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李彦宏的人生哲学 > 第27章 战略哲学(1)

第27章 战略哲学(1)

书籍名:《李彦宏的人生哲学》    作者:宋艳华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百度提问

  企业在本土发展得足够强大了,为什么要走出去?

  百度一下

  其实,任何一家有实力的世界级企业都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跟世界上最强的公司竞争。我们要想在世界市场站住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应付全球化的挑战,而不仅仅只能够应付一个地区的挑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觉得中国必须诞生有世界市场、有分量、有地位的企业。现在中国有好多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它们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占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但是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因为这些互联网企业都是在国内作战。作为一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我花了一些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我得出来的结论是必须要走国际化这条路,否则,总有一天也会在本土遭遇失败。

  回答者:李彦宏

  百度知道

  国际化日益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潮流,这是信息化社会里时空距离带来的障碍越来越不重要决定的。加之资源配置越来越全球化,区域市场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显,信息交流逐渐频繁,所以国际化逐渐成为趋势。

  在全球化时代,最有标志性的“事件”便是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而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与区域性公司有很大不同。在区域市场,最多只能诞生垄断区域市场的优秀企业,难以诞生伟大的企业。

  基于上述事实和趋势,李彦宏的思想有了微妙的变化。他知道,百度虽然在中国本土市场占有高达80%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是百度的终极目标。时代的发展要求百度必须建立全球视野,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来考虑。在谋划、巩固中国市场的同时,还要想到未来的全球市场,否则,非但不能在国际市场有大的拓展,甚至苦苦在中国打下的江山都难以保全。有了这样深入的分析,李彦宏便在心中酝酿着国际化策略。

  2003年,百度已经确立了中文搜索引擎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时任百度高级技术总监崔珊珊提出百度要到国外发展搜索引擎业务的设想。不过,当时她的提议却被李彦宏否决了。在李彦宏看来,此时的百度虽然正慢慢夯实着根基,可综合实力尚弱,而中国的本土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百度此时应该全力在中国市场精耕细作,不能分散资源和精力。

  但到了2004年以后,李彦宏发觉百度进军国际市场的时机基本上成熟了。于是,他开始在董事会上提出百度要实行国际化战略的计划。虽然确定了这一战略,可国际化毕竟是一项重大的决定,应该小心谨慎,所以李彦宏一直静待时机。

  2005年,时机真正成熟了。百度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开始与国际资本接轨,这为百度的国际化奠定了资本基础。百度首次公开募集资金约12亿美元,此后每个季度都有盈利,因此百度的现金储备也一直在增加。而且此时也有人建议:“适当投资对于百度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在这种各方面的因素都利好的情况下,百度的国际化悄然启动了。

  进入2006年,当《大国崛起》在整个中国掀起巨大浪潮后,李彦宏更是有了理论依托。很快,进军日本成了百度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也是实质性的一步。

  李彦宏社区

  百度的国际化战略思维,是李彦宏对百度现状和中国现状准确判断的结果,也是商界环境巨变后的必然。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不推行国际化的企业必将被社会淘汰。

  李彦宏洞悉了这一点,所以才在百度具备了实行国际化能力后果断地做出了决策。而就百度自身的发展来看,也显然已经有了跳出国内、走向世界的资本和实力。

  往日由于时空限制所产生的自然性的区域市场垄断越来越难以持续,这令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超越时空,占领距离本土非常遥远的市场。而那些实力相对薄弱的企业,并不能让企业在发展上有更大的突破。

  而此时,国际大环境的昌盛让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有均等发展的机会,关键点就在于谁更能抓住时机,用自身的资源赢得更大的市场。百度在国际化进程中表现出了难得的闯劲和魄力,果敢的李彦宏紧抓时机,契合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脉动,从而令百度有机会跻身世界级企业之林。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在成为业界英豪之前,无一例外地都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是致力于本土市场,深耕细作;二是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利用国际资本运作自己的企业。很多企业为了保险起见,仅仅在本土市场运作,没能果断出击,因而失去了大好的机会。那些如今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企业,正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必胜之心,才最终尝到了最甘甜的果实。

  本土企业在发展到行业瓶颈之处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志得意满,认为已经是顶级企业了,没有必要“走出去”参与到“龙蛇混杂”的国际大环境中。这其实是不求上进的表现。国际化已经是现代企业必行之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在原地踏步,保持着一个固定的业绩就是一种倒退。

  自然界的发展始终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不求进步、拒绝成长,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推向了被淘汰的行列。因此,企业经营者具备国际化思维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即便企业在短期内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而无法走出国门,企业经营者也要有国际化意识,进而将企业按照国际化企业的形态经营,为将来的登高而呼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依托理论基础

  百度提问

  企业自身的实力够强了,是不是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开拓国际市场了?

