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科学家论语 > 第5章 “新中国产生了新的精神面貌”——杨振宁、李政道的论语(1)

第5章 “新中国产生了新的精神面貌”——杨振宁、李政道的论语(1)

书籍名:《科学家论语》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8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考取留美公费生。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至1965年,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一起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夏首次回到中国,是最早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1977年出任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科学、教育工作和中美学术交流。

  1983年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聘为名誉教授,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着有《三十五年心路》、《杨振宁论文选集1945-1980》、《读书教学四十年》、《杨振宁演讲集》、《杨振宁文集》(上、下)、《中国文化与科学》等。

  李政道简介: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43年考取浙江大学,1944年转入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至1953年,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一起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首次回中国访问,开始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科学、教育工作和中美学术交流。帮助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创办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多个学术组织,并建议设立博士后制度和完善自然科学基金制度等。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聘为名誉教授。着有《绿色战略》、《场论与粒子物理学》、《李政道讲义:统计力学》、《李政道文录》、《科学与艺术》(与杨振宁合着)等。

  内容提要

  (一)

  杨振宁: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任何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会了解这句话的历史性的意义。(1976年1月18日)父亲的一位老同学、老同事来信说,“解放以后20多年来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时我们青年梦寐以求的这个新中国实现了”。我想新中国的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事实以及它对于世界前途的意义正是父亲要求我们清楚地掌握的。

  (1973年5月15日)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回美国前夕,上海市领导人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邓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的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1993年)

  访问过中国的人几乎都认为,了解新中国是激动人心的经历。前往访问的人会发现,她是最简单而又是最复杂,最年轻而又是最古老的国家。

  (1972年2月21日)20世纪50年代杜勒斯坚信,共产主义在中国是短暂的。结果证明,此话错得多么彻底。(1972年2月21日)

  李政道:我们应该对祖国表示感谢,因为祖国今天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使炎黄子孙都能抬起头来了。(1984年10月2日)

  杨振宁:今天,中国人站起来了。这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1993年)

  (二)

  杨振宁:毛泽东把一个山穷水尽丧失了自尊心的国家变成今日的自足自信、有理想的、前途光明的新中国,这是怎样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1976年9月19日)从毛主席的选集和他的诗篇中便可以看出,新中国的诞生与成长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是他旦夕不忘的。1963年1月他写了一首题为《和郭沫若同志》的词,里面有这样的词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72年2月21日)我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最喜欢的两句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两句诗最能代表新中国的精神了。

  (1973年7月17日)受了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产生了新的精神面貌,在第三世界产生了新的世界观,在发达国家里产生了对人的价值观念的重新估定。(1976年9月19日)

  李政道:这几天读毛主席的哲学着作,感到道理跟自然科学是一样的。要懂得细致必须下工夫,大致懂一点并不难。(1972年10月14日)

  杨振宁:周总理的伟大就在他的无私的、坚强的、始终不渝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周恩来一生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的孕育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的诞生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的成长的历史。他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他的精神将滋长在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精神里面,是这个民族的永恒的榜样。(1976年1月18日)

  李政道:小平先生对中国的贡献,对全人类的贡献,都是非常伟大的。最使我佩服的,是他眼光很远大,非常广阔。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谦虚而又果断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7年)小平先生是处处从基础着手,面向全局,一方面注意基础,一方面注意人才,注重全局性的发展,这是了不起的。(1997年)

  (三)

  杨振宁: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是世界唯一的在同一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有非常良好的部分,要去发扬,去保护,去利用。(1988年9月9日)中国知识分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中国传统里面一个良好的部分。(1983年3月12日)

  古代许多重要的发明都起源于中国,这是人所共知的。其中最着名的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极力推崇这些重大发明的不是别人,正是欧洲近代科学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培根。(1993年4月27日)市场经济发展给社会一些冲击,这些冲击所带来的问题,儒家传统中优秀的部分是可以帮助解决的。它可以对市场经济极端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反拨。(1993年)

  李政道: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是不会有前途的。(1988年11月4日)要吸引人回来,不拿民族的精神、团结的力量和理想的话是做不到的。(1985年7月16日)我一辈子做事做人,以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两句诗为准则。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科学家工作的真正精神。(2006年11月25日)

  杨振宁:长城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它象征着历史上中国统一的观念。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兴,分则衰。(20世纪70年代)台湾和中国大陆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在未来的极度竞争性的世局里面,台湾不可能不和大陆有共同的命运。我们呼吁台湾省的每一个人,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子孙的长远利益,都能掌握住历史的动态和他们自己对历史的责任而为统一工作作出贡献。(1979年1月30日)

  杨振宁:有一天父亲给致礼(指杨振宁夫人——编者注)写了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今天的年轻人恐怕会觉得这两句话有一点封建味道,可是我以为封建时代的思想虽然有许多是要不得的,但也有许多是有永久价值的。(1997年)我父亲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20世纪80年代)1972年夏天第二次访问中国时,我已经拿定主意,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1982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1995年1月28日)

  (四)

