可靠,因为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

  在创业之初,马云也面临着制度匮乏的困惑。2000年3月,阿里巴巴搬进华星大厦。这意味着阿里巴巴湖畔时代的结束,华星时代的开始。如果说湖畔时代是艰苦创业的时代,是激情燃烧的时代,那么华星时代就是模式清晰的时代,是走出困境的时代。如果说湖畔时代的阿里巴巴是一支游击队,那么华星时代的阿里巴巴已经是正规军了。如果说湖畔时代的阿里巴巴像一个家庭像一所学校,那么华星时代的阿里巴巴已经像一个规范的公司了。

  阿里巴巴进驻华星大厦之后,开始了规章制度的建设,这是任何一个规范化公司无法规避的大事。马云把此事交给了负责人事工作的彭蕾。不久彭蕾把制度和流程起草出来,但一开始贯彻就遇到了阻力。

  也许阿里巴巴的创业者们已经习惯了那种充满人情味和家庭味的工作氛围,习惯了那种既像兄弟姐妹又像部队战友的团队氛围,习惯了那种不分彼此不分高低、同甘共苦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突然搞起制度、流程和奖惩来,大家一下子很难适应。这一点连负责此项工作的彭蕾也很矛盾。但她知道推行规章制度是从一个创业团队转变为一个正规公司的必由之路,不推行制度公司就很难发展,一旦推行制度就必然伤害到团队的家庭氛围和兄弟感情。最后规章制度还是被强制推行了。

  搬到华星之后,随着公司正规化建设的开始,划分部门明确分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有了部门就得有负责人,于是提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在18个创始人中,第一批提干的有三人:孙彤宇、张英和彭蕾,职务都是部门经理。

  于是原来的18个创业者分成了两拨:4个官和12个兵。从北京EDI时代起,这支团队就习惯了只有一个头,那就是马云,其他人都是平等的兵。湖畔时代也是如此。到了华星时代,这种现状突然改变了。

  地位和职务的变化是一个原因,当时的职位也是与薪酬挂钩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搬到华星之后,公司大了人员多了,原来的18个创始人见面少了,沟通也少了,再不是当年在湖畔花园一起睡地铺,一同吃盒饭,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时代了,于是误解和不理解越积越多,矛盾和怨气越积越多,终于爆发了华星风波。

  搬到华星不久的一个晚上,马、张、孙、彭之外的十几个创始人来到一家名为名流的咖啡馆聚餐。事前,大家约法三章,不准谈工作只谈感情。但是,谈着谈着就说到公司说到工作,大家所有的不解、疑惑和怨气都发泄出来,一直谈到半夜。团队里的老大哥楼文胜首先倡议:说了这么多,屁股一拍就走,于事无补,我们应该写出来送给马云。大家纷纷响应。于是由楼文胜执笔,大家补充,整整写出了一大张纸。之后,楼文胜回家将这份东西整理成一封写给马云的长信,然后发给了马云。

  第二天傍晚,马云收到信后立即把18个创始人召到一起,大家围着圆桌坐下后,马云说:“今天大家不用回去了,既然你们有那么多怨恨,很多人有委屈,现在当事人都在,都说出来,一个个骂过来,想哭就哭,所有都摊在桌面上,不摊完别走!”马云说完,十几个人接连发言,把昨天在咖啡馆里说过的每件事都说了一遍。矛头自然是指向马、张、孙、彭,但主要矛头又都是指向孙彤宇,以至有点像孙彤宇的批判会。

  涉及马云的只有一件事:马云有一个远房亲戚,在阿里巴巴做程序员,但大家提出他并不称职。会后3天这个程序员就被开除了。涉及张英的有一件事:一个“中国黄页”过来的员工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在一次淘汰谈话中,被张英保下来,大家提出这是拉关系走后门,还提出因为张英是马云的妻子,大家会对她有不同的要求。当时会上张英很委屈,事后证明张英的决定是对的。针对孙彤宇的事则有很多,也可以说90%的事是针对他的。会上孙彤宇做了一些解释。孙彤宇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个性很鲜明。在北京时,他就和张英吵过,后来又和盛一飞大吵过,此事引来马云电话过问。华星风波中大家对孙彤宇的猛烈批判,有些是误解,有些是孙彤宇性格造成的。事后,很多人认为这事做得有点过分,孙彤宇很冤枉。