  百度一下

  我觉得百度赶上了这个机会,甚至是有这个责任去国外发展,去变成一家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公司。我喜欢这个片子,因为我的想法跟这个片子的思路非常非常吻合。它相当于是从侧面证明了我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做的事情,相当于为百度向外发展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础。

  回答者:李彦宏

  百度知道

  2006年,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这部12集的纪录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50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俗表现的9个国家即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崛起。

  该纪录片在中国播出后,立即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在这部纪录片的激发下,中国人民内心曾有过的自信被瞬间激发出来,一团民族之火被重新点燃了。那段时期,国内大小媒体充斥着对大国精神的强烈反思和展望,民众对中国走向强大的期望一下被显性化了。

  李彦宏是这部纪录片的追随者,作为一名留美归来的有志青年,他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尽快真正强大起来;作为百度的创始人,他为百度肩负的民族责任感到自豪。从这部纪录片中,李彦宏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崛起总是伴随着一批能够产生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的崛起。通俗地说,一个国家有影响力的企业越多,其国力相对便会越来越强大。

  李彦宏眼中的中国,正在以一个大国的形象崛起着,因为中国有影响力的企业正越来越多。在中国经济一片繁荣的情形下,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应运而生,它们无疑是中国的骄傲。

  翻开中国现代企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海尔、格兰仕、长虹等众多家电企业可以代表中国第一代企业,而联想、华为则代表着中国的第二代企业,百度则是第三代企业的代表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代企业大多以产品为立足之本,特点是物美价廉。在特定的时期,一些企业会成为价格战的主角,这导致核心技术的缺失。事实上,这也正是第一代企业集体的苦恼。

  第二代企业显然要比第一代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它们开始拥有了更尖端的核心技术,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这已经是打破传统束缚的进步表现了。于是,在自信的作用下,它们有了与国际巨头过招的能力和勇气,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随着发展,这一代企业中更是有能在某些领域站得住、站得稳,并成为这些领域中站在世界前沿者。这种事实对中国企业起到了警醒和提携的作用,同时也让全球行业领袖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中国企业的威力。

  在第三代企业中,百度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已经拥有了完整的核心技术,并且有能让国际企业在中国失败的能力。显而易见,在中国经济日益崛起的背景下,百度这样的新兴企业为中国争了光,也正承载着更多中国人的梦想。

  李彦宏知道,百度诞生的大环境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大背景,百度事实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更应该肩负时代赋予的有形和无形责任,勇于走出国门,彰显中国企业的力量,让世界为中国的改变感到惊叹。

  从《大国崛起》中,李彦宏找到了一股民族的自信心,他坚信百度有能力、有责任开展国际化。正是依托于这样的理论基础,李彦宏在带领百度进军国际市场时才显得刚毅而义无反顾。他相信,不久的将来,百度必将成为中国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的骄傲。

  李彦宏社区

  迈向国际化是百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行之举,随着百度的日益壮大,国内市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百度的发展速度了。李彦宏知道,在不久的将来,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来自中国之外。如此看来,百度推行国际化已是迫在眉睫。

  《大国崛起》的出现,让李彦宏找到了理论依托。如上文所言,不仅仅是李彦宏,大部分中国人的自信心都因这部纪录片而更强了。在精神导引和现实这两方面的作用下,李彦宏决定勇敢地走出国门。后来,选择日本作为百度国际化进程第一站的李彦宏发现,百度进行国际化战略是十分明智的,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百度国际化的第一步便能赢得开门红,这不仅是百度之福,更是中国之福。

  百度的国际化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样的事实也为更多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诚然,中国大部分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从新兴的互联网行业来看,走国际化道路的很少。而此时百度成为先锋官,必将掀起一股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之潮”。

  企业开展国际化并不是企业本身的荣耀,站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企业的能力越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主动权越大,而这样的企业越多,则证明这些企业所在的国家的经济环境相对越好。

  李彦宏带领百度迈出了国际化的一步,在某种意义上便是倡导中国众多的互联网企业能够效法百度。中国有了许多强大的国际化企业,《大国崛起》中也必然会有中国的显赫位置,让中国成为其他国家奋斗的目标。

  3.“做生不做熟”

  百度提问

  企业走国际化道路一定要从最熟悉的国家着手吗?

