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 第53章 腾飞(1)

第53章 腾飞(1)

书籍名:《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作者:李玉琢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个企业的迅猛崛起,通常会和它所处的行业的脉搏同步。

  2000年我们就预言,高压智能电机的新时代即将来临,也就在那年初我们开始了破冰之旅。2002年可谓市场导入期的结束。我们也恰恰在这两年间占据了市场的先机,把国内厂商远远地甩到了身后,也引起了国外厂商的注意和竞争策略的改变(比如在国内投资建厂)。

  对一个起步阶段的企业,特别是对于利德华福这个刚从破产边缘走出来的企业来说,这是十分幸运的。但是,幸运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利德华福第一阶段的成功,并非因为我们多么优秀,而是因为国内企业实力太弱、国外厂家缺乏本土服务优势,在这两个“岩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生存空间。然而在这个空间里,利德华福并非是人们从外表看到的那样优秀。大唐之战没多久发生的一次“罢工事件”,就充分暴露了我们在队伍建设和干部培养方面的深刻隐患。

  当时我正在杭州出差,突然接到生产总监舒鹤栋的电话,他非常紧张地说道:“李总,工人们罢工了!”

  我一听吓了一跳,赶紧问道:“为什么罢工啊?”

  “就是因为从车间工人的提成中拿出2000元钱奖励库房人员,引起了工人们的不满。”

  进入利德华福不久,我就发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小模块车间的工人们一天到晚的加班,连节假日都不休息。我们的生产真的达到这样的程度吗?后来发现是我们的工资导向有问题——无论干多少,只有加班才可以拿加班费。于是该不该加班都要加班,明明一个小时就做完的工作也要抻到三个小时。必须对此做出改变。

  2002年4月,利德华福进行工资改革,生产部门根据工作量进行提成,提成由车间主任直接分配。从试行的两个月看,效果很好。生产效率、工作主动性、产品质量都有提高,工人们的工资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一项制度总有不大完善的地方,工厂方面认为库房、质检两个部分与生产效率的提高紧密相关,提成中应该考虑这部分人的利益和工作积极性。生产总监经与公司研究,决定在6月份的提成中拿出一小部分弥补一下,不仅不会损害工人们的利益,反而能更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率。从全局来说,这没有什么大错误,更何况这个改革方案本来就在试行和摸索中。但是,消息不知如何泄露了出去,车间工人们认为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加之车间主任的煽风点火,工人们不干了。

  我认为这件事通过解释应该可以得到工人们的理解,但是生产总监却在电话中告诉我根本解释不通,工人们已经两天不上班了。

  我一怒之下说道:“都开除!”

  “都开除了生产怎么办?”生产总监显然有些害怕。

  “不采取断然措施很难平息,宁可停产半个月。”

  但是生产总监嗫嚅着没有这样的胆量。

  我出差回来之后,立刻找到生产总监问道:“工人们还罢工吗?”

  “大家不太痛快,在车间里没怎么干活。”他说。

  我一听就急了:“让他们带上自己在车间的私人物品,马上到会议室开会。”

  看来只有亲自动手了。

  工人们到齐之后,我说道:“请告诉我罢工的理由。”

  没有人吱声,这是一种可怕的敌意。

  “我再问一句话,”我提高了声音说道,“2000块钱的事有人给你们讲清楚了吗?”

  一个像是领头的工人答道:“讲了,但是我们不接受。”

  我平静而坚决地说道:“2000块钱,平均到每个人手里不过50元钱,你们居然置公司损失于不顾,随便停止了生产。你们的意见可以向我反映,但你们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罢工的做法。这种方式既伤害了企业,也伤害了你们自己。”说到这里,我严厉起来:“我宣布,你们全被开除了,一个也不留!工作本来就是双向选择,你们觉得这里不合适可以离开。你们不做了,我可以再找别人。大家到财务部门结账吧!”

  所有在场的人都傻了,谁也没有想到我有这么大的决心。我看到不少人脸色有些犹豫,于是补充道:“当然,你们中也有人是被裹挟着做了这件事,公司可以给出路。都是年轻人,难免冲动,凡是写了检查的可以回来继续工作,一个小时后交上来。凡是不交的,就算辞职了。”

  后来,40多人中只有5个人没有写检查,他们离开了公司。

  事后,我将车间主任撤了职,因为是她有意在工人们中间泄露了公司的决定,激起“罢工事件”。工人们联名力保这个车间主任,被我坚决拒绝了。

  一次风暴就这样平息了,但是却让我十分慨叹:十多年前四通的工人罢工,由于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们还没有正确的企业概念,还不知道企业是讲效益、讲效率的地方,情有可原。但是时至今日,市场经济的概念已经妇孺皆知,工人们居然不顾企业死活,为了两千块钱不惜罢工,这是怎样的员工素质啊!车间主任不仅不能帮助企业劝说工人们,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向上反映问题以求妥善解决,而是私自散布公司机密,酿成大祸;生产总监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魄力,胆小退缩,缺乏沟通能力,致使矛盾激化,这又是怎样的干部素质呢?