  孙彤宇说:“这个会可以说是对我的批判会。在很长时间内我身上存在着跟大家沟通的问题。不是职位的问题,而是做事的方法和说话的方法,有时对人会有伤害。那天晚上,我没有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方式,请大家接纳。那天我有很多委屈。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家没坏心。”

  华星风波之后,孙彤宇还与程小咚大吵过,在马云的干预下,随后是一次男子汉式解决。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孙彤宇出任淘宝总经理后,他的性格改变多了。

  那次会议从晚上9点开到凌晨5点多。那是一次彻底的宣泄,也是一次彻底的灵魂洗礼。会上许多人情绪激动,许多人痛哭失声。会上甚至有人说到离开,可是扪心自问,谁也舍不得离开这个团队。整整一夜,这些跟随马云浴血奋战了少则两年多则五载的老战友,吵过、喊过、哭过之后,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一切误解都已消除。

  当东方既白,18个创始人的心灵像晨露一样纯洁。华星风波的导火索是那封写给马云的信。事后吴泳铭说:“我们能写出来告诉马云,说明我们是一支很好的团队。”如果那14个创始人不这样做,而是任其发展,让误解和矛盾蔓延下去,那么18个创始人团队的分崩离析是早晚的事。马云接到信后已经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立即召开会议,用他一贯主张的男子汉的方式解决问题。事后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马云主持了那次会议。但一反常态的是他在会上说话不多。会议快结束时,马云说:“其实现在很关键。60到80人时要分部门,有人会当官,会有政治斗争。以后阿里巴巴会有几万人怎么办?你们要学会欣赏对方,山外有山。你们现在无谓地吵来吵去,浪费时间,将来见面都很困难。将来阿里巴巴大了,你们有人在杭州,有人在上海,有人在欧洲,有人在美洲,想见一面谈何容易?”

  华星风波发生在2000年初,5年之后,18个创始人的职务变化更大了。有人做了副总裁,有人做了总监,有人还是经理,也有人还是技术人员。5年之后,有人在阿里巴巴,有人在淘宝,有人在雅虎中国;有人在杭州,有人在北京,有人在美国,已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

  华星风波发生之后,类似的风波再也没有发生过。18个创始人之间的政治斗争也得以避免。5年之后,这18人依然都在阿里巴巴。虽然见面已经很难,但每年他们都要聚一次,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叙叙旧。

  华星风波的产生和化解都是耐人寻味的。事后马云做过如下的总结:“以前我们最为骄傲的是湖畔文化,但是现在我觉得最骄傲的是华星文化。华星文化正在孕育着阿里巴巴真正的新文化。如果我们还是留恋湖畔创业时的热情,阿里巴巴不可能得天下,不可能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公司。今天的华星大楼,正在滋生一个团队、一种价值观和一种企业文化。在华星正在涌现出许多比湖畔更精彩的团队和文化氛围。几乎每一个部门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团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大家正在形成一个TeamWork,我们的运营正在出现好的效用。当然也有怀疑华星的,有人在说我们在湖畔的时候有多好,每天干到凌晨四五点都不累。但这样我们能干多久?Savio说过,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有Innovation的,不可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互联网必须结束个人英雄时代,必须进入团队发展。阿里巴巴最令人骄傲的是涌现了华星文化。我们不能再倡导湖畔文化。一个企业与一个人一样不能老是看到过去,我们应在这儿创造今天的华星文化,为3年、5年以后阿里巴巴的大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将华星文化撒播到全国各地,撒播到世界各地。”

  华星风波对马云的震撼很深,尽管员工靠着大度、理解、协作的优良品质成功地解决了这场风波,但这让马云看到了制度的重要性,并在后来的内部管理中逐步加强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正如马云所说,没有好的制度是公司的灾难。

  5.柔术管理,不靠控股压制人

  一个公司的头绝对不能用自己的股份来控制这家企业。而应该用智慧、胸怀、眼光来管理领导这家企业。如果我发现我是控制这个公司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因为你控股,觉得跟着你没有前途。这就会出现一批乌合之众跟着你。