  百度一下

  美国,显然不是好的选择,因为这是雅虎、谷歌的本土市场,而且它们在这个市场上已经非常强大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做英文,或者说英文不是一个近期可以考虑的事情。

  回答者:李彦宏

  百度知道

  1991年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他的“美国之梦”开始了。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期间,李彦宏不仅接触到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而且渐渐熟悉了美国。

  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期间,李彦宏进入了“日本松下电子”实习,在那里,他身上潜藏的计算机天赋被激发出来,并应用在了实践当中。随即,打定走工业界研究之路,决定“用技术改变世界,改变普通人生活”的李彦宏放弃了读博士的机会,毅然选择进入企业,把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初,李彦宏选择了一家位于华尔街的公司,因为那家公司的老板也是技术出身,这让崇尚技术的李彦宏颇感欣慰。在此期间,李彦宏创新出了一个搜索引擎的演示版,即超链分析,这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李彦宏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递交了专利申请,并同时向供职的公司(其公司当时被道·琼斯收购)老板讲述超链分析的价值。无奈,结果不遂心愿,这让李彦宏颇为伤感。

  后来,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李彦宏的超链分析受到了来自硅谷的企业的重视,而Infoseek公司的CEO威廉·张更是“一语道破”了李彦宏的心思。就这样,李彦宏进入了Infoseek公司。不过,这里仍然不是李彦宏事业的最后一站。1999年,李彦宏踏上了归国创业之路。

  在创建百度之前,李彦宏在美国已经颠簸了七八年之久,对于美国已经极为熟悉了,尤其是其商业环境。因此,当百度在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寻觅国际化道路的突破口时,很多人自然把李彦宏最熟悉的美国当成百度国际化进程中的第一站。

  百度国际化,第一个问题便是:从哪里开始?这是李彦宏人生中的又一道难度颇高的选择题。对于这关键性、决定性的一步,李彦宏慎之又慎。李彦宏对美国是有感情的:那里有世界上最开放、最成熟的资本市场,有自己熟悉的人脉和大量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但是,李彦宏经过认真考虑最终还是“否决”了美国。美国的资本环境和市场虽好,但那里的竞争对手太多了,而且十分强大。谷歌、雅虎的总部都在那里,微软、IBM等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头亦是“虎视眈眈”,同时几乎每天都有众多信息技术公司成立,当然亦有同样多的公司破产、倒闭或者被收购。更重要的是,那里仍在读书的大学生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他们中的某一个人随时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

  因此,按照“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原则,李彦宏决定,百度国际化选择的第一站一定要避开众多大鳄。不过,百度也不能到太贫穷、落后的地区,毕竟搜索应用的基础要依托于互联网的普及率,而落后的地区显然是达不到这种标准的。还有,必须不能有太严厉的进入条件,还要有容易获得的人才等等。种种限制让李彦宏首先排除了大部分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是谷歌和雅虎的“强项”。

  可以看出,李彦宏内心对美国,或者一切熟悉的国家都采取了“排除法”。创业要选择熟悉的行业,但走国际化道路则不能无所顾忌地从最熟悉的地方入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最熟悉的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基于种种考虑,李彦宏最终选择了日本,虽然这并不是他最熟悉的,但在他看来却是最适合的。

  李彦宏社区

  李彦宏在决定带领百度走国际化道路时,首要考虑到的即是第一站要以哪个国家为突破口。美国虽然是他最为熟悉的,那里有他熟悉的人脉、资源等,且那里的投资环境十分开放,资本也更为充足,但正因这种种有利因素的存在,所以各个行业的巨头亦是数不胜数。

  百度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上虽然占据着王者之位,但在国际大环境下,却依旧显得“羸弱”一些。只看表面,美国的确是最佳的市场。可事实上,那里盘踞着的各个行业的领袖,对百度的威胁也是最大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