  杨振宁:我父亲发现我在数学方面有一些天才。他决定请一个人来给我补习,但不是补习数学,而是给我讲习《孟子》。现在想起,这是我父亲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父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极力把孩子朝这个方向推。但当时我的父亲没有这样做。他却要我补习《孟子》,使我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是教科书上没有的。这对我有很大意义。(1995年7月18日)

  中国现在的教学方法,同我在西南联大时仍是一样的,是一种“填鸭式”的学习方法。我到北大、清华去,他们告诉我,物理课本有四大厚本,学生喘不过气来。一个喘不过气的学生,今后不可能做得很好。他必须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将来才行。(1995年7月18日)怎样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呢?这涉及整个社会风气,因而是件困难的事。这件事如果做成功,也是一种革命。这是个比在一门学问里面创造新的学问还要难得多的事。(1984年1月21日)

  李政道:我认为尽管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候都不可能全面,要求一个人非常全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大学一进校就分专业,我对此持保留意见。

  因为这不利于年轻人创新。(2001年10月31日)

  杨振宁:随时尽量把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一些,“开卷有益”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1982年6月20日)20世纪的科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而且科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开拓新领域,所以没有什么人能什么都懂。那么在这种状况下,有几种不同的选择。你可以说要倾全力于某个狭窄的领域,因为想要什么都懂是不可能的。但你也可能持另外一种不同的看法,要扩大知识面,有广泛的兴趣。我认为后者一般来说更容易成功。(1983年2月19日)

  学一个东西不只是要学到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技术上面的特别的方法,而是更要对它的意义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赏。(1982年10月)做研究工作到最后必须要做自己有所创建的东西,不是在那儿跟着别人跑。老跟人跑的研究工作,不大可能是有真正重要的建树的。(1982年6月20日)

  李政道:诺贝尔奖不是目的,科学本身才是目的。(2001年10月31日)

  论语正文

  (一)

  1949年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说:“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任何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会了解这句话的历史性的意义。

  ——《杨振宁文集》(上)第21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下同)

  父亲在他的一生77年的时间里,历史有了惊天动地的演变。昨天(指1973年5月14日——编者注)收到他一位老同学,又是老同事的信,上面说,“在青年时代,我们都向往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解放以后20多年来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当时我们青年梦寐以求的这个新中国实现了”。我想新中国的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事实以及它对于世界前途的意义正是父亲要求我们清楚地掌握的。

  ——杨振宁在父亲杨武之追悼会上的讲话(1973年5月15日),《杨振宁文集》(上)第209页1971年夏天,美国跟中国冻结了多年的外交关系开始有一点解冻的迹象。我于7月间去中国访问了1个多月。中国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个人情感上的感受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的。

  ——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1983年),《杨振宁文集》(上)第451、452页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邓)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的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杨振宁《邓稼先》(1993年),《杨振宁文集》(下)第80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下同)

  在1948、1949年时,中国根本不知何处有铀矿,更不用谈开采了,但到了1964年,他们不仅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八个月后,又试爆了氢弹。这足以说明他们培养了千千万万的科学家,所以中华民族与中国传统,在有组织的情况下,从科技上进军,是完全可以跟西方社会抗衡的,西方人也很清楚这一点。

  ——杨振宁与陈省身、李政道、李远哲在清华(台湾新竹)论学(1992年),《杨振宁文集》(下)第766页

  访问过中国的人几乎都认为,了解新中国是激动人心的经历。我毫不怀疑,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以及他们的随行人员一定会有同样的感受。中国仍然贫穷,缺乏物质财富,工业技术也十分落后。但前往访问的人将为其精神所感动。他们会发现,她是最简单、而又是最复杂,最年青、而又是最古老的国家。……对于中国的新精神便会产生尊重、同情和佩服之情。

  ——杨振宁《戴高乐式的访问》(1972年),《杨振宁文集》(上)第198页

  20世纪50年代杜勒斯坚信,共产主义在中国是短暂的。艾森豪威尔的国务卿说:“我们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盟友,为了中国人民,应促成它的消亡。”结果证明,此话错得多么彻底。

  ——杨振宁《戴高乐式的访问》(1972年),《杨振宁文集》(上)第197页

  我们应该对祖国表示感谢,因为祖国今天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使炎黄子孙都能抬起头来了。

  ——李政道在邓小平接见参加国庆活动的华人科学家时的谈话(1984年10月2日)

  中国这15年来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都提高了,不只是在大城市里,在乡村里人民的生活也提高了,这是所有到中国去看过的人都同意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不愿意动乱得太厉害。……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对于中国最有好处。

  ——杨振宁接受香港电台记者访问时的谈话(1995年),《杨振宁文集》(下)第811-812页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杨振宁《邓稼先》(1993年),《杨振宁文集》(下)第797页

  今天的中国,在21世纪是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旧邦中生长出来的新的国家。对于21世纪的世界,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杨振宁:八十回首人生路》(2001年),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二)

  毛泽东主席对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的领导,他对世界人民的思想意识的启示,是史无前例的伟大的贡献!

  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