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爱迪生传 > “一生中最伟大的冒险”

“一生中最伟大的冒险”

书籍名:《爱迪生传》    作者:拉皮罗夫-斯科勃洛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为了实现建立第一个中央发电厂的理想,爱迪生根据自己的“馈线接
总线”原理在纽约下部的一平方公里的地区中把电线铺设起来。为了避免漏
电和发生火灾,又设计了一种安全装置,《自然》杂志称它是“一种别具匠
心的设计”。工人们在商店住宅中忙碌地接着电线,把许多玻璃灯泡装在屋
中的煤气灯架上,并在每家屋子里安装了电表。所有这些东西不要用户们花
一分钱,就是连电表的保证金也不必缴付。他们只希望在证实这电灯系统可
以应用而且费用比煤气灯的价格低廉时才受酬报。

除了这些设备以外,还得在中央发电厂里装设6 架“大象”发电机,
那时已经有许多意料不及的问题发生了。他这孤注一掷的消息不仅传遍了全
国,全世界的人们都被他的大胆举动所震惊了。大家都以为这是工业界上一
个空前的大错。意外的事端,如电线的短路,发电机转动的不平衡,和竞争
者们的鲁莽行动等等,都是很可能发生的。然而爱迪生却始终保持着他那崇

高的信心,这不能不叫人惊奇。

爱迪生自称这次的举动是他一生中的一个“最大的冒险”。他说道:“这
好像在一个没有测量过的海洋中航行一样,完全没有前例可以援引。我觉得
自己担负了一个极大的责任,因为把一种强大的电力发放到纽约下部的那些
街道和房屋的地底下去时,可能有不可知的事情发生的。”

1882 年9 月初,一切就绪。3 日是星期日,爱迪生在珍珠街的电厂里
查验着各种小节,准备正式开幕。他一直留在厂中,到4 日下午3 时,约翰
逊、英索尔、伯格曼、克拉克、克鲁西都来了,于是他又赶到半里外的德勒
克塞尔摩根公司,在爱迪生电力工程的主要支持者摩根面前,把电灯开亮起
来。在正式开幕时,电机室中集了10 多个人。董事会一名成员打趣说:“机
器开了给你100 块。”“行。”爱迪生答道。电厂的工程师里勃(Johnw .Lieb )
颠起了脚尖把总开关拉上,电流就流入地下的电线了。纽约下部1/3 的地方
的电灯开始在发光了。随着珍珠街发电机的不断供电,电灯越来越亮,附近
办公室的白炽灯也大放光彩。就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这个重要的事件的记载马上在报纸上出现了。《泰晤士报》上曾这样报
道说:

“试验是在下午5 时开始的,那时天色还很亮,灯光看来很是暗淡。7
时许,天渐渐黑暗下来,而那些电灯也就在这时显示出它的光亮和稳定来了。
当时编辑室中有20 盏,统计室中25 盏,都照耀得和白天一般。这种电灯没
有一些不快意的摇曳的闪光。在这种灯光下面可以坐着写上几个钟点而不觉
得上面的亮光是人造的。光线非常柔和,很适宜我们的眼睛,而且又没有煤
气灯那么多的令人头痛的热量。昨天晚上,这种电灯已作了一个彻底的试验。
他们经过了好多年的夜间工作,眼睛已经饱受了亮光的折磨,而也因此他们
都知道究竟怎样的一种灯光才是很适当的。结果在和煤气灯的比较之下,大
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爱迪生的电灯的成绩。

煤气灯中时常被昏浊的灯罩弄得暗淡不堪的摇曳的灯光现在被另一种
稳定,明亮而又柔和的新光所取代了。这种灯光如果在屋内点着,在窗外看
来很是稳定而丝毫不摇动..。在以前曾经有很多人说过在屋内点用这种灯
光是不可能的,但结果却恰巧相反。爱迪生的诺言证实了,而他的电灯也终
于成功了。”

次日,《纽约时报》报道说:

“直到大约7 点钟,天色变暗之后,电灯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威力——既
明亮又稳定。编辑室里的27 盏电灯和会计室的25 盏电灯虽使这里光明如昼,
但却并不刺眼。在这种灯下,坐上几个小时也感觉不出它是人造光——它的
光线柔和、舒适,既无跳跃的火花,又没有令人头痛的热浪。在电灯下工作
似乎像白天一样。”