  对阿里巴巴公司的管理,马云不靠控股,只靠智慧胸怀和眼光。

  的确,就马云手中的股份而言,他是不足以驾驭阿里巴巴的,因为他并没有控股,他拥有的股份大概也只有10%左右。马云说,从第一天开始,他就没想过用控股的方式控制阿里巴巴。事实上,在阿里巴巴马云也不允许任何一个股东或者任何一方投资者控制这个公司。马云觉得这个公司需要把股权分散,管理和控制一家公司是靠智慧。

  马云不仅没有控股阿里巴巴,甚至还是一个IT外行,也就是说连在技术上也是没有控制这家公司,可是,马云的公司却还是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B2B网站。马云的管理团队也成了哈佛MBA案例。

  马云说:“一个公司的头绝对不能用自己的股份来控制这家企业。而应该用智慧、胸怀、眼光来管理领导这家企业。如果我发现我是控制这个公司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因为你控股,觉得跟着你没有前途。这就会出现一批乌合之众跟着你。”于是,为了让自己有个好眼光,马云一年365天,在杭州的时间少,而在国内外四处跑的时间反而更多。他说,读千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一个企业家老是窝在家里,他就会自大,就会狭隘,这对他的事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一个没有智慧的控股者,其实并没有管好他的企业。

  中国有太多企业因为强调控股权与控制权,最终陷入利益争斗影响了公司发展。事实上,马云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早在马云创立中国黄页的时候,其中,杭州电信控股70%,以马云为首的创始人团队持股30%。由于马云在股权上的弱势,他们在董事会上的意见总是会被另一方反对,但对方又总提不出可执行的意见,结果马云什么也干不成。因此,中国黄页总是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得不到发展,最后被后起的竞争对手超越。创立阿里巴巴后,为避免重蹈覆辙,马云在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就强调了自己不控股不控制企业的理念。

  马云说:“我和我们所有的同事第一天就讲好给他们签股票证书的事。我说这张证书签回去交给你外婆,然后忘了它。如果你脑子里老是记着这些东西你的事业不会成功,人也不会开心,老是想上市,老是想股票,这时你就问问这样对自己的工作开不开心,对自己的成长开不开心。但三五年五六年七八年以后,如果我们万一上市了,你说外婆我交你的那张东西呢?”

  就在阿里巴巴创立不到半年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马云选择了融资,软银、高盛等5家风险投资公司共携入股,其中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持有阿里巴巴30%的股份。虽然马云与他的创业团队仍处于控股地位,但其股份被进一步稀释。2005年8月,雅虎中国被阿里巴巴收购。雅虎“陪嫁”10亿美元巨资,持有阿里巴巴40%股份,成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马云等创业者的股份再一次被稀释。但阿里巴巴因此获得了雅虎所有新技术的使用权。

  马云虽然没控股,但事实上,他控制了阿里巴巴这个团队。马云永远相信一点,就是不要让别人为马云一个人工作。马云要的是,每个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去工作。马云讨厌阿里巴巴的员工为自己一个人工作,如果哪个人说“马云你真好,我为你工作”,马云就会立即让他离开阿里巴巴。在马云眼里,一个CEO他最后要取得的决定权不是人,是他讲的理念思想、战略战术是不是确实有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说得有理,他们就会跟着你。马云不希望阿里巴巴的员工成为奴隶式的员工。马云认为,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控制了51%以上的股权,人们就会听从自己的调遣,那么这种权威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再有本事的企业领袖,你也别指望你的员工会全听你的,这很不现实。马云认为,作为一个一把手,有70%的人相信自己的时候,自己已经很幸福了,他也不会为那30%的人耿耿于怀。马云风趣地说:“六个人中一定有人杰,七个人中一定有混蛋。”如果大家都不同意他,就拿他今天讲的这个话题,如果大家听了以后全都同意他的看法,那他讲的一定是废话。马云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依靠的是自己的独到眼光,他总比别人看得远、胸怀总比别人宽大。所以马云花很多时间参加各种论坛,全世界奔跑,看硅谷的变化、看欧洲的变化、看日本的变化,看竞争者、看投资者、看阿里巴巴的客户。读千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一个企业家老是窝在一个地方,他就会自大,就会狭隘,这对他的事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一个没有智慧的控股者,其实并不能“管”住他的企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