  一群为2000块钱可以罢工的员工,一批没有责任感、没有魄力解决问题的干部,如何能在与国外竞争对手的拼杀中生存下来呢?为此我还写过一篇反思的大字报《有话好好说》贴了出去,其中写道:我们管理层通过这件事也要好好想一想,我们本来想做一件好事,为什么却得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在工作方法上、相互沟通上以及政策的理解上,是否也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在这方面我们理应比年轻人负更多一些的责任。

  注意,这个批评和思考一般人大都会做正确理解,但对于直接的负责人生产总监舒鹤栋也许会有不同的感觉。

  “罢工事件”为刚刚进入高速发展期的利德华福及时地敲响了警钟。它逼迫我在追赶市场高潮的同时,始终眼光向下,一天天夯实队伍建设和干部培养这两大地基。正是因为有了坚实的地基,才使利德华福以后几年的快速奔跑愈发稳健。

  挑战大容量

  2003年是高压变频器市场高速增长期的开始。我预计,市场容量将在500台左右。电力系统有上千家电厂,市场需求不下300台;其次,钢铁市场将是第二大“产粮区”。

  不过,2002年41台的业绩,已经使我们的眼界和心胸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我们认识到,我们做的已经不是一个产品、一个企业,而是在开辟一个行业,创造一个时代。这是一种使命感。使命感让我们始终比对手有更高的追求。

  2002年年底,在制定下一年的经营计划时,我强调了两点:一、利德华福拿到1\/5以上的市场份额应是情理之中的事;二、1600kW—3000kW的大容量变频器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市场趋势,这对利德华福是一个机遇和考验。

  11月8日,我十分清醒地写下《明天会更好》一文。

  在文章中,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并与同事们共勉:利德华福所取得的成功是暂时的。随着国内同行逐步夯实基础性管理,国外厂商在国内投资建厂,加强本土运作能力,这个空间必然缩小。利德华福必须寻求更大的竞争空间。基本策略是在国内多数竞争对手在低端产品市场尚未站稳脚跟,国外厂商尚未在国内建立强大的基地之前,冲击容量更大、性能更高的中高端市场,把追赶的目标定位在那些世界级的企业上。

  高压变频器是变频器家族中的高端产品,而大容量高压变频器又是高端中的高端。大容量和小容量的分界线是1600kW。2002年5月的大唐之战,大唐电力以1600kW为线,以上为国外标,只允许国外厂家投标,以下为国内标,允许国内厂家参与。利德华福虽然一举拿下了全部国内标的八台,却没有机会染指1600kW以上的变频器。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2002年7月,我们的第一台1800kW样机就已经开发完成。2003年中,我们又开始了2500kW\/6kV系统的设计、制作,我告诉大家:任何高一档次的产品,都要在家里先做出来,试好了再推向市场,在这方面决不做无把握的事情。

  2003年初山西阳光电厂给了我们试用1800kW的机会。

  试用的情况和我们第一台变频器在福州城门水厂的命运非常相似,运行五天之后便出现了问题。把功率单元全部拉回来,在寒冷的冬天,我们的开发人员站在室外一个一个地试(以为是温度的问题)。由于“两会”召开,进一步试验一拖再拖。2003年3月中旬设备拉回电厂重新试验,结果PLC(可编程控制器)又坏了。第三次试验,两个功率单元的驱动又发生故障,等把备用功率单元换上再试,控制器又失灵了。那一天,我也赶到了阳泉电厂的现场,和技术人员折腾得几乎一宿未睡。

  第二天上午回到北京,我召集大家仔细研究各种现象,总工倚鹏猛然想到,我们在驱动板上可能做了一件画蛇添足的事——加了一级功率驱动,使选通脉冲的位置发生变化。当天下午,开发部经理助理辛绪武带领一名工人赶到阳泉,与工程部人员会合,将100多斤重的功率单元一个一个用叉车卸下、拆开,焊下多余电路后,再重新装上。3月18日凌晨一点,1800kW变频器又重新运转起来,这一转就再未停下来过——完全好了。

  应该说,阳光电厂大容量变频器的调试成功,使我们的产品又成功地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正如我所预期的那样,当时我们手里已经有了一二十台1600kW以上的变频器合同,如果这次不成功,这些合同都将无法履行。此次成功标志着利德华福再次领先国内同行一大步。当他们还在1000kW以下的功率等级上蹒跚学步时,我们的功率等级已经接近2000kW。

