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儿童心理学 > 第一章 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章 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书籍名:《儿童心理学》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一节 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以客观存在的一定领域内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内去发现这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从而以这些规律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概括说来,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
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各点。
(1)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发展的具体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理解。
(3)在心理科学中,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
(4)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它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软弱无能的新生儿的心理经过一定阶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心理的?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规律: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能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心理和心理的发展


首先,关于心理的实质问题,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课题。普通心理学指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就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2)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是通过脑的活动实现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反映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4)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一种反映,但它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定向作用。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
其次,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识不但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变革现实。
(2)心理的个体发展。所谓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着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史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组成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主要内容。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是儿童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而儿童心理学则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
1)儿童时期的主要特点


儿童时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青年初期)个时期而言,是一个人心理的发生和形成的时期。
儿童时期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一开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向着人类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儿童从出生的时候起,就过着社会生活,在成人长期抚养和教育下,通过跟成人的交际,通过有系统的学习,去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随着儿童的日益成长,他就不但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第二,儿童也不完全跟成人一样。当然,从人的社会性来说,儿童跟成人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发展的水平来说,他们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儿童的脑的结构和机能还是不成熟的,儿童的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思维,儿童的劳动能力也不跟成人完全一样。
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时期,是一个生长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期。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这是我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这几个问题是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本书 第三章将作详细的论述。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两三岁的儿童情感是易变的,自我控制力是较差的,因而很容易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又如,有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把儿童初入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表现(如坐不住、下位子、说话、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但是在一个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小学时期的儿童,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儿童还跟学前儿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意注意还不很发展,因而在一堂课中往往运用着不同的作业形式,更多地注意直观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作以下理解。
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决定了以后,就不能不考虑:教材如何安排就能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学得更好更快;创设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方法,就更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特点。……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
在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必须同时兼顾:(1)积极发展儿童的能力;(2)不使负担过重。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反对这种观点。积极发展儿童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使儿童负担过重,不超越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
第二节 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
1/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首先,儿童心理学要以自己的科学规律来为新一代的教育事业服务。
一个儿童出生以后,他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所有的父母和教师,以及其他一切儿童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想有效地把儿童塑造成为优秀的新一代,只有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
作为新一代的每个儿童的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合子)开始的。母亲在怀孕以后,要注意些什么,是与儿童出生以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儿童心理学可以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提供这方面的知识。
儿童出生以后,或者在家中抚养,或者在托儿所养育,不论如何,儿童早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起点,起点不好,以后改正或补救就困难了。父母或保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乳婴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保教工作,才可以恰当地为孩子打下最初的良好的发展基础。
对于幼儿来说,他和乳婴儿不同,也和小学生不同,因为幼儿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如何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和计算能力,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等等,都必须认真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进入小学以后,在品德发展方面,如何引导儿童从具体的道德示范逐步学会掌握道德准则,提高道德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认知发展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
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同样有自己的新的特点,父母和教师要很好地理解这些特点,既不把他们当孩子看,也不把他们当成人看,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个新的过渡时期。
其次,儿童心理学在其他实践领域中,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儿童医务工作方面,一个儿科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医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要有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特别是在儿童神经质和精神病的治疗上,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更是重要。
在儿童文艺工作方面,儿童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思想政治道德方向,与此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高尔基在《论主题》这篇论文中,曾经说过:“想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应该估计到读者年龄的一切特征。不然,他写的书会成为儿童和成年人都不需要的无着落的东西。”
在儿童社会工作方面,例如儿童广播工作者、儿童玩具工作者等等,若能结合自己的业务来掌握和体会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就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不仅具有实践的意义,而且具有理论的意义。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认识论和辩证法是由很多科学构成的。他认为:各门科学史、儿童智力发展史、动物智力发展史、语言史、心理学、感官生理学是“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
认识论要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意识的起源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认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和量变质变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哲学理论问题,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很多科学中概括出来的。儿童心理学正是从人的个体心理发展方面来论证这些问题的一门科学。例如,儿童心理学要揭示:儿童心理、意识是怎样在一定的物质条件(脑和客观现实)下产生和发展的,儿童的认识是怎样密切依存于他的实践活动的,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直接为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的论据。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节 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1/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