在电灯问世的第一天下午,只有几个小小的故障。一处的保险丝断了。
爱迪生亲自调查。他钻进一个地沟口,一位记者在那里发现了他,只见他蓬
头垢面,外衣也脱去了。白色的礼帽上沾满了油泥。

他向来访记者说道:“在今天下午我开动那机器时心中并不是完全没有
恐惧的,我猜想一定会有一些新的现象发生,也许会影响电灯的工作;但是
结果却完全成功了。我们现在只动用一架机器,它能够供给800 盏电灯的亮
光。我们有6 架发动机,在今年年底前就都能陆续的工作了。

“我们现在的电灯求过于供,由于人手的缺少,不能大量的铺设电线。

因此我们不得不训练出一批工作人员来。现在这里只有一个熟练的工程师。
有一天,一个来自戈克街工厂的工人无意中把一个油罐放在两根电线中间,
一秒钟后那油罐突然熔化去了,里面的油也立刻溶了出来,把他吓得跳了起
来。另外有一个工人在富尔顿街工作时,突然他的一只旋凿烧了起来。他惊
惶得手足无措,急忙地赶到电厂来询问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

爱迪生把许多装有电灯的箱子指给别人看。在每只箱子上都装有3 盏
电灯,两边是红的,中间的一盏是蓝的。在每只箱子上另又附了几只铃,铃
响时,蓝灯或是红灯也同时亮了。

在红蓝灯都不亮时,总线上的电压相当于16 支烛光。当左边的红灯亮
时,电压就超过此数。蓝灯亮时,电压相当于15 支烛光。而在右边的红灯
亮时,就说明电压抵不到15 支烛光了。

旁边的一只凳上坐着一个年青的工人,手攀着一个转盘。铃声响了而
红蓝灯点亮时,他就调整转盘一直等铃声停止灯光熄灭了才止。

珍珠街电站供电的第二天,爱迪生访问用户,探询电灯系统的效果如
何。其中一位顾客叫科尔布,爱迪生问他是否喜欢电灯。他回答说,这种新
灯什么都好,就是不能点雪茄。爱迪生什么也没说,3 天后,他又来到这位
用户家里,送给他一只电动打火机。

珍珠街发电厂运转几天后,爱迪生又取得了另一项记录。这就是第一
座水电厂。它用福克斯河水为动力,推动安装在威斯康星州阿普尔顿的发电
机,供给附近200 至300 只电灯用电。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它是在珍珠街
电厂运转之前,而不是在其后建成的,它是胡佛水坝、大古力水坝、邦维尔
水坝等将为美国提供数百万千瓦电力的巨型电站的前身。

珍珠街电站的建成,使得那些曾经批评过爱迪生的人最后终于沉默下
来。不过,电力生产依然处在原始状态,常常发生预想不到的事故。为了应
付紧急情况,有时要使些简陋但尚且可行的手段。在公众之中,还存在着某
种对电的畏惧心理。约翰逊在伦敦曾把两架“大象”发电机并联起来,结果
很是成功。爱迪生相信他在纽约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他在安装发电机的
初期试验中,发生了连爱迪生本人也不曾料到的事。爱迪生回忆说:

“一台发动机开动以后,我又发动起另一台,把它们并联起来。这下发
生了自亚当出世以来最滑稽的场面。头一台发动机突然停下,后一台则达到
每分钟上千转的速度;接着,它们就调换过来,头一台猛然起动,后一台又
停了下来。问题出在调速器上。当故障发生时,站在机器旁的人们撒腿就跑,
我猜其中有几个人至少一口气跑了一、两个街区。我抓住一台机器的制动器,
另外一个唯一保持镇静的人——E.H.约翰逊——抓住了另一台机器的手闸,
我们把机器关闭了。”

有一个工人说道:“我们不知道究竟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那两只‘大
象’怒咆着,从重浊的轧轧声一变而为可怕的尖叫声,室中全充满了火花和
各种颜色的火焰。这简直好像一个魔窟的大门突然地洞开了。”

爱迪生凭经验断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一台机器的调速器受制于另
一台机器的调速器。于是,他召集车间的工人,吩咐他们赶制一种轴,以迅
速消除故障。后来试验没有成功,他决定亲自动手。

“最后我到戈克街厂里找得了一根轴杆和一个大小适合的套管。我尽可
能的把轴杆向一方扭转过来,同时把那套管向另一方扭过去,再把它们闩在
一起。我这样的把两者以相反的方向扭到它们的弹性限度后,再装固为一,