  这一年,我们把1600kW—2500kW之间的大功率产品开发出来并现场投入运行,确定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在产品上的优化改进工作多达29项,这是国内其他企业难以做到的。

  2003年第一季度,我们已经连续3个月有订单,而且大功率订单比例开始增大。这一年底,我们销售变频器110台,等于以前历年的总和。扑面而来的市场信息让人应接不暇。我已感到心潮澎湃,中国高压变频器的春天正在到来,而利德华福是最早迎接这春天的。

  在春天里,我们始终盯准一个目标——挑战国外厂家垄断的高端市场。这一仗决定利德华福是否腾飞。

  “非典”中的佳绩

  2003年注定对利德华福是多事之秋。2月14日本是情人节,可我们的品质部经理卞恒棋却在这一天中午过后不久,在去变压器厂家工作的路上,因车祸遇难。这是利德华福为高压变频器事业牺牲的第一人。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规模经营,进一步强化销售体系,我将原有的4个大销售区进一步细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7大区,设立了专门对跨地区项目进行公关组织的重大项目部,提拔了4个素质较好的销售人员为地区副经理。并且继在沈阳、南京、郑州、重庆成立4个办事处之后,又在济南、广州、杭州、大庆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形成了地区销售部、办事处和授权代理商立体交叉的营销网络。

  但是,一场肆虐全国、波及世界的“非典”疫情,给我们带来了“非市场化”的困难。

  首先就是销售方面的困难。人出不去,去了也无处住宿,用户单位拒绝接待,严重的地区还有被隔离的危险;合同签字只能靠传真、邮件;给用户发过去的设备,不允许进厂安装调试;原定来公司考察的用户“望京却步”……许多企业都放假了。但我们没有听天由命、坐以待毙,而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工作最大限度地得以继续下去。

  销售在继续。6大区有4个销售部的经理和销售人员坚持在京外战斗,有的人几乎两个月没有回家。技术工程部在部分用户的设备安装调试受阻的情况下,安排留守人员,整理以往案例,编制设备维护手册。

  开发在继续。2003年几个重点开发项目,正是在“非典”期间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项目、简易操作面板项目、软件模块化项目。

  5月中旬完成的2500kW变频器功率单元开始老化测试。由于事关重大,开发部干部主动要求到工厂值夜班,监视拷机情况。

  生产在继续。工人们全体留京,在宿舍内度过了五天假期。外协工厂的工人纷纷逃离北京,几乎没人干活了,采购部找到厂家临时组织生产,保证了供货需求。当月没有一单合同因“非典”推迟交货,共发货八台,创造一个月发货的最高纪录。

  5月中旬的一天,有客户打来电话,说一台重要设备发生故障,几位主要干部利用星期天研究解决方案,然后驱车数百公里前去救援。到当地后,先去医院抽血、拍片,再等数小时查验,才得以进入设备运行现场连夜奋战。

  两天后,我们在湖北黄石的一个大项目谈判遇到了障碍,华北区经理李征立即前往支援,从下飞机到目的地,一路上经过了十几道检疫关卡。

  “非典”期间,吃饭有困难就吃盒饭,不能开空调就用电风扇。员工俱乐部还在沙河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猖獗的“非典”没有让我们停止过工作,而工作居然没有使任何一位员工与“非典”结缘。

  “非典”横行的5月,我们签订了七台变频器合同,相信没有哪一个国内厂家在此期间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业绩。“非典”考验了利德华福,也锻炼了利德华福。

  第一个百台纪录

  “非典”逐渐过去之后,各地用户开始恢复常态,“非典”期间被抑制的需求开始爆发出来。仅6月份,我们就签订了13台的合同。进入8月,合同订单当年累计就超过了上一年的销售总台数(41台)达43台。这第43台恰恰是利德华福有史以来累计销售的第100台高压变频器。

  与福建省三明钢铁集团公司签订的1600kW\/6kV的变频器便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个百台纪录。

  8月21日是利德华福成立五周年。我决定把这一刻的业绩和利德华福的品牌放在一起,大做一把宣传,以树立利德华福在高压变频器领域的地位。

  我把庆典安排在北京的五星级酒店——长城饭店举行,同时请来了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用户、合作伙伴,还有二十多家媒体。一年后我见到昌平科技园区的苏主任,他说:我参加了你们的那次庆祝会,会前我还不太明白,你们卖了100台设备有什么值得庆祝的,而且还在那么堂皇的地方。旁边的顾院士告诉我,迄今中国还没有厂家做到这一点,我才恍然大悟。

  会场的主背景是一块长达10多米的红色背板,主题赫然其上:超越百台,再创辉煌。这也是我在会上的发言题目。

  我的演讲能力在这个辉煌的时刻再一次得到发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