唯物辩证法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由于各门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因而每一门科学又各有它们自己研究的基本原则。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它应该以下列基本原则为自己研究的指针。
(一)客观性原则
儿童心理是客观存在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必须依据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儿童机体的发展,特别是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来进行研究。
(二)实践性原则
儿童心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的反应。因此,必须从儿童的行动和活动中去研究,从儿童主体跟其客体(环境和教育)的矛盾统一的关系中去研究。
(三)矛盾性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一样,是一种矛盾运动,是按照矛盾法则进行的。因此,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来研究,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
一切儿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不允许进行足以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例如,资产阶级行为主义所进行的关于儿童惧怕的研究,或那些不考虑儿童健康情况的心理实验),不允许向儿童提出跟共产主义教育目的任务相矛盾的图片、问题或作业等等。
(五)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应当密切结合我国儿童教育事业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更多地通过实际来进行,而不是脱离实际地研究而研究。当然,这也决不意味着把研究工作局限在很狭小的“实用”范围内,更不是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问题的研究。
(六)一般与个别结合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因此,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事实和规律,也应当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个别差异,而不应当把一般和个别绝对对立起来。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研究类型的选择
1)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从研究时间的延续说,可以区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儿童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例如,研究儿童口头言语的发生发展,可以从新生儿发音起,经过一系列发展过程直到连贯性的言语为止,从而查明儿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路线和规律。又如,有的研究者对同一被试,从新生儿起经过各个阶段直到青年时期为止,对他的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期的追踪考察[如美国格塞尔(A.Gesell)的研究工作]。因此,纵向研究的时间有的比较短些,有的比较长些,甚至很长(可以是20~30年)。纵向研究的范围,可以是某一方面行为的发展,也可以是整个行为的发展。纵向法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这些特点正是儿童心理研究所要求的。但也有它的困难和缺点,如:研究的时间较长,不易同时进行大量的研究;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不易查明或控制,因而由于被试的生活条件变化,不易有效地进行前后比较,等等。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一般的实验研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例如,为要了解儿童运算能力,可以给一组6岁儿童以20以内或100以内的各种试题,让他们计算,然后找出这一年龄的各种运算水平。又如,一个经典的小实验:选定三个年龄的儿童──两个月的、五个月的、八个月的,把毛巾分别放在他们脸上作为自变量(刺激变量):两个月的儿童盲目地全身挣扎,五个月的儿童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八个月的儿童则不费力地拉下毛巾,并且觉得好玩。横断法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出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但由于时间较短,不易看到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变点。
混合设计或叫做“动态研究”。这就是把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从而解决时间方面的两难问题。例如,研究儿童运算能力:可以同时测查不同年龄的儿童,并进行比较,这是横断方法;然后集体追踪几年,这是纵向方法;再对这几个年龄组同时测验、比较,这又利用了横断法。具体讲,开始对某些追踪组测查和比较,若干年后再测查和再比较。这种方法吸收了纵向法和横断法的长处,而避免了其缺点,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从研究的范围或内容说,可以区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也叫做系统研究,就是把儿童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主要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面貌。例如,研究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活动结构、智力结构或个性结构等等。对这些内容可以进行全面的研究,也可以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前者如6岁儿童或初入学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或者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或学龄初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心理特点,学龄初期儿童智力活动的特点或少年期个性发展的特点等等。这种类型的研究有很大的优点,因为儿童的心理面貌是整体的,通过这种研究可以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貌,便于找出心理发展整个规律以及它和教育工作的关系。当然,这种类型的研究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必须有理论上的和设计上的全面的准备才行。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不一定能充分而深刻地看到发展的全貌。
分析研究就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在儿童智力方面可以研究某一过程或能力,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也可以研究感知或思维的某一方面。在个性和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分析研究的优点是便于对某一心理机能进行比较专深的研究,但它的缺点是容易忽略它与整体的联系,甚至变成所谓官能主义,即把所研究的能力看成是孤立官能的错误。
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都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各种心理过程是互相制约的,智力和个性是互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分别属于不同范畴可以独立研究的课题。问题在于要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下加以正确地处理。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其他研究类型--------
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等。
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一般生活条件下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常用的实验法有自然实验、教育心理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观察法