就能把扭力抵销了。”

问题的症结是在于调速器的方式上。那种调速器受了下面铁底座的上
下振动,因而影响了它的平衡。现在用了那特制轴杆暂时把缺点纠正了,但
新成立的中央电厂是不能用这种权宜的办法的。于是爱迪生把西姆斯请了
来。西姆斯式蒸汽机上是利用离心的作用的,所以底座的振动不会有多大的
影响。爱迪生要他赶造了一架蒸汽机,送来代替以前的普尔特式的。

在这一时期中珍珠街电厂中只得仍用一架发电机来发电了。单独的一
架“大象”发电机的发电量只能供1200 盏灯点用,因此第一区中的电灯就
不能很快的亮起来。舆论界又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宣传爱迪生又失败了。有
一个署名“无名氏”的通讯员写信给一个最大的煤气工业杂志道:“爱迪生
正遭遇着一生中最大的挫折,他想用他的地下电线系统点亮2500 家用户的
白炽灯的企图已经完全失败了。”

这封信还被登在纽约《太阳报》上。爱迪生立即写回信给那位编辑道:
“先生,贵报星期六转载《煤气灯杂志》上关于我地下电线系统完全失败而
我自己又陷入极度失望的叙述是绝对不确实的。事实上适得其反,我的电气
系统现在正每日工作着,这是有目共睹的事。”

珍珠街电站建成后不久,爱迪生收到了31 个专利,从来没有人在短时
期里收到这样多的专利。

一天晚上,爱迪生走进戈克街的试验室中,这时安德留正在工作,他
便在他旁边坐下。

用铅笔在纸上描绘了一个草图,交给安德留道:“尽快的把它做出来。”

安德留把草图仔细地查看了一下,图中说明要在接线板接出三根平行
的电线来,中间接联两列电灯,每盏灯的一端联接至中间的一根电线上,另
一端和外边的电线联接。中线联接在两架互相串联的发电机中间的跨接线
上。外边的两根电线,一根接在一架发电机的正极上,另一根接在另一架的
负极上。安德留看了这图,虽然迷惑不解,但他只得照着去做。安德留把电
线都接妥了,电灯也装好,爱迪生和英索尔便开始作这个新的试验。

英索尔问道:“爱迪生先生,你想这方法能节省多少铜呢?”

“我想大概可以节省2/3 吧。”爱迪生微笑着说。电流接通后,爱迪生开
始把每列的电灯试验着,一会儿开亮,一会儿关熄,仔细察看几盏还点着的
灯的光度的变化。最后他说道:“安德留,拿一根电阻值已经知道的德国银
线来,把它插在中间一根线的头上。”

这样,这根德国银线就成为一个粗草的安培计了。他把一列上的一盏
灯关熄,同时注意另外电流表上的偏转度。他发现如果在同一列上再关熄一
盏灯的时候,电流表上的偏转度就会加上一倍。他在两列上同时各关熄一灯,
电流表的指针并没有什么偏转;虽然一列上的灯放在顶部而第一列上的电灯
放在底部,但结果毫无影响。

后来又发现如果两列上关熄的电灯的盏数相同,中线中就没有电流通
过,这时把这线取去也并不妨碍灯光的亮度。后来又把那分路银线改接在外
边的电线上,两边都试了一次。他一面把电灯开亮或是关熄,一面测量灯与
灯之间的电压。最后他说道:“好了,你把这东西拆去吧。我已经试验好了。”

安德留用心地注意着这整个试验,但他依然莫明其妙,其余的工人们
也全然不明了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一直到爱迪生签署呈请他发明三线系统
的专利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电流分布方法。正和他试验时

对英索尔所预言的一样,这方法的确能节省2/3 的铜量。到19 世纪80 年代,
爱迪生在电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方面的投资都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成果。电力
通过配电中心和各个发电厂分配供给。1882 年底,珍珠街电站有231 家客
户,灯数达到3400 盏。到1883 年8 月中旬,也就是该电厂运行近一年之际,
爱迪生电灯公司报告,珍珠街电厂已有431 家客户,电灯总数超过了1 万盏。
到1884 年,纽约珍珠街上第一座配电中心已能把电力供给500 户共1.1 万
盏电灯应用;另外,各发电厂又点亮了5.9 万盏电灯。

在科学技术的求索方面,“爱迪生也许没有像牛顿或麦克斯韦等人知识
渊博,但就纯智力来说,他是绝无仅有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