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一般生活条件下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由于观察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观察法。
1. 从观察的时间分
(1)长期的观察,即在比较长的时期(一般可以长到几个星期、几个月或若干年)内继续进行有系统的观察。很多心理学者对儿童心理发展所作的日记式或传记式的记录和分析,就是属于这种观察法。如达尔文(C.Darvin)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我国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等。这种观察法有时也叫日记法和传记法。
(2)定期的观察,即按一定时期进行观察。例如,为研究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可以每周观察一两次,每次一两个小时,如此观察若干次,到一定时期,把记录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
2.从观察的内容分
(1)全面的观察,即观察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全面观察由于涉及的项目比较多,因而观察的时间常常是比较长的。例如,幼儿囱或学校教师为了给儿童作出正确的个性鉴定而进行的全面而经常的观察,就属于这一类。很多所谓个案研究,主要也是一种全面的观察法。
(2)重点的观察,即有重点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某一活动(游戏、学习、劳动)或某一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几个环节的心理表现。例如,观察小学一年级儿童上课时的特点(或上课时注意的特点)、小学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等)、初中学生在劳动中的心理表现等。
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技术。观察者必须对所要观察的问题先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的目的要明确;要使被观察者尽量处于自然的状态;观察时要做到客观和精确;要善于记录跟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且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在观察过程中,为了能更精确地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利用照相、电影摄像、录音等。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实验法


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
在儿童心理学上常用的实验法有以下几种。
1.自然实验
所谓自然实验,即在儿童日常生活活动(游戏、学习、劳动)的自然情况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因素,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
2.教育心理实验
教育心理实验可以说是自然实验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是儿童心理的研究跟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例如,为要研究小学各年级儿童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发展的水平,可以结合教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阅读材料;儿童学习了这些材料之后,完成指定的口头复述和书面复述的作业。从这些作业材料的整理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儿童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发展的某些情况和特征。
自然实验,特别是教育心理实验,是研究儿童心理的重要方法。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结合教育实际,为教育实践服务。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容易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因而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适当地跟实验室实验结合起来,常常是必要的。
3.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别创设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时要利用专门的仪器和设备。例如,在研究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发展舶特点的时候,常常采用实验室的实验方法。实验室实验主要有以下特点:
(1)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
(2)对实验情景和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
(3)实验结果量化,记录非常客观、准确;
(4)使用大量的实验仪器。
至于实验研究技术上的要求,我们已出了专著。这里不拟赘述。
实验室实验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能够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但它的缺点是有很大的人工性,跟儿童的实际生活隔离。因此,用它来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儿童的活动的特点或个性品质的特点,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除了观察和实验两种主要方法以外,还同时运用其他一些辅助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谈话法、问卷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因为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外部表现之一。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首先应当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谈话对象的特点拟订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要求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并能从中分析出他的心理活动的;跟儿童进行谈话的时候,必须随机应变,随时提出足以了解有关儿童心理状态的具有灵活性而又恰当的问题;谈话的过程和结果应当由研究者本人或共同工作者作详细的记录,如能用录音机记录,则更为方便、可靠。
问卷法是用书面问题表让儿童填写,从而了解儿童心理的一种方法,如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或中学生理想的调查等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易行,且同时可以研究很多儿童。但缺点也比较多,儿童的回答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心理状态;且仅仅依靠书面回答来判断儿童心理发展情况,常常是不可靠的。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儿童的作品很多,如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工艺制作等等。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分析儿童某一方面的心理活动。如通过作文、日记,可以分析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也可以分析儿童的兴趣和理想的发展。
进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经常不是单独地采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研究的需要采取综合的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或者交错运用几种方法。例如,儿童心理学上常常采用的追踪研究,就是以长期观察法(日记法、传记法)为主,而以其他方法为辅。又如,在个案研究中,可能是观察、问卷、谈话或访问教师或家长、作品分析、鉴定材料分析、教育心理实验等各种方法互相